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集團:錨定高質量采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重工采供鏈
70年前,包鋼集團以一爐鐵水為開端;至目前,成為國內“稀土+鋼”的重要生產基地,實現利稅1000億元以上,帶動9萬多家企業合作共贏。不論從生產技術,還是管理模式,包鋼集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腳步從未停止。
當傳統重工企業面臨低增長、低價格、低效益、高壓力的“三低一高”瓶頸,傳統生產方式中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已經接近極限,“管理上云、制造上云、產業鏈協同上云”就是包鋼集團的轉型方向。
而采購供應鏈,作為影響重工企業效率和效益的首要因素,也是包鋼集團的轉型關鍵。集團錨定“高質量采購體系”為建設目標,通過“采供全流程業務上云、全相關角色上云、全體系數據上云”的手段,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重工企業采購供應鏈。
包鋼集團的實踐,或許對正在或考慮轉型的重工企業,多有裨益。以下為案例詳情,enjoy!
關于包鋼
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包鋼集團、包鋼),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經過70年發展,已形成鋼鐵、稀土產業為主業,資源及綜合利用、物流、煤焦化工、節能環保、裝備及生產生活服務等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截至目前,資產總額2203億元,各級控股公司142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
傳統重工企業,遇到新的采供難題
1、招采合規待升級:作為地方國企,包鋼集團重視采購合規。權責清晰、協同高效的采購供應鏈,才能壓實采購合規的“三道防線”;
2、舊平臺不滿足新需求:原電子采購交易平臺,基于包鋼ERP建設,架構無法支撐當下數字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平臺的“一星”(基礎級)合格認證,與當前央國企主流的“三星”(優化級)認證差距較大;
3、招采協同卡點多:集團招采,需采購業主、招標代理、法務、財務等多組織部門協同。由于他們各自業務系統不同,信息未打通,加之部分業務仍停在“線下”,經常需要多部門反復溝通催辦,效率低、信息準確性也很難保證;
4、招采文檔解構不足:原系統的文檔管理,僅停留在存儲沉淀層,無法對文檔(招投標文件、采購合同等)的內容做結構化處理、數據化分析。分析招采項目,只能人工查找、收集文檔中的數據后,再做分析。效率和準確率,很難保證;
5、評標場地投入高、管理效率低:包鋼集團評標場地,涵蓋10間專家等候室、監督室、機房、評標室,107個評標工位。由于門禁、音視頻設備較為老舊,無法對所有人員語音、行為、活動軌跡全過程跟蹤追溯;設備、場地占用缺乏統一的預約、狀態管理機制,資源利用不均。
智慧一體采供,包鋼與9萬+伙伴建立供需對接“朋友圈”
內連外通打破招采壁壘:包鋼基于大采購B-PaaS,建立起內連外通的招采平臺:招采系統對內與包鋼的OA、財務系統打通,對外與內蒙古自治區國資監管系統、短信/銀聯等第三方服務系統無縫連接,打破組織間、系統間的信息壁壘,采購協同效率提升50%;
多租戶滿足多級管理需求:統一平臺下,分子公司各自開設租戶,獨立管理用戶權限、采購流程、管理機制等,租戶間互不干擾;但招采數據,實時同步到集團。既滿足集團強管控的要求,又適配不同業務定制化的采購服務;
招采全流程運營管理:平臺支持從采購需求計劃、委托請求、報價,到合同簽署、支付全環節的運營管理。項目流轉到哪個節點、責任人、卡點……一目了然,所有流程、數據都被沉淀,確保采購交易標準化,數據規范化;
全維度監管,確保招采合規:音視頻監督、項目異常預警、圍串標識別、大數據分析等采購監管手段,覆蓋開評定標,及合同簽署等環節,包鋼集團招采風險監管點從30擴展至100+;系統替代人工,7*24h監管采購行為,使監管“無人化”程度提升70%;
評標場地智能化改造:場地占用、設備運行、評標進度等,在中控系統展示;從專家安檢、簽到、人臉識別入場,到評標、離場等,借助系統自動推進,全過程可視可追溯,既減少了人員配備,又滿足國資委合規、透明的采購要求;
智能文檔管理:基于文檔管理模塊,招定標公告、招投標文件等實現結構化、規范化管理,文檔中的信息可抓取、數據可統計。不論做采購分析,還是報國資委數據,精準高效。
高質量采供,支撐下個70年“力量+速度”再出發
包鋼電子采購交易平臺,已經全面實現采購全過程線上化、電子化、數智化。以集團為核心、“鏈接”起工程類、貨物類、服務類供應商,建成采供精準對接的生態圈。在包鋼集團“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行動中,補齊了采供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