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博士鄧婷:李晶晶的平凡之光,照亮不凡的人生之路
■“我們都是平凡人,向李晶晶們致敬”征文■
作為一個跟隨李晶晶巡線、并見證了采訪李晶晶全過程的人,我想我對《平凡的光華:李晶晶的50萬公里長征路》這篇人物報道有著更直接和深刻的認識。
身為一位從小在戈壁大漠中長大的油二代,沙漠、石油對我來說并不陌生,但堅守21年、一年里有240天在巡線、50萬公里、枯燥、危險、平凡……這一個一個具體的字眼背后的故事,對我來說卻是陌生的,也是震撼的。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1961年發表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的26種文明形態中,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從盤古開天辟地、伏羲畫卦、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到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一個又一個傳說,無一不在述說著中華民族戰天斗地的必勝故事。當我讀完《企業觀察報》刊發的《平凡的光華:李晶晶的50萬公里長征路》這篇報道時,一個鮮活的,戰天斗地的故事清晰地呈現在了我的眼前。李晶晶,一個普通的管網巡線員工,用他21年的堅守和奉獻,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傳奇。
每天15公里的徒步巡線,一年365天,至少有240天都在巡線路上度過;5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十幾周!每一個數字都體現出平凡背后的偉大和擔當,體現出以李晶晶為代表的管網人用雙腳丈量首都“供氣生命線”戰天斗地的英勇和堅韌。
此次采訪,我有幸同李晶晶一起走過了短暫的巡線路程,也親耳聽到沿途老百姓對李晶晶的稱贊,親身感受了巡線的艱苦,更親眼見證了這道用無數管網巡線人走出來的“供氣生命線”的平凡而又非凡。
大愛無聲,大道至簡,大隱于凡,真正的英雄是隱藏在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街?的四行倉庫保衛戰英雄楊養正;是以殘疾行大善之舉,16年間累計捐贈超100萬元資助留守兒童的胡雷;是參與了中國全部45次核試驗任務,52年堅守在羅布泊的大國脊梁林俊德;是從普通農民到電力工高級技師,被譽為“工人教授”自學成才的竇鐵成;更是用雙腳守護“供氣生命線”21年,無私奉獻、助人為樂、默默無聞的李晶晶。
隨著文章的深入,李晶晶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漸豐滿起來。他不僅在工作中嚴謹認真,在生活中更是善良淳樸,用自己的工資收入幫助沿線困難的村民。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像李晶晶這樣的人,他們或許沒有李晶晶那樣壯麗的巡線路徑,但他們同樣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他們不如張桂梅那樣,以一己之力改變無數山區女孩子的命運,但他們同樣是教師,用自己的一生照亮學生的未來;他們不如鐘南山專業,但他們同樣是醫生,用短暫的接診拯救無數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命;他們不如時傳祥是全國勞模,但他們同樣是清潔工,用辛勤的汗水換來城市的整潔與美麗。這些人,雖然平凡,但他們的靈魂和精神卻同樣偉大。
李晶晶的事跡,是對“平凡中見偉大”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當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重新找回中華民族的自覺與自省之時,這一宏偉成就的背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普通民眾的默默耕耘與無私奉獻。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沒有豐厚的物質回報,沒有耀眼的職業背景,也沒有顯赫的頭銜加身,但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人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責任與擔當的真諦。
他們的故事,雖不顯山露水,卻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平凡努力,匯聚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使得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猶如蚍蜉撼樹般的壯舉——得以在現實中逐一實現。李晶晶的故事,正是這無數平凡英雄中的一個縮影,他的經歷激勵著每一個人,讓我們相信,在平凡的生活中,同樣可以書寫出不凡的篇章。
這篇報道也讓我深受啟發:李晶晶,一個看似平凡卻又不凡的人物,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奮斗史,更是對當代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塑。他不僅在工作中盡職盡責,還在生活中積極幫助他人。他用自己的工資收入資助孩子上學、幫助老人看病,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舉,卻匯聚成了一股溫暖人心的力量。
在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對“李晶晶現象”進行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解讀,從更高的維度去看待、審視“平凡中見偉大”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首先,李晶晶“平凡中見偉大”的現象體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融合。在《企業觀察報》的報道中,李晶晶作為一位在毛烏素沙漠南緣堅守了21年的巡線工,他的工作看似平凡,卻關乎著億萬人的溫暖與安寧。這種將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的精神,是當代社會應該積極倡導的,因為它是對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功利心態的一種有力回擊。
其次,李晶晶“樂于助人、默默奉獻”的現象體現了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與傳遞。他把自己不多的收入、甚至愛人的收入,用于幫助沿線困難的村民,無論是資助孩子上學,還是幫助老人看病,他都毫不吝嗇地伸出援手。這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與傳遞,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等問題日益凸顯。李晶晶的故事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和改善這些問題,推動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再者,從學術與專業視角來審視,“李晶晶現象”確實為我們揭示了一種新穎的認知維度,對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有益的補充與反思。在傳統經濟學框架內,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常被置于核心地位,而人的主體性和社會價值往往被邊緣化或忽視。然而,李晶晶的事跡深刻地展示了人的價值維度遠不止于物質財富的累積,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的積極貢獻以及對他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體恤。
這一價值觀念的轉變,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人的本質和社會進步機制的理解,還啟示我們探索一種更為全面且包容的社會發展模式。該模式不再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攀升,而是將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發展的核心目標。具體而言,它強調個體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體現人文關懷。
因此,“李晶晶現象”不僅是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與補充,更是推動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力量。他鼓勵我們超越單一的物質追求,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為構建更加公正、和諧與可持續的社會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鑒。
李晶晶的事跡不僅在社會學上具有重要意義,更從心理學角度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一是堅韌不拔的自我實現。心理學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們在滿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后,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李晶晶的工作雖然艱苦且充滿挑戰,但他從未放棄,反而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日復一日地堅守在巡線崗位上。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正是他追求自我實現過程的體現。李晶晶的事跡啟示我們,追求內心的滿足和成就感,而非僅僅外在的獎勵,是激發個人潛能和創造力的關鍵。
二是逆境中的心理韌性。面對荒郊野外、沙漠溝壑的惡劣環境,以及酷暑嚴寒、風沙雨雪的考驗,李晶晶展現出了極強的心理韌性。心理韌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或創傷時,能夠迅速恢復并適應的能力。李晶晶在巡線過程中多次遇到緊急情況,如第三方危險施工等,但他總能沉著冷靜地應對,用智慧和勇氣化解危機。李晶晶的韌性不僅幫助他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也為我們提供了面對生活挑戰時的寶貴啟示:保持樂觀、堅韌不拔,是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關鍵。
三是無私奉獻與優秀品質。李晶晶不僅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在生活中也是一位樂于助人的“雷鋒式”優秀社會分子。他用自己不多的工資收入想方設法資助沿線困難村民,無論是資助孩子上學、幫助老人看病,還是借給同事和村民錢款,他都從不吝嗇。李晶晶的事跡告訴我們,在全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將關注點從自我轉向他人,利他利社會,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還能提升個人的優秀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是平凡中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感。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容易忽視那些身處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勞動者。然而,李晶晶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他深知自己的工作雖然平凡,但責任重大,關乎著千家萬戶的溫暖與安寧。這種對工作的認同和尊重,讓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我價值和歸屬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肯定,是維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是對社會的積極影響與心理共鳴。李晶晶的事跡不僅激勵了他自己,也影響了周圍的人和社會。他的故事被全網和國際大公司微軟的傳播后,引發了人們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注和尊重。這種關注不僅提升了勞動者的社會地位,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李晶晶的事跡激發了人們的心理共鳴和共情能力,讓人們更加關注和理解那些身處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
綜上所述,李晶晶的事跡無論是從社會學還是從心理學角度都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他的堅韌不拔、心理韌性、無私奉獻以及對平凡工作的高度認同和尊重,都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讓我們以李晶晶為榜樣,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更加關注和理解那些身處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進步的社會環境。
最后,我要向李晶晶致以“高山流水”之敬!君子如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李晶晶的精神,恰似此蘭,令人敬仰。
我更要向那些慧眼識珠,發掘、贊譽、傳播、弘揚李晶晶事跡的人們和媒體,致以崇高的敬意。李晶晶的故事,如明燈照亮夜空,讓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崛起之真諦——它不僅僅依賴于物質的累積,更在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彰顯。他的堅毅,猶如磐石般堅定不移,屹立于風雨之中,塑造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形象;他的善良,如同清泉潺潺流淌,滋養著萬物,成為了民族道德的高尚標桿;他的擔當,如日中天般光芒四射,照耀著四面八方,不僅彰顯了個體的非凡力量,更是構成了民族不屈不撓的脊梁。
我相信,李晶晶的事跡必將如春風化雨,感染并啟迪更多人,讓我們重新審視工作的價值、責任的重大、人生的意義和未來的方向。(作者\鄧婷)
【作者簡介】鄧婷,土家族,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中共黨員,曾就職于中國四達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臻迪PowerVision 集團(上市公司)等企業,先后擔任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總裁助理、人效中心總監等職務。具備扎實的人力資源專業知識,擁有10 年人力資源總監及5 年人力資源管理咨詢經驗;并先后任職于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新技術類企業,具備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和溝通協調能力。
2012-2014年,獨立撰寫完成并全過程組織各大央媒、社會媒體和新媒體實施《2021年中國企業人效白皮書》《2022年中國企業人效白皮書》《2023年中國企業人效白皮書》新聞發布工作,在全國引起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完成人效理論研發和PES工具包的研發相關工作,并針對包括財富500、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美股上市公司,超過7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等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對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