2024地理信息技術創新大會成功舉辦 激發數據潛能創新數智未來
2024年11月5-6日,由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中國信息協會、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4地理信息技術創新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
作為GIS領域規模盛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盛會,為測繪地理領域用戶、專家學者、企業精英、教育及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交流溝通的平臺,為參會企業提供了測繪地理技術創新成果展覽展示的機會。
本屆大會以“地理之道 激發數據潛能 創新數智未來”為主題,圍繞地理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與應用升級、地理信息技術如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如何進一步激活地理空間數據要素、地理信息技術如何助力自然資源數智化創新轉型等進行探討,探討時空數據價值激活路徑與方法,探索地理信息技術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通過前沿技術和應用成果展覽展示,幫助IT、信息化領域從業者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與成果。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會長李維森、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紅出席本次大會并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服務貿易協會會長周成虎,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統計學會會士、國際統計學會會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系聯席系主任、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陳松蹊,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吳洪濤,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李劍,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數據要素處處長、中國信息協會數據要素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王璟璇,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信息化部主任姜曉軼,國家空管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承旗,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測繪學會工程測量分會榮譽主任陳品祥,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時空統計學首席教授、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模型與地理信息分析委員會主任王勁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清華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主任黨安榮,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教授、院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兼信息地理專委會副主任、中國遙感委員會常務委員吳志峰,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沈煥鋒,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岳濤,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空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工作委員會主任、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何寧等眾多嘉賓受邀出席5日召開的全體大會并發言。
李維森致歡迎詞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會長李維森致辭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多次提到“數字”或“數據”,并在中央層面政策文件首次使用“數智”一詞,充分體現了數字化與智能化融合發展的重要性,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增強了信心。他指出,一要激活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作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二要創新地理信息技術,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三要堅持科技創新,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他希望,易智瑞公司等廣大地理信息企業要攻堅克難、勇攀高峰,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引領產業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地理信息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產出更多創新成果,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李紅致歡迎詞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紅致辭表示,數字經濟、數據要素市場與低空經濟發展,其核心都在于數據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和利用,對推動這些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地理信息技術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易智瑞公司為代表的中國地理信息企業,持續深耕行業,以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與持續自主創新的能力,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服務于千行百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易智瑞公司加強自主可控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以技術創新推動行業向著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為我國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周成虎作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服務貿易協會會長周成虎以《全空間智能系統的發展》為題進行了分享。周院士通過整體哲學上的思考,整理了地理信息未來發展的清晰脈絡,他表示,當數據由基本獲取到挖掘處理應用的過程中,地理信息技術也從一種技術走向科學,這需要整個行業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和重擔,通過在各個領域進行探索,將探索的結果匯聚在一起,讓地理信息科學可以代表中國最新的發展,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并且引領世界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周院士拋出了“借助于時空大模型來促進我們地理信息技術的創新,是不是一個新的戰略制高點?”的疑問,他認為在大數據、大知識、大模型的助力下,地理信息技術會走向新高度。
陳松蹊作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統計學會會士、國際統計學會會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系聯席系主任、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陳松蹊以《數據、數據分析與數據生產力》為題進行了分享。陳院士認為數字化極大的提高了數據采集能力,也提高了數據傳輸和共享能力。挖掘數據生產力就是數據賦能,除數據平臺、計算平臺和東數西算等硬件外,還需要通過數據分析進行賦能。陳院士從統計學的角度通過理論高度、技術方法和實踐案例應用,闡述了如何從原始的時空數據中挖掘價值數據,從而賦能高質量發展。
吳洪濤作主題報告
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吳洪濤以《推動自然資源數據要素開發利用,促進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為題進行了分享。吳主任從網絡強國戰略和大數據戰略兩個角度出發,介紹了自然資源部關于數據要素開發利用的總體部署,分享了通過激發數據要素潛能提升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基本路徑安排和進展。建立適合空間數據特點的可信、安全數據共享流通機制,可進一步地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更好地發揮數據要素放大、疊加、倍增等作用,提升國家數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程承旗作主題報告
國家空管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承旗 以《加大北斗國家標準推廣力度 推動低空立體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題進行了分享。程承旗通過對北斗網格國家標準應用的介紹,指出了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全國時空標準統一的地空立體交通紅綠燈系統的建議,并介紹該系統的技術標準、考核體系和應用效果,為參會者描繪出了未來低空經濟的發展藍圖。
何寧作主題報告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空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工作委員會主任、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何寧 以《地理之道 激發數據潛能 創新數智未來》為題進行了分享。何寧認為,當前正處在數據驅動的數字智能時代,GIS技術及其應用為打造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能力。數據作為GIS的核心要素,更是激發潛能,創新未來的關鍵構成。在數字經濟戰略發展新時期,GIS有著廣闊的拓展空間,伴隨GIS能力的普適化,圍繞GIS打造的應用已從傳統行業擴展到更多領域,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各個方面。何寧向參會者介紹了全新版本的自主可控國產GIS平臺GeoScene 4.1,在新版本下,GeoScene進一步向自動化智能化創新升級,并以一核六翼的產品技術架構,為用戶提供更穩健、質優、安全的產品。
何寧指出,技術上的每一次突破,都賦予了產品符合當下市場需求和技術環境下的特定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易智瑞公司嚴守安全底線,從機制到技術,對軟件的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作為工信部創新工委會成員,易智瑞公司積極主動、全方位參與國家信創戰略,GeoScene通過了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的信創測試,并進入了信創產品圖譜,通過了公安部國家測評中心的軟件安全測試以及航天科工代碼溯源測評,成功進入了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協議。與此同時,易智瑞公司高度重視與國內信創生態的技術匹配工作,共建信創技術與產品生態圈。未來,易智瑞公司將全面拓展生態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完善生態共建、成果共建的模式,不斷優化業務拓展、商機共享、深度合作的機制,形成高效的共建、共享、共贏的生態體系。
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何寧與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岳濤在大會上共同發布了,易智瑞公司與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重慶兩江專精特新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立新的合資公司——航天云際時空信息技術重慶有限公司的消息。岳濤對航天云際公司的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他感謝易智瑞公司和重慶兩江創投基金的信任與支持,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共同推動自然資源和數字政府等領域的數智化進程。航天云際公司會努力打造遙感衛星及時空信息應用的新場景、新業態和新模式,向用戶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為中國時空信息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李劍作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李劍以《地質調查數智化能力建設進展與展望》為題進行了分享。李劍向大家介紹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指揮調查中心的背景和職能,并通過總體思路、工作模式、總體構架等方面的內容,詳細介紹了在與人工智能結合下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內容。
王璟璇作主題報告
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數據要素處處長、中國信息協會數據要素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王璟璇以《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制度體系建設與發展實踐》為題進行了分享。王璟璇認為地理信息是非常關鍵的數據要素,可在更多應用場景中發揮賦能作用。未來在國家數據局、地方數據主管部門的推動下,更多公共數據會以開放、授權運營等方式供給出來,可供地理信息領域所用。同時,地理信息類公共數據也將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要求,向外供給,形成更多豐富的數據產品和應用場景。
扈光作主題報告
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市場管理部部長扈光以《新一代國產遙感衛星系統助力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為題進行了分享。扈光介紹了國產遙感衛星在推動國家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上貢獻了哪些力量。扈光希望和友商、合作伙伴、用戶一起,通過持續建設和運行國產遙感衛星系統,提高面向由衛星遙感提供的全球的數據和信息的獲取能力。
山旭作主題報告
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山旭以《“一帶一路”聯合信息感知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為題進行了分享。山旭通過闡述地理空間新技術及現代化手段賦能“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中國最大的“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地理空間數據庫,開展“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監測與精確評估,提出了面向安保實務的“一帶一路”安全風險評估與應對方案,利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以現代化的方式、現代化的視角共同完成屬于中國人的全球地理大發現!
王勁峰作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時空統計學首席教授、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模型與地理信息分析委員會主任王勁峰以《人工智能和腦機接口:地理探測中的兩個思想實驗與啟示》為題進行了分享。他圍繞“胡煥庸線智能再發現”和“美國土地切割因子譜的智能發現”兩個思想實驗展開深入淺出的討論,給予大家地理智能可以將已知地理模型作為其生成式機制結合Transform等機制,站在前人肩膀,聚焦發現未知的啟示。
伏偉偉作主題報告
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產品解決方案部總監伏偉偉以《“智”向未來:GeoScene智能化技術進展匯報》為題進行了分享。伏偉偉表示GeoScene4.1提供了一核六翼的產品技術體系,從核心產品到六個關鍵能力內置了大量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GeoScene4.1針對全要素數據提供了智能化的生產、治理和分析挖掘,以及通過大模型實現人機智能協同功能。橫向實現不斷拓寬,縱向不斷精進深入,希望GeoScene能為各個行業打造新質業務應用。
陳品祥作主題報告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測繪學會工程測量分會榮譽主任陳品祥以《新型基礎測繪構建北京智慧城市空間底座》為題進行了分享。陳品祥提出了如何基于新型基礎測繪構建智慧城市“一圖”、“一碼”兩大共性基礎設施,形成時空底座。他認為,智慧城市“一張圖”是全市統一的時空基準底座,可以基于地理實體來派生“一張圖”,實景三維為“一張圖”提供了新產品;城市碼是全市統一的實體數字身份,北京將地理實體空間身份編碼應用到城市碼時空標識,為全市各類智慧城市實體提供賦碼服務,同時,基于網格編碼的關聯技術也為多源數據融合提供支撐,已應用于全市房屋數據治理工作中。未來在多測合一、眾源變化發現、城市碼三種模式的支撐下,將實現地理實體的動態更新,逐漸推動基礎測繪向新型基礎測繪轉型。
陳祥蔥作主題報告
哈爾濱市人民代表大會城建環保委員會工作組技術顧問陳祥蔥以《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利用數字化生態體系構建》為題進行了分享。陳祥蔥認為數據賦能是探索地理之道的必由之路。他通過案例介紹,揭示了數據要素賦能的實施路徑,即數據價值如何變現、數據要素如何實現流通和如何提高數據要素供給能力。
徐汝坤作主題報告
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三維解決方案部總監徐汝坤以《GeoScene:開啟三維場景的多元融合之旅》為題進行了分享。他以低成本、小體量和高效率三個方面的特點,強調了GeoScene 4.1的價值,通過數據融合、服務融合、效果融合和模擬仿真四個方面全面介紹了GeoScene 4.1在三維方面的新突破,并希望可以在數字孿生和低空經濟中提供助益。
王號作主題報告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號博士以《擁抱新質生產力,賦能城市治理現代化》為題,分享了上海城市智理時空一體化大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實踐。王號博士剖析了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智慧城市向數字孿生城市躍進,上海城市智理時空一體化大系統正是上海市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打造的權威、輕量、開放、易用的城市時空共性技術賦能平臺。基于云原生平臺打造若干關鍵能力,支撐超大城市防汛應急減災、公共資源配置、精準氣象預報、城市景觀照明數字化管理、特色旅游等應用場景建設。王號博士相信通過技術引領、服務創新和數據驅動,時空新質生產力必將成為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王雪作主題報告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信息中心數字化研究室主任王雪以《數智融合 實景呈現 空間治理數字化賦能重慶實踐》為題進行了分享。她通過一系列應用場景案例,介紹了如何通過數字化賦能,打造超大規模城市治理能力。通過她的分享,讓參會者深刻了解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與業務進行融合創新,進而在現代化治理中進行探索和實踐。
劉春影作主題報告
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大數據事業部總監劉春影以《GeoScene大數據技術進展匯報》為題進行了分享。劉春影表示GeoScene 2.1到4.1版本更新迭代過程中,服務和支撐了全國各地數十個行業,幾乎覆蓋到了所有行業和領域,累計數百家用戶單位。GeoScene大數據產品被廣泛使用,得益于提供了全新的便捷交互式應用分析方式,打破了傳統單機復雜的應用。全新版本的GeoScene 4.1大數據產品技術架構得到全新升級,產品能力更加豐富,基于用戶實際業務需求GeoScene Plus提供交互段分析應用方式,針對小數據量與海量空間數據提供處理能力,且具有跨平臺適配、便捷部署、高效運算、易于擴展等特性。
姜曉軼作主題報告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信息化部主任姜曉軼以《海洋數據要素賦能海洋高質量發展》為題進行了分享。姜曉軼通過海洋數據獲取、管理與分級、典型場景應用等介紹了如何通過海洋數據要素賦能海洋高質量發展。同時,他闡述了海洋數據要素所面臨的挑戰,即強化海洋數據要素獲取、供給與共享;海上數據安全性;提升技術平臺應用支撐能力。
雷天兆作主題報告
湖北省數權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雷天兆以《基于數權的城市數通平臺建設與運營》為題進行了分享。他表示數據已成為重要的資源,用好數據資源,必須將其進行資本化。通過數據三權交易、基于數權基礎的數據資產交易、數字資產交易和數字通證交易四個方面介紹了城市數通平臺建設與運用的重要性。
康來成作主題報告
易智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生態合作發展部副總經理、首席架構師康來成以《挖掘地理空間數據要素價值,激發時空數據“乘數效應”》為題進行了分享。康來成從地理信息的角度,對數據、數據資源、數據資產、數據要素、數據生產力概念圖譜進行了系統解讀,帶參會來賓們重新認知了數據要素核心概念及底層邏輯。闡述了將數據變資源、資源變資產、資產向資本轉化全路徑。他提到發揮數據“乘數效應”的關鍵在于如何對數據“要素化”治理,場景化分析挖掘;這就需要將多元異構,高度復雜的數據資源進行融合與鏈接,采用面向對象的思想,構建“資產畫像”,全面展示各個對象實體的基礎信息、業務邏輯、空間形態、運營狀況、管理體系、產業鏈圖譜等,反映對象實體的全貌。他基于GeoScene整體解決方案,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平臺軟件對時空數據進行挖掘、匯聚、管理與可視化,從而實現數據資產化。他表示,GeoScene提供的強大的AI及地理空間數據治理和融合等功能,為數據資產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1月6日,大會組織了20場平行論壇,超過150個專題報告分享。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大數據應用中心副主任劉文超,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資源調查監測部主任、研究員尤淑撐,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研究所(自然資源行業密碼應用研究中心)所長(主任)翟亮,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信息中心主任黃炎,湖北省自然資源廳信息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江,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信息中心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朱明,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教授、俄羅斯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宮輝力,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張洪巖,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張書亮等嘉賓在平行論壇上進行精彩分享。
同期舉辦的地理信息產品、技術及應用展覽吸引了數十家企、事業單位參與,并展示各自最新產品、技術和應用成果,吸引眾多參會用戶駐足參觀。
2024地理信息技術創新大會的成功舉辦,推動了地理信息技術與應用的持續創新,助力了地理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促進了地理信息技術成功應用經驗的交流,提升了國產GIS軟件的自主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