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柯城區高質量發展路徑
今年8月,衢州柯城區成為山區26縣首批調出縣,首次躋身全省工業大縣行列。近日,“高質量發展看柯城”采風活動走進當地零工市場、蔬菜共富基地、生態工業園區等地,看柯城區如何實現“高質量”富民強區。
在柯城上街零工市場,記者們看到一場家具安裝工培訓正在進行。求職者陳禹琦說:“培訓是免費的,學成后熟練了,如果勤快一點,月收入能達到6000到12000元。”
柯城區人社局副局長俞萍介紹,柯城有靈活就業人員約8萬人,因用工方和就業方存在信息隔膜,不少人就業困難。上街零工市場今年2月開業運營后,已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幫助900多名求職者達成就業意向,“因為現在找工作也好,或者找人員也好,可能都是會存在錯位。我現在就把這些靈活用工的信息全部都收集起來,零工市場現在更多的就是一個全鏈條打通的這種服務。”
零工經濟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增加了市場活力,而之江農業信安蔬菜共富基地,則展示了村強民富的樣本。基地充分借鑒“壽光模式”高水平蔬菜產業技術,配備了30個現代化的棉被大棚,其中19個棉被大棚由農戶租賃種植。得益于基地“國企+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運營,以及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等在內的“六統一分”機制,租賃農戶從種到收都有龍頭企業可依托,實現無憂種菜,有力帶動村民增收。
種植大戶吳金山承包的3個基地大棚里已經種上一株株辣椒苗。他說,自己有70畝農場種植本地蔬菜,但冬季會出現3個月空檔期,共富基地提供的大棚種植技術剛好可以彌補,“這3個月價格也好,產量也高。去年我觀察了一下,比如辣椒,我們辣椒畝產5000斤至6000斤,他這個基地都是一萬斤以上。成本我們就是一個田租費,10畝地2萬元,等于拎包入住。”
在柯城萬田鄉的農業數字科創園,記者們對眼前的場景嘖嘖稱奇。三米高的“紅薯樹”、兩個拳頭大的紅番茄、坐著“摩天輪”的蔬菜苗、住著“太空艙”的生菜……柯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孔慧鵬說,這里種植了100多種蔬菜品種,有28種數字化種植模式。在科創園的引領帶動下,全區已經有一萬多名農民,150多名農創客在蔬菜產業鏈上創業就業,“成為農創客,年收入可達15萬以上。通過今后的2到3年的努力,蔬菜全產業鏈預計可以帶動全區100個村每年增收2000萬以上,帶動3萬名農民來增收共富,形成一個科創園加基地加村集體加農民的創業創新共建共富這樣一個新格局。”
如果說零工市場和蔬菜基地是柯城實現“共富”的平臺,那位于航埠鎮的柯城生態工業園則是柯城區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平臺。
浙江眾銘安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終端液晶顯示屏、玻璃蓋板打開智能鎖。這家來自深圳的企業,看中柯城區的營商環境與區位優勢,去年落戶生態工業園,今年又擴大了生產線。公司副總經理歐陽吉恩說,一個月能接到20多萬件玻璃蓋板訂單,“現在人臉識別的智能鎖已經占主流,我們生產的玻璃蓋板可以用于智能鎖顯示屏,永康的智能鎖廠家很集中,據我們測算這些廠家對于玻璃蓋板月需求量有七八百萬件,潛力巨大。”
在金沃精工廠區里,車床開足馬力生產軸承套圈。企業制造總監魏勝表示,今年訂單不斷,前三季度,產值同比增加15%左右,達到8.4億元,為了搶占市場,企業還在謀劃軸承套圈產品升級。今年10月,通過柯城區生態工業服務中心牽線,浙大衢州“兩院”工業生態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余春林所在團隊和金沃精工達成合作。余春林說:“企業需求做更高端的軸承套圈材料,也想通過我們了解世界一流水平的軸承材料是什么樣的,預計明年年底有技術攻關成果出來。”
在元森產業園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忙碌施工,占地100畝的產業園預計明年2月投產。衢州元森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超說,產業園集中了芯片集成封裝、LCD液晶面板切割、背光源研發生產、整機裝備制造、等13家來自深圳的關聯企業,光電顯示全產業鏈已現雛形,“包括手機一個上下游的全部,可以在每一棟每一層生產,每個部件都不一樣,可以在我們元森產業園這里生產出一個整機。我們在深圳比較分散,房租也貴。所以說我們來到柯城,集中落戶整個產業園,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提升。”
今年1-11月,柯城區規模工業總產值達1010.5 億元。柯城區生態工業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夏靈飛說,這幾年,柯城把光電(半導體)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作為主導產業,準確把握深圳等地產業轉移的機遇,先后引進東巨康、元森、眾銘安、梵西等一批光電半導體產業項目,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我們下一步的思路,就是在持續做大做強液晶顯示產業鏈的基礎上,積極布局新型顯示領域,進一步豐富產業業態和產品結構,提升聚集度和競爭力。”
作者:趙崢琳 吳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