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2024杰出藝術人物 葉向禮
在丹青的世界里,我們見證了無數藝術家的辛勤耕耘與卓越成就,他們用筆墨描繪出了一幅幅動人心魄的藝術畫卷,用色彩勾勒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
本次活動旨在表彰那些在書畫藝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杰出藝術家。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但共同的是,他們都以筆墨為媒介,以畫作為載體,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觀,他們不僅技藝精湛,更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探索,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對社會的關注與擔當。他們的作品不僅體現了個人風格與情感,更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與文化自信。
葉向禮,1963 年出生于江蘇沙洲,祖籍浙江德清莫干山麓,現居杭州。號莫干山樵、 望湖齋主。現為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收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當代中國畫名家,師從張寅彤先生、李騰先生學習中國畫,追求藝術,孜孜不倦。擅 花鳥,尤鐘情于荷花,所作彩墨荷花將中國畫筆墨功夫與西方油畫色彩元素相融合,以半
抽象的形式展現出蓬勃多變的藝術生命力,創作出更富東方禪意與現代性面貌的彩墨畫作, 在似與不似之間,營構出耐人尋味的禪意境界。
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WFUCA)、法中交流促進會(A.D.E.F.C.)邀請, 參加盧浮宮國際藝術聯創巡展,展示東方藝術風采,促進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
為弘揚中華優秀藝術文化、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政府先后設立湖州吳興區西塞山旅游 度假區“葉向禮百荷藝術館”、莫干山鎮風景名勝區“瓷板畫藝術館”,展示葉向禮書畫 作品與瓷板畫藏品,助力鄉村文化繁榮。
出版著作:
《魂趣:葉向禮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3 年 《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葉向禮》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4 年 《大漠之魂:葉向禮作品集》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5 年 《萬象圓成:葉向禮百荷畫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21 年
藝術展覽:
2015年寧夏博物館《2015寧夏中阿論壇暨大漠之魂葉向禮作品展》個展(寧夏銀川) 2015 年西湖銀泰《為樂者荷》 個展(浙江杭州)
2015 年浙江自然博物館《自在之境藝術邀請展》 群展(浙江杭州)
2016 年寧波國際會展中心《葉向禮夢幻彩墨系列展》 個展 (浙江杭州)
2019 年王江涇運河酒店《彩望情緣:葉向禮荷花作品展》個展 (浙江嘉興) 2021 年西湖博物館《萬象圓成:葉向禮百幅荷花書畫展》個展(浙江杭州) 2023 年巴黎盧浮宮《盧浮宮國際藝術聯創巡展》 群展(法國巴黎)。
葉向禮藝術評論
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閑拈出便超然。
—宋?吳可《學詩》
我喜歡這首詩,乃是指學詩須有似參禪的功夫及境界。詩為文學的最高境界,禪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它們的共通之處則是均須不計年的竹榻蒲團之時空,方能漸悟入道。詩人如是方能進入無我之境成妙詩,參禪者方可修至般若境界。作為中國書畫家、詩人與參禪者,非幾十春華秋實地讀書、寫字、畫畫,及“外師造化”以“中得心源”,使人生為藝術而奮斗、而創造、而了得,方能超然常規,超越世俗,超脫束縛。
我和葉向禮先生相識相知幾十年,素知他是一位謙謙君子,更是一位藝術工作者,是有一股磁性般的友人。如是他的朋友之廣、之好,亦為我們這個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群體中的一道風景,并為人贊美與注目。
葉向禮先生對于中國畫藝術的創作始終如參禪般的鐘愛與鐘情,這個藝愛是他天性的一道景風,于是他于春夏的奮筆至秋冬的藝游,始終本著一顆平常心而為之養拙,為之以酷愛藝術的初心。這個情則是向禮先生對大自然萬物情感多維度中的一個藝術至情與至誠。有著至情至誠心意的藝術家,必然能入他所選擇的藝術門類深化之,并為之以文引領之,達至以藝表達心性之中真善美之追溯,以完成個性化“文以載道”的善愿!吾觀葉向禮的藝術人生即如是也!
葉向禮先生鐘愛藝術,為之陶冶情操的一個法式,是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傳承而入道的,例杭州太守蘇東坡先賢是一位大文豪、大詩人,亦為創造性的大書法家與畫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是篆刻與書藝大家,同時也為杰出詩人。杭州這個古吳越之地,素來地靈人杰、名人輩出。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構成最以文化為最、為高、為上,而且依戀著文與藝的融合而為之昂揚。本文推薦的當代中國畫青年名家葉向禮的藝術之規,則是以佛學《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理來指引著他的中國畫道,這個畫內之禪與畫外之境的契合、構建,乃是葉向禮圖畫的修為之本質,也是葉向禮圖畫風格的元氣。蓋凡能成就自我的藝術家,必然是具有學術、思想及苦功修煉的藝術達人。然而要成為一位“松柏老而健,芝蘭清且香”的功深品清之藝術家,非要學術引領不可,且是須有哲理美學的導向,涵以功力之意志。寫此是為梳理出葉向禮先生寫畫構象的這一途徑應作如是觀!要自然達至芝蘭清香式的畫藝,必須是一位品德高雅之人,即人品高、畫品不得不高的這一思理。吾與葉向禮友好交誼的幾十年中,葉向禮先生是一位具有“明月一壺酒”之品行人。
葉向禮先生的畫,選擇了“荷花”作為寫圖成像的主攻方向。此則何為如是,應有三種因由:一為葉向禮久住錢塘西湖,而錢塘西湖歷來以種植紅荷著稱九州,那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頌荷詩,深深地印入他的心胸之中,這是自然物象的構和;再者便是拜讀了中國眾多大書畫家以荷為題材的作品,諸如近代的吳昌碩、潘天壽、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諸樂三、吳湖帆等,均為以荷造藝之妙手與神手,于是近朱者赤,造成了葉向禮畫荷的藝術因緣;其三,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正符合葉向禮做人的準則,以荷作為藝術人生的造化之源與吐納之氣象,此甚為人藝同品的追求目標也。況且荷花之清乃佛學中和竹之高節同為比喻的信物而令人敬仰!
寫荷畫荷,需要熟悉荷的姿態,那出水芙蓉之婀娜,最為撩人,這個婀娜之荷姿也為文人所喜歡的風雅之姿,也是葉向禮畫的最多的荷美姿態。這個荷姿極像中國人最崇拜的觀世音大士之姿,故而葉向禮先生賦予荷以形象思維,以荷美之姿映射觀世音菩薩圣像,并為之樂而不憊,彩墨始修,光彩而照人。這種人格化的藝術塑造與隱喻,當是中國文化中形而上的重要表達。
葉向禮先生于荷畫的鐘情是多維度的。他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他對初夏清和清光的一份真淳表達。畫圖中的清新之感也是向禮對綠水青山時代的一份贊禮。
他和夏荷做深深地對話,又奔放地在炎熱的陽光下畫夏荷的歲蕤,是人的精神和大自然“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相呼相映,這種西湖盛夏之美是炙熱的、洋溢的,亦為神飛的。于是畫的多彩變換是陽光移動和水波流動的交響樂,也是我們這個盛世時代的一份大美寫照。
葉向禮先生畫夏荷的情致之高,是以他為藝而生的雄心而定向的。為了神融筆暢地揮毫,他同古之賢者相交,廢紙三千予以否定之否定地篩選與精選作品,這是由作者的品質與美德所決定的。于是畫夏荷之茂盛、之風神、之深厚,是葉向禮先生畫荷的美學主旋律,亦唯此才能使其心滿意足,有“得意忘象”之作。
要畫出西湖“風光不與四時同”的盛夏荷花景致,對畫家來說是一個恒定的藝術命題。想廿年前我陪同陳家泠兄于酷暑的西湖曲院風荷,冒著39P以上的高溫坐著小船深入悶熱的荷叢去觀荷、品荷、寫生荷,那是一份感動自己的造化之記憶與寄情。葉向禮先生也必然如同我們的這個研道之樣式,而畫岀夏荷之生態、夏荷之奔放、夏荷之映日,而為藝術人生之快慰。他的這類荷畫系列最能表達他對荷花的精誠與樂道。
杭州素為藝術的搖籃,那種熱烈而溫柔的文化氣息可謂彌漫于吳越之地的天、地、人。于此,葉向禮作為藝術群體中的一員,自是有著“云水襟懷,松柏氣節”。久久地在中國文化藝術之高地耕耘,定能漸漸地登堂“中西同構”(筆者美學)之藝術領域。由是西為體、中為用的這個圖像之美,亦自然而自信地進入到向禮先生的荷畫之中。
葉向禮先生的荷畫系列,既有著國畫的筆性之藝,也加入了五彩繽紛的光彩之美,這類畫在光的映影下,便如有著西方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之圖像美。這無疑是畫藝的拓展與心靈感受的碰撞之果,也必然是這個美好時代中的一束藝術本相。
葉向禮先生也畫秋天的枯荷與殘荷,因為荷的春、夏、秋、冬之姿,在他的眼中均是無比之親切和優美,況且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格,已浸透到向禮先生的心腦之中,并認同之為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以詩為贊葉向禮先生荷畫:
包容率直和柔媚,風格如詩夥盛唐。
正見中華融世界,百花齊放沐春陽。
——鄭竹三
畫家、書法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河北美術學院終身教授
辛丑元宵節大吉,記于錢塘三里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