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激情无码久久,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2018,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 夯實“重”鎮武漢發展基石

2024-11-11 16:15   來源: 互聯網

武漢作為中部重鎮,處于多個重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是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區唯一的超大城市,在中部地區崛起中條件得天獨厚、地位獨一無二、作用無可替代。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當前,武漢正在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五次考察湖北武漢,對武漢科技創新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深切期望。近年來,武漢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勇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責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優勢,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業績。

9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顯示,武漢排名全球第13位,相比2018年上升30位。在去年底發布的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中,武漢位列全球第10,國內排名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廣州。

今年6月發布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項目共19項,位居全國第二,創歷史新高。這些獲獎項目,主要來自于武漢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其中,作為中國科學界桂冠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德仁院士,就來自于武漢大學。

武漢憑借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和科研城市排名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豐碩成果,彰顯了其作為創新高地的強大實力,成為競逐新質生產力的堅強后盾。

科教資源豐富是武漢發展的優勢。武漢擁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人、國家級創新平臺149個,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2022年4月,武漢成為全國第五個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今年召開的“新春第一會”上,武漢連續3年聚焦科技創新,發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0條”,大力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把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近年來,創新資源要素在武漢不斷集聚,自主研發的硬科技成果在武漢接續涌現,科創成果在武漢“連點成面”。全球首顆高分辨率雷達衛星,全球存儲密度領先的三維閃存芯片,全球首款臨床全數字PET-CT等成功研發,全國首個無人駕駛車完成“萬里長江第一跨”,國產大飛機C919百余零部件“武漢造”,“獨樹一幟”的光電子信息產業串起萬億級產業集群……武漢正在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目前,武漢已累計培育1.45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包括5945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49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23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梯次培育格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創新主體,以及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匯聚,武漢已成為中部地區首個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并有望成為下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當前,武漢站在“2萬億”新起點,唯有搶占新賽道,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產業創新不斷“裂變”激活,科教人才優勢才能加快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加速從“九省通衢”邁向“九州通衢”

武漢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達四方,集“水陸空鐵”為一體,處于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的“鉆石”中心。建有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處于“米字形”高鐵網中心,京廣、京九、漢丹、滬漢蓉、京港5條鐵路干線和京珠、滬蓉等6條國道在此交會,處于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十字主軸交匯點上。

乘著國家明確提出支持武漢等航空樞紐城市加快發展空中絲綢之路東風,武漢正加快研究制定建設海上、陸上、空中三個絲綢之路行動方案,積極打造“九州通衢”重要樞紐。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連接“海上絲綢之路”,以中歐班列連通“陸上絲綢之路”,以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與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客貨雙通道構建“空中絲綢之路”,武漢穩步實現鏈全國、鏈全球。

此外,武漢還以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的城市為契機,提出全力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和“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積極融入“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

當前,武漢正全面啟動高鐵“三線三站一橋”建設,獲批軌道交通14條線路、總里程662公里,通車里程486公里,世界前10,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加快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先后獲批建設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中歐班列(武漢)發運達1005折算列,位列全國第6,輻射歐亞40個國家、115個城市。

如今的武漢,乘坐高鐵4小時可達全國80%的重要城市,正構建“7環30射”高快速路網,陽邏港近洋航線可直抵日本、韓國和俄羅斯,中歐班列(武漢)可深入亞歐大陸,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與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客貨雙樞紐已形成覆蓋全國、聯通亞歐美非大洲的軸輻式航空貨運網絡。

從“公鐵水”到“海陸空”,武漢正加速從“九省通衢”邁向“九州通衢”,正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不斷完善樞紐鏈接功能,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新時代內陸開放高地。

用生態“底色”刷新高質量發展“亮色”

江河縱橫、湖泊密布、濕地豐沛……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是推動武漢高質量發展最豐厚的自然基礎。武漢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提出: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典范。

武漢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中國有很多城市像武漢一樣,同濕地融為一體,生態宜居?!?/p>

近年來,武漢奮力打造“千園之城”,全市綠道總長2320公里,建成區林蔭路覆蓋率達88%,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長江武漢段水質已穩定保持在二類,為20年來最優,長江江豚逐浪的場景頻現武漢,萬千鳥類詩意棲居天興洲,武漢用實際行動,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絢麗名片。

武漢在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同時,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蹚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武漢以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為要求,以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為定位,以建設美麗武漢、實現綠色崛起為目標,開展了三項創新實踐。

首先,武漢先行先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這是對生態效益全面評估的重要嘗試,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其次,武漢利用碳交易試點省份的優勢,推動綠色金融產業發展,成為碳中和時代的領跑者。最后,武漢注重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和綠色化改造,同時培育新興綠色低碳產業,確保兩手都要硬。按照規劃,武漢將持續推進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的建設,每年建設10家智能化標桿工廠、20個智能化示范項目和100條數字化生產線。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武漢市“965”現代產業體系中,綠色環保產業是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在武漢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奮力推動新型工業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截至2023年,武漢市綠色環保產業規上企業363家。

眼下,武漢正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努力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武漢勇毅前行,擔當作為。依托科教人才、交通區位、綠色資源三大優勢,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實現“三個優勢轉化”,是武漢把握新形勢、實現戰略升級的關鍵舉措,也是構筑發展新優勢的必要路徑。


責任編輯:qbqsn110
分享到:
0
【慎重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大眾時報網"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網站地圖 關于我們 免責聲明 投訴建議 sitemap

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和鏡像,如有發現追究法律責任 粵ICP備2020138440號

<tfoot id="mjdss"><nobr id="mjdss"></nobr></tfoot>
    1. <ruby id="mjdss"><div id="mjdss"></div></ruby>
      <tr id="mjds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