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和互動
高校輔導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的主要工作對象和接觸最頻繁的群體。隨著青年大學生呈現“原子化”的特征,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和互動對輔導員工作的完成效果有較大的影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這必然要求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強關系”,二者之間需要有緊密的人際關系,較強的情感聯結和較高的黏合度,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才有實現的基石。
然而在于學生形成“強關系”的過程中,又很容易陷入淺層的,事務性的密切交流,有些輔導員甚至自嘲為學生的“三保”即“保姆”、“保安”、“保潔”,即有某項事務需要輔導員幫助時,學生與輔導的交流密切,一旦事務結束,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又變得淡漠。
如何與學生形成“強關系”紐帶的前提下又不陷入淺層的密切交流成為當前高校輔導員要面臨的現實問題。高校輔導員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要避免工作職責的混亂和泛化,避免被大量繁瑣的事務牽制。在日常事務管理中,應有計劃有序的進行,可對班委進行分工,引導學生主動去解決一些問題,減輕輔導員日常事務的繁瑣;
另一方面要摒棄居高臨下的單向說教模式,要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輔導員應避免單向向學生一味地輸出,而是要引導學生充分表達問題以及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自身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在心理輔導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學生關注的就業方面輔導員需要加強本領培養,確保能切實解決學生的需求,并在解決學生的需求過程逐步建立較強信任和情感紐帶,從而為輔導員工作提供契機。(作者:席群麗、唐翠萍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