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大重磅發布《中國電子簽十年風云錄》:產業互聯網崛起,解碼電子簽與SaaS行業演進
法大大成立十周年之際,聯合「甲子光年」重榜發布《中國電子簽十年風云錄》,通過應用者、從業者、觀察者的不同視角,記錄電子簽乃至時代發展的風云十年。本期是刊物精彩內容呈現的第二期,掃描下圖可獲取電子版。
一、產業互聯網的崛起,與電子簽的行業拓展
2014年,在中國接入互聯網20年后,以“產業互聯網”為題目的論文首次出現在中國知網上,企業家和學者們高呼:“產業互聯網時代正在到來!”
所謂“產業互聯網”,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生態,對各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的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從而形成的互聯網生態和形態。to B是產業互聯網的主要形態,而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則是其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產業互聯網將使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
然而,真正的變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對生產力底層架構的一場革命,產業互聯網的成型需要政策環境、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達到成熟狀態。因此,在2014年提出之后,它并未立即迎來爆發式增長,而是經歷了一段潛心積累的過程。
直至2018年,隨著一系列標志性事件的發生,產業互聯網終于開始升溫:華為的企業業務板塊收入首度突破百億美元大關,標志著其企業級解決方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騰訊通過“9.30變革”,成立了專注于產業互聯網領域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展現了巨頭們對于這一趨勢的高度認同;中國聯通亦不甘落后,通過成立互聯網研究院,積極布局并推動了多個與產業互聯網緊密相關的子公司發展。此外,慧聰網、國聯股份、歐冶云商等多家企業也紛紛響應號召,加大了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投入力度。
到了2019年,當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業界領袖在“兩會”上為產業互聯網發聲時,這一領域已無疑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一年被廣泛視為中國產業互聯網真正意義上的元年,象征著從概念探討邁向實踐探索的重要轉折點。
而從2014年到2019年的這段時間,則可以看作中國產業互聯網蓄勢待發的序曲。
2014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間階梯教室里人聲鼎沸,空氣中彌漫著初創者們的激動與渴望。他們中許多年輕的面孔,后來成為了中國SaaS領域的中堅力量。
這場由崔牛會主辦的活動,主題也恰如其時:奔跑吧,企業級移動應用。那是一個屬于移動互聯網與企業數字化的時代交叉口,SaaS的星火悄然燃起,中國步入了SaaS的“元年”。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作為推動企業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同時也是產業互聯網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盡管早在十年前,八百客等企業就已經涉足SaaS領域,但受限于傳統的商業模式和市場認知度不足,未能充分釋放其潛力。對于SaaS在中國迅速崛起的原因,崔牛會創始人兼CEO崔強總結了幾大推手:
2015年2月,剛成立不久的信天創投在A輪投資了法大大,并在后續融資中保持跟進。對于為何看好SaaS領域,信天創投管理合伙人蔣宇捷以電子簽為例進行了闡述:
首先,電子簽對客戶的價值比較直觀。電子簽對企業經營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非常明顯,它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清晰可見,無需對市場做太多的教育和解釋。
其次,電子簽的網絡效應明顯。合同簽署通常是雙方或多方的行為,一旦一方開始使用某個電子簽名解決方案,它往往會促使與之相關的其他方也采用相同的解決方案,以確保兼容性和便利性。一旦頭部企業采用某電子簽服務,就會形成正向循環,這樣的網絡效應是電子簽廠商在市場競爭中的一大優勢。
另外,電子簽扮演著互聯網時代“契約精神守護者”的角色,可以降低整個社會的信任成本,對提升社會運行效率而言功不可沒,社會價值的背后也蘊含著商業價值。
據艾瑞數據,僅在2016年到2018年間,電子簽廠商融資事件即高達數十起,巨頭也在不斷入局,而這只是SaaS企業“狂飆”的縮影。據“IT桔子”統計,到2019年時,在運營的3629家SaaS公司中,有近半(47%)是在2014年至2016年間成立的,這意味著這段時間內有大量的新創SaaS企業得到了資金支持。
資本是SaaS企業發展的必需,但它并不能保證SaaS企業能夠穿越火線,因為有不少融資是為創業者交的學費。經歷了2015年至2016年的瘋狂增長后,許多投資者在2017年開始考慮退出策略,整個SaaS行業也隨之進入了調整期。
這不僅是對創業者的考驗,也是對企業能否真正創造持久價值的一次檢驗。隨著市場教育的深入,投資人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注重項目的實際應用場景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創業者們開始從追求規模轉向深耕細作,SaaS產業也在他們的推動下不斷適應和蛻變,從一縷星火演變為燎原之勢。
·早期征途
資本的退出周期一般在3年-5年,這對一個SaaS公司尤其是那些研發厚重產品的公司而言,還沒足夠時間走到成人禮。雖然投資者口中喊著“長期主義”,但在LP的壓力下不得不選擇“現實主義”。
“資本在C端看不到更多可能性才涌入B端,以為這是一個高增長的金礦,實際上真正懂to B的投資人非常少,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如此。”崔強說。
因此,從資本熱度看,2017年、2018年屬于SaaS的低谷期。現在回看,SaaS企業本身亦有諸多需要反思之處。
在投資驅動下,雖然一些SaaS企業獲得了大量資金支持,能夠迅速擴大銷售團隊和業績規模,但它們缺乏一種核心的方法論?如何打造一個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讓客戶愿意持續使用并為之付費。
《SaaS創業路線圖》作者吳昊是CRM廠商“紛享銷客”的天使投資人,他也參與到紛享銷客的創業中去,后來作為獨立顧問一直陪跑SaaS企業,這些年見證了中國SaaS走過的每一段彎路。
“投資者熱情冷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續費率低,為了解決續費率SaaS公司踩了一連串的坑,從小企業的坑里轉向大企業,又掉進大企業定制化的坑里。但歸根結底還是產品不行,當時中國的軟件工程能力與SAP、Oracle等國外頭部品牌有很大差距。”吳昊說。
(早期行業活動現場)
除了技術人才的差異外,崔強認為中國市場本身的割裂狀態也是制約SaaS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限制性要求,普通SaaS企業很難進入央企和國企市場。而這些機構如果還沒有廣泛采用SaaS服務,那么這項技術就很難成為主流。同時,在民營市場中,醫療等受嚴格監管的領域也使得SaaS企業只能提供邊緣性的解決方案。中小企業市場雖然龐大,但由于其生命周期較短等問題,同樣影響了續約率和續費率。
這是現實,也是中國SaaS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要突破的一大課題。
面對這樣的挑戰,創新成為了中國SaaS未來的希望所在。蔣宇捷對中國SaaS產品的創新能力表示肯定,例如電子簽名領域的區塊鏈存證和生物識別技術等。他認為海外市場可以成為中國SaaS的一個重要真子集,因為海外客戶的需求只是中國的一部分。
關于創新存在的不足,吳昊強調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客戶業務理解不夠深入。“SaaS廠商需要更貼近客戶,深入了解他們的痛點,并最終引領行業發展。”此外,過度借鑒而非原創思考,以及組織內部創新氛圍的缺失,都進一步加大了創新難度。
經過市場的洗禮,投資人變得更加理性。蔣宇捷經歷了SaaS行業的起起落落,如今他的投資標準更加明確:重點關注客戶的使用頻率、客單價以及用戶基數。
而對于大多數創業者而言,他們已經從盲目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實際利潤,從單純的品牌宣傳轉向深耕細作,實施精細化運營。這條路上,他們承受著無處訴說的壓力與孤獨,自踏入SaaS創業門檻那一刻起,未來的不確定性就如影隨形。
·多維滲透
雖然電子簽的發展擺脫不了整個SaaS的起伏周期,但這幾年行業的發展依然可圈可點。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正式發布施行。該文件表明,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都可以作為民事案件中的證據。
同年10月,全國首例電子合同民間借貸案件經上海仲裁庭裁決確定,借貸雙方通過法大大平臺簽署的借貸電子合同合法有效。這意味著電子合同法律效力被仲裁庭所認可。
此后,電子簽的應用一路增長。以法大大為例,2016年6月,法大大推出國內首個電子合同法律保險,平臺累計合同簽署量突破500萬份;2017年6月,平臺累計合同簽署量翻了20倍,突破1億份;2018年11月,平臺累計簽署量突破10億份;2024年3季度,平臺累計簽署量超93億。
(2016年6月 法大大電子合同簽署量突破500萬份)
從整個電子簽行業來看,數據增長也很可觀。
iiMedia Research《2019中國電子簽名行業專題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中國電子合同簽署次數規模分別為28.4億次、66.8億次和278.9億次,其中,2019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同比增速高達317.5%。這背后離不開政策的支持,2019年國家政務數字化變革進程加速,財政部、交通運輸部、人社部、海關總署等多部門先后提及加強和深化電子簽名技術應用,為電子簽名在市場的普及起到了催化作用。
隨著市場的擴展,電子簽客戶的行業分布也在不斷變化。法大大的早期客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但隨著時間推移,其服務逐漸滲透到制造、零售、房地產、汽車、物流、泛互聯網以及人力資源等多個行業。根據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在受訪用戶中,制造業占比最高,達26.1%,其次是金融業(19.3%)和零售業(12.9%)。制造業用戶普遍反映,電子簽名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效果顯著,平均改善幅度超過五成。
電子簽行業的快速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政府對電子合同的支持性政策不斷推出,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電子簽名變得更加便捷和安全;最后,市場對線上簽署的需求持續增加,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遠程辦公和無接觸交易成為常態,進一步推動了電子簽的廣泛應用。
然而,隨著網絡效應的不斷顯現,馬太效應將愈加明顯,市場也會不斷向頭部廠商集中,洗牌已經開始。
二、初相遇,重托付:老朋友眼中的電子簽進化史
2016年,在電子簽尚未普及的時代,一個年輕的汽車金融助貸科技平臺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揮別冗繁的合同簽署形式,擁抱電子簽SaaS。
八年來,電子簽陪伴這家公司不斷壯大,如今其員工規模已接近2600人,成功躋身行業頭部。此間,汽車金融市場風云變幻,政策繁復,他們卻從未更換電子簽服務商。
這家公司叫龍環匯豐,陪伴他們成長的電子簽伙伴就是法大大。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優勢
2014年,龍環匯豐成立于北京,專注汽車金融助貸這一相對小眾但充滿潛力的領域。從那時起,它就像一顆種子,在中國汽車金融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土壤。
短短十年間,這顆種子不僅破土而出,而且茁壯成長,如今龍環匯豐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六大運營中心和超過100家直營業務網點。它的足跡遍布從北至南、由東向西二十多個省份,成為了一家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汽車金融助貸科技平臺。
龍環匯豐的成功不僅得益于中國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更離不開其對數字科技在汽車金融領域的大膽探索與積極實踐。
2016年,龍環匯豐開啟全國化布局,伴隨著業務量的成倍增長,傳統紙質簽約方式已無法滿足公司快速發展的需求。
為解決這一問題,經過詳盡的市場調研,基于對技術能力、用戶體驗及法律合規性的綜合評估,龍環匯豐與法大大達成合作,成為行業內較早實現合同簽署全面線上化的全國性平臺。
電子簽不僅簡化了合同簽署流程、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還是公司加強風險管理、堅持合規經營的必然要求,并受到廣大客戶的支持與信任。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龍環匯豐以實際行動證明了牌桌上的玩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
·小小電子簽,助力百億大生意
引入電子簽后,龍環匯豐實現了業務流程的重大變革。
首先,傳統的紙質合同簽署方式被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高效便捷的在線簽署模式。客戶不再需要親自前往門店或郵寄文件,只需通過手機或電腦即可完成所有手續,極大提升了簽約效率。
據統計,采用電子簽后,龍環匯豐平均每筆業務處理時間由原來的半天縮短至1小時以內,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提高簽約效率外,電子簽還幫助龍環匯豐優化了風險管理機制。借助于先進的實名認證和人臉識別技術,系統能夠對客戶信息進行實時驗證,確保每一位客戶的身份真實無誤。這使得信用評估更加精準,有效降低了潛在違約風險。在過去使用紙質合同的過程中,不時會因為雙方對條款的理解存在差異,或在簽署過程中未能全面考慮所有細節,導致客戶與公司之間對合同內容產生一些分歧;在應用電子簽后,合同條款在簽署前便能以更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且電子簽更周全的確認流程能夠有效減少因疏忽造成的誤解,從而顯著降低合同爭議發生的概率。
為了進一步增強信任度與透明度,龍環匯豐還格外注重保護客戶的隱私安全,所有通過電子簽平臺生成的數據都會被加密存儲于云端數據庫中,并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這意味著無論是簽署時間、地點還是具體操作記錄,都能得到妥善保存,隨時可供查閱及審計,合同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保證。
·數字化浪潮洶涌,逐浪者踏浪前行
從最初的嘗試到今天的全面應用,電子簽已經成為推動龍環匯豐乃至整個汽車金融行業進步的重要力量。它不僅推動了傳統合同簽署模式的變革,更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提高了透明度和服務質量,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未來,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會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可以預見電子簽將在商業活動中扮演越來越核心的角色,成為連接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信任橋梁的關鍵一環。
電子簽只是龍環匯豐擁抱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兩年公司加大對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先后上線了智能客服系統、遠程車輛評估系統和信貸風控大模型,自主打造了全線上業務管理系統和全體系人車風險管理系統,數字科技已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中國電子簽十年風云錄》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