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陳皮:滋補好幫手
入方和百藥,入膳調百味,入茶增百香。
—— 唐 孟詵
唐代孟詵(shēn)十分推崇陳皮“入方調和藥性、入膳食療、入茶提香”的特點,記錄在其著作《補養方》中。
孟詵(621~713年),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中醫食療學創始人、孟子第31世孫、藥王孫思邈弟子,精通醫藥、養生之術。
若水堂認為,新會陳皮獨有“甘、辛、溫”的性味,使其更宜“與補藥同行”,加入滋補品之中,不僅百無禁忌,還可以大大增加滋補的藥力。
因為“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陳皮更是健脾行氣之良藥,佐之補藥,可增強脾胃運化、推動氣血生化,事半功倍。
陳皮之“溫”可暖五臟。所以陳皮“和百藥而無禁忌”,可“為君為臣為佐使”。“用之彼而彼效,用之此而此效。五臟六腑皆可相資,全在人善用之耳。”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陳皮)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泄藥則泄,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將。但隨所配而補泄升降也。”
陳皮單獨一味可“健脾胃,理肺氣”。而作為一味“和藥”,入于人參、白術、當歸、黃芪、附子、熟地等補劑之中,更可幫助補藥的運化、吸收,事半功倍。
“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新會陳皮“以老為貴”、“陳久者良”。時間是無影無形的力量,在歲月中賦予了本草天然的精華。
以食為天的廣東人,更懂得把本草養生融入生活。做菜煲湯、喝養生茶、做點心經常放入陳皮,這也是粵菜的“不傳之秘”。
若水堂陳皮(廣東新會陳皮百年商號,已有140年歷史),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其道地性的“母樹原種”陳皮完整保留了新會陳皮的原始基因和藥性,受到藏家認可。)【天貓/京東:若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