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復轉軍人張振業(yè):我認出了今天的“活雷鋒”——李晶晶!
■作者\張振業(yè)
編前:你相信雷鋒還活著嗎?在張振業(yè)看來,他認出了李晶晶就是今天的”活雷鋒“。在他的心中,無論是穿軍裝還是穿工裝,只要心中有百姓,有責任,就能活出精彩的自己。這位老兵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軍人的靈魂永遠不會退役,它將繼續(xù)在平凡的生活中熠熠生輝,照亮他人,溫暖社會。
我叫張振業(yè),是個1979年從榆林應征入伍的老軍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的大熔爐里摸爬滾打了5年。那時候每天就是訓練備戰(zhàn),簡單又充實。今年5月回到老家陜西榆林市榆陽區(qū)紅石橋鄉(xiāng)房梁村,琢磨著把家鄉(xiāng)的老院子收拾收拾給兒孫們留個念想。我住的位置恰巧就在距離陜京管道百十來米的地方。
其實陜京一線我們很熟悉,建設初期的管溝就是我們一鐵鍬一鐵鍬手工挖出來的。30多年前的大型施工機械非常少,很多活都是靠人拉肩扛。即便是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人們依然干得熱火朝天。正是有了這條管道的建設,讓我積攢了一點錢并打開眼界進城做點小活。
30年一轉眼就過去了,但是這條管道就像是老朋友一樣,現(xiàn)如今每天開門關門都能看見它。
半年多前,我搬回老家,經(jīng)常見到一位穿著橙色工裝的人從管道上經(jīng)過,后來才知道他叫李晶晶。他是這條管道的守護者,常能見到他路過管道的身影。他見我是新來的住戶,見面就樂呵呵地主動上來給我遞煙搭話,并告訴我陜京管道的重要性,請我?guī)椭槺憧粗c管道,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隨和又很熱情,有種“一家人”的感覺。從那以后,我們就經(jīng)常碰面,很快就熟悉了。
有時候城里的孩子往家捎點東西,我們這里比較偏遠,不通班車,交通很不方便,我又不會開車。和周邊的老鄉(xiāng)拉話才知道李晶晶是我們這里的義務“郵遞員”,還知道了他好多助人為樂的事,我就嘗試著和他開了口。本來還怕人家不方便,誰知道我一提這事,李晶晶就滿口答應下來,說“這簡直就是小事一樁,有什么需要隨時告訴我一聲“。從此,我們給城里小孩捎點自己種的“綠色”蔬菜瓜果就容易多了,和城里的娃娃們聯(lián)系就更緊密了。
今年國慶節(jié)前夕,李晶晶和六、七個工人在管道沿線忙著更換管道水泥標識樁。我摘了兩個自家種的西瓜拿去給他們解渴,聊天的過程中他們問我“這些有些損壞的水泥樁有沒有用?”。剛好我家新的院墻還沒有建起來,附近總有散養(yǎng)的羊進入果園吃花草、向日葵等。我就想著用這些樁子圍點柵欄。就這樣,30年前保護管道埋下的水泥樁,30年后又保護起我家的農作物。我感覺就像是個輪回,真正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從那以后,我和李晶晶就更熟悉了。他巡線經(jīng)過我這里時和我聊聊天,問問管道周邊近期有沒有新的施工動向,我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說實話,他這工作可真不容易,風吹日曬雨淋的,還得時刻警惕著管道周邊的施工。村里現(xiàn)在的壯勞力都進城了,剩下我們這些老年人,有時候遇到水管穿越之類的小活與陜京管道交叉,總想著用機械挖過去更節(jié)省人力、更快一些,但是陜京管道的安全管理要求又不允許我們隨便穿越,相關手續(xù)比較麻煩。有時候,遇到村里脾氣急的“老倔頭”,難免會和李晶晶爭上幾句,李晶晶總是發(fā)根好煙,和顏悅色、耐心加以解釋,并一再說明風險利害關系,直到最后都同意按李晶晶的要求辦了才算完事,也沒有傷和氣。有時候,有個別人覺得巡線是多余的,礙他們的事,例如在管道上臨時搭個架子曬玉米或者放些草飼料什么的,李晶晶過來勸阻時也難免會招來幾句風涼話,但李晶晶總是笑瞇瞇的耐心解釋,從不計較。
有一次,大熱天的,太陽毒得跟火球似的。正午時分,李晶晶照樣蹲守在管道上,原來他是在監(jiān)護著村民收山藥。收山藥可是件大活,人工種植的山藥都長到地下兩三米深了,挖掘機要把土地挖下去這么深,在管道上面和周圍,稍不小心就可能挖到下面的管道。這個利害關系大家伙是知道的。看到他的工作服后背都被汗水濕透了,甚至連頭發(fā)上和眼鏡片上都是汗珠,我趕緊勸他到家里休息會,喝口水。
他卻說:“謝謝老張,真的不用了。我們有規(guī)定,不能離開挖掘現(xiàn)場。真要是出點什么事,那可是機毀人亡天大的事情!我丟掉飯碗倒沒多大關系,關鍵是不能讓咱們老百姓丟了性命。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大意不得,閃失不起!”我聽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么拼的工作人員,真是不多見。
通過這樣一些事兒,加上大家講的他的一些事情,我算是看明白了,李晶晶這人,不光是工作認真負責,心里還總是為管道周邊的老百姓著想。春天,他幫著村里的老人開拖拉機往田里送糞;夏天,他幫著老鄉(xiāng)聯(lián)系賣西瓜;秋季,又幫著大伙收玉米;寒風凜冽的冬天,他又和同事幫著老大娘把掉水渠里的三輪車拽上來,還一路推上坡頂送回村里。總之,只要他有空,能幫上忙的,他從不遲疑,上來就幫著干。有條件是這樣,沒有條件的,他就是想方設法也要幫著干。
就說我家吧,他還幫著我們搬水泥什么之類的重活,而且從來不怕臟、不怕累、不怕苦。我很感動,曾想留他在家吃個飯,結果他一溜煙跑了。后來,我準備宰羊款待他,他堅決不同意。
所以,這樣的人在我眼里那就是一個活脫脫的“雷鋒”啊!到了今年11月份,我琢磨著,無論怎樣我都得做點什么,以表達一下對李晶晶的感激之情。思來想去,我想到了做面錦旗,上面寫著“樂于奉獻的雷鋒”,送給他。結果,李晶晶給堅決謝絕了。他說:“老張,你這是干啥哩?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幫你干點什么都是舉手之勞,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你這樣做,反而讓我以后不好意思了。”我只好暫時打消了這一念頭,心里頭卻更加佩服他了。
前些天,我在和諧陜西網(wǎng)上看到一篇《平凡的光化:李晶晶的50萬公里長征路》關于李晶晶的報道,之后又看到微信上還發(fā)起了征文活動,讓大家講述自己身邊的好人好事。在留言里,我和老婆不約而同地都寫下了“李晶晶,當代雷鋒”這句話。這不是客氣話,而是我們心里頭最真實的感受。因為李晶晶用他的實際行動,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奉獻。在現(xiàn)如今這個社會里,在老人倒了都沒人敢扶一把的情況下,他在巡線途中看到一位老人不舒服他反而把她攙扶回家,并讓自己老婆幫她看病,然后他又去鎮(zhèn)上拿藥,還有他給不認識的人捐款并借出去幾十萬元錢的事,還有他撿礦泉水瓶子送給環(huán)衛(wèi)工人賣點零花錢的事,真的就是當今社會的一股清流,溫暖著我們老百姓的心。
當我們看到征文一篇篇出來的時候,每天一大早天還沒有亮我就打開手機要追著看,并一次次留言“李晶晶,當代雷鋒”,每次都能得到“欣聞故事”的作者回復。有那么兩次,對方留言請我談談說這話的感受,并留下了投稿郵箱。突然間,我覺得機會來了,于是我們老兩口就想說說我們眼中的李晶晶。
我想,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能稱出誰是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好。再說了,我是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每個人都要爭做雷鋒時代成長起來的人,關鍵是我還是一位同雷鋒一樣的保家衛(wèi)國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不管是成長的環(huán)境還是部隊的教育,都把雷鋒精神浸到了我們這代人的骨子里,我這骨子里就始終流淌著雷鋒那樣愛憎分明的滿腔熱血,所以我了解和認識“雷鋒”。而李晶晶就是我眼中雷鋒這樣的人,他讓我明白,不管是穿軍裝還是穿工裝,不管是在部隊還是在企業(yè),只要心里有百姓,有責任,就能活出精彩的自己,就能成為咱們老百姓心中的”活雷鋒“。
所以,我才敢說我認出了今天的“活雷鋒”。
現(xiàn)在,每當有人問我:你見過真正的雷鋒沒?我都會笑瞇瞇地說:“見過啊,我們周邊的陜京管道上就有一個,他叫李晶晶。”這話說出去,不光是我,連我老婆都會在一旁直點頭。
生活還在繼續(xù),李晶晶也還在那條熟悉的管道上巡護著。而我吶,每天忙完活回到家,看著陜京一線,心里頭就充滿了溫暖。我想,這就是老天爺對我們的恩賜吧,也是社會給我這位復轉軍人和我們這些農村老年人最美好的禮物。■
【作者介紹】張振業(yè),一位擁有軍人靈魂的質樸老兵,1979年11月23日,他滿腔熱血地應征參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度過了五年錘煉意志、保家衛(wèi)國的光輝歲月。此前,他還用雙手一鍬一鍬地挖出了陜京管道的建設初期管溝,為國家的能源動脈建設付出了汗水。
退伍后,張振業(yè)回到了榆林市榆陽區(qū)紅石橋鄉(xiāng)房梁村,但他的軍人本色從未褪色。他熱愛家鄉(xiāng),心系百姓,對善良與奉獻有著最樸素而深刻的理解。在村里,他遇到了陜京管道的守護者李晶晶,這位年輕人的敬業(yè)與無私深深觸動了他的心。李晶晶不僅守護著管道的安全,更用實際行動幫助鄉(xiāng)親們,成為了張振業(yè)眼中的“活雷鋒”。
張振業(yè)愛憎分明,對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滿懷敬意。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李晶晶的感激與認可,更將這份敬意轉化為對社會的溫暖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