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的冬天,是這樣的
我和朋友約好第二天去大明湖散步。我沒想到那天晚上會下大雪。我不知道我去過大明湖多少次了。下雪后我第一次看到大明湖。
從北門一進大明湖,眼前的美景就讓你驚嘆不已:俯瞰千佛山,湖邊的草地是一層薄薄的白色,中間湖上的水汽密布,對岸的樹木和高樓大廈變得虛幻、真實、虛幻。雖然沒有蓬勃的春天,沒有溫暖的夏天,沒有五彩繽紛的秋天,但大明湖的冬季景色并不遜色。水如鏡,楊柳殘蓮,還有幾座朱梁彩繪樓閣,各具風格。沿著湖邊走,風景就像一幅淡水墨畫——遠處的起伏的山巒構成了一條柔軟的線,湖上的霧靄是大自然的空白。
站在光禿禿的柳樹下,透過一片迷霧望著遠處的茫茫景象,難免有莫名的孤獨感,內心空虛。一只默默無聞的小鳥獨自站在卷曲破碎的荷葉上,環顧四周,時而低聲歌唱,它大概在尋找古老的“四蓮三柳”。當人們的目光落在湖中留下的蓮藕莖上時,往往會感受到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歲月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和命運的易變,然后又害怕自己必然會“動情”。
感覺過后,我們還是要往前走,因為前方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同行朋友表示,即使沒有文化底蘊的景觀能震撼人心,也是曇花一現。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文化。事實上,大明湖就是一個例子。自古以來,這里就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和詩人:閻公祠紀念“齊國宰相”閻子,南風寺講述了曾鞏任齊州總督時為濟南人所做的善事,嘉軒寺吟唱辛棄疾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英雄情懷和人格魅力,鐵公寺講述明朝兵部大臣鐵璇的故事,忠心耿耿,誓死保衛城市的王郁陽寫下了《秋柳四章》,轟動了大明湖畔的大江南北。此時,這些有著無數歷史記憶的建筑已完美地融入了中國北方的雪景之中,在茫茫人海中沉寂。正是這場雪增加了大明湖的厚重感,讓走過房屋的人感到渺小。我們不僅要敬畏自然,還要仰望我們燦爛的文化。
冬天的大明湖雖然沒有泛起漣漪,卻十分清澈。就像一個哲學家,不用復雜的語言就能讓人感受到世界的真實。
臨近中午,太陽出來了。雖然氣溫上升不大,但柔和的陽光為大明湖的冬日景色增添了幾分陽光。細看融化的雪草地,枯黃的草地增添了幾分清新,造型各異的石橋熠熠生輝,島上的白墻灰瓦增添了幾分明媚。湖面上的霧氣消失了,真實虛幻的城市景觀再也無法掩蓋,與天空、云彩、陰影交融在一起。東方的獨立建筑輪廓清晰,我的心情也清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