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飛出金鳳凰,國際復材走上科技金融強國之路
11月11日晚9點,央視CCTV2播出的“央視財經金融強國-重慶金融之夜”節目中特別報道了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國際復材”),江凌董事長說到:“公司部分產品打破了國際壟斷,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從節目中不難看出,國際復材其實是一家在玻璃纖維領域默默深耕了多年的全球領先企業。
國際復材以其卓越的產能和技術實力,在全球玻璃纖維行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產品涵蓋粗紗、細紗、粗紗制品、細紗制品四大類,實現了對玻纖產品的全面覆蓋。2022年,國際復材的產能位居全球第四,占據了全球超過10%的市場份額。這一成就的背后,是公司在玻纖行業關鍵技術、產能要求上的持續投入和研發,以及對技術和資金門檻的不斷突破。國際復材的領先地位為其帶來了豐富的研發與合作資源,公司聯合產業鏈領頭企業及高校,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了低氣泡細紗、高性能短切纖維等優勢產品,解決了高端PCB源頭關鍵材料等領域的國產替代問題。
在引領行業發展趨勢,搶占技術競爭高地上,國際復材展現出了非凡的前瞻性和創新力。公司緊跟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的趨勢,把握玻璃纖維在綠色環保、清潔能源、5G智能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國際復材在異形玻纖、風電葉片高模玻纖、聚氨酯風電葉片專用紗及織物、無硼無氟環保型ECT玻纖、汽車輕量化零部件用熱塑性玻纖、5G高頻通信低介電低損耗玻纖、耐化學腐蝕玻纖、特高壓電力絕緣制品用玻纖等產品細分領域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風電領域,國際復材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風電紗及織物供應商之一,市場占有率超過25%,其中高模、超高模產品產量居全球領先地位。
面對全球內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國際復材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推進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并聚焦數字賦能。公司順利通過重慶市“5G+工業互聯網”創新示范工廠項目評審驗收,新能源高模玻璃纖維智能制造項目獲評2023年重慶市創新示范工廠。國際復材還制定了三年降本規劃,進一步健全成本管理體系,2023年全年累計開展降本項目300余項,實際降本金額超2億元,生產成本同口徑降幅達7%。
展望未來,國際復材的“十四五”期間發展定位是:堅定“創新復合材料,引領綠色未來”發展使命,聚焦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生態體系構建,躋身玻璃纖維產業全球前三,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企業。公司將繼續重視對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傳承,通過持續的科研投入,在玻璃纖維系統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風電葉片、工程塑料、電子電器和電力絕緣等領域培育出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品,部分產品成功打破國外廠商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國際復材的科技創新和新舊產業融合情況同樣令人矚目。公司秉承“產業精耕化、制造精良化、市場精準化、管理精細化”的發展戰略,以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的應用開發為核心,致力為客戶提供性能優良的玻纖和復合材料產品。公司的創新、創造、創意特征主要體現在資源要素保障、裝置效能提升、產品創新研發、運營能力提升等方面。公司積極響應全球玻纖產業的發展,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促進科技創新與新舊產業融合,不斷推出滿足不同階段風電用玻璃纖維需求的新產品,如ECT、TM、TM+、TMII等系列產品,以及在熱塑性復合材料應用領域與杜邦、巴斯夫等龍頭企業合作開發的高模量玻璃纖維短切紗等。
國際復材的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產品創新上,還包括礦物原料本地化、浸潤劑關鍵原材料自產化、關鍵裝備設計優化等方面。公司基于重慶本地豐富的白泡石資源,通過配方研究、池窯設計和工藝改進,成功擺脫了玻纖生產對葉蠟石的依賴。同時,公司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不斷消化吸收,成為國內最早從事浸潤劑研發和生產的玻纖企業之一,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浸潤劑原料技術產品體系。在池窯建設方面,公司持續對新建池窯進行設計優化和改進,充分利用“頂燒+純氧助燃+電助熔”技術,使玻璃熔化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能耗得到顯著降低。
國際復材的三十年深耕,不僅在玻璃纖維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更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司的成功,是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的典范,也是中國西部地區飛出的一只金鳳凰,象征著中國科技金融強國之路的輝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