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CO的“貝殼回家”計劃
-FIFCO的“貝殼回家”計劃:通過人工智能,哥斯達黎加將超過36,000個貝殼送回其棲息地,以恢復生態系統
哥斯達黎加的機場每年平均沒收六噸游客帶走的貝殼,游客撿拾貝殼的行為對其海岸線造成了嚴重破壞。
哥斯達黎加為科學界提供的這款人工智能工具經過訓練后,可以對全球物種進行適當分類,從而將它們送回其原生的生態系統。
哥倫比亞波哥大2025年1月23日 /美通社/ -- 收集貝殼作為紀念品的做法看似無害,實則正在引發一場令人擔憂的環境危機。 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和巴塞羅那大學(Barcelona)的研究發現,這種采集行為會破壞沿海生態系統、危害生物多樣性、改變沉積物穩定性并削弱海岸線抵御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
在哥斯達黎加,大量貝殼在機場被沒收,以防止被攜帶出境。 幾十年來,這些貝殼一直被埋在地下,因為無法確定它們究竟源自太平洋還是加勒比海,所以無法將它們安全地放歸海洋。 如果沒有進行適當分類,放歸貝殼可能會帶來風險,例如引入可能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非本地生物、寄生蟲或微生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由FIFCO牽頭,聯合帝國理工學院、環境和能源部、AERIS和哥斯達黎加大學合作開展了“貝殼回家”項目,該項目所開發的解決方案可在全球范圍內推廣。 該項目旨在通過開發一種工具來識別貝殼的來源,并制定安全放歸協議,從而將這些貝殼重新送回它們本應所屬的海洋棲息地。 此外,為了減緩采集速度,還推出了一個公共宣傳平臺,其中包含紀錄片和教育內容。
FIFCO開發的這款人工智能工具,僅需一張照片,便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將貝殼按生態系統分類,準確率高達90%。 該模型使用了525個不同物種的18,500多張圖片進行訓練,因此能夠有效區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的貝殼,確保它們重新回到各自的原生環境。
2024年,超過36,000多枚貝殼回歸其自然棲息地,恢復了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功能。 這一成就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僅清空了一個機場的貝殼儲存容器,也標志著哥斯達黎加在處理此類問題上的策略邁上了新臺階。
該公司已將該模型的開源代碼提供給科學界,以便其他國家訓練自己的分類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