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如何避免汽車維修陷阱
2020年10月,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召開“汽車修理行業陷阱多、維權積極、不退”新聞發布會,通報汽車修理過程中常見的法律問題和消費者維權困境。順義法院第二人民法院院長牛家文說,在審理工作中發現,汽車維修糾紛主要集中在合同陷阱、維修機構不合格、零部件欺詐“潛規則”、價格不透明等方面。
河南安陽讀者程程曾遭遇從犯詐騙。2019年冬天,他的汽車電池壞了,于是他去了一家汽車修理廠,花了480元買了一塊新電池。沒想到,半個月后,電池又壞了。”我去另一家店維修時,師傅把電池取下來,告訴我電池不是新的,是二手的。我不得不再花300元買一塊新電池。”程程說。
湖南郴州的讀者蘭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有一次,他不小心撞到路邊護欄,造成前燈損壞,于是他臨時找了路邊車庫更換了一盞新燈。”不到一個月,燈又壞了,沒有顛簸,也沒有正常行駛。極有可能是車庫更換的車燈有缺陷,“蘭云說,汽車修理廠的偽劣商品行為不僅會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還會給車輛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有關部門要關注汽車維修亂象,下大力氣整治。”
記者采訪了一位汽車維修行業的員工。據他介紹,大多數車主在修車時都會把車留在店里,過幾天再來取車。一些汽車修理廠利用這段時間,把更好的汽車零部件拆下來,換成配件或舊零部件。只要汽車沒有明顯故障,車主就很難找到“貓眼”即使車主在現場看了,也不怕。車里的線條和零件太多了,指著好的零件說不好,大多數人看不見。”
此外,一些汽車修理廠鼓勵員工多賣零部件以獲得提成,一些員工通過操縱車輛、增加修理次數或擴大修理范圍等方式增加收入。有些故障非常簡單。換保險絲能解決問題,但不能賺錢。因此,一些汽修店“小病當大病”。原來只需要局部修理的零件,整體更換,只需要更換小零件的零件,稱為大修。這樣一來,車主往往要多付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維修費。
江西景德鎮讀者鄒學東說:“雖然維修店會向消費者提供維修清單,列出維修項目、所需材料、費用等,但不足以讓車主了解車輛故障的真正原因和具體維修過程。”。有讀者在信中表示,由于消費者對汽車零部件缺乏清晰準確的了解,在汽車維修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一旦對方故意誤導消費者做出錯誤判斷,很可能導致車輛維修項目和金額的增加,甚至一些不合格的汽修店也使用假貨假冒偽劣產品,人為的故障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