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強敵入場,陜西全通實業集團借殼登陸香港
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以火熱勢頭發展。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增速跑贏大盤。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和政策雙驅動的新階段,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越來越多元化,同時新能源汽車在資本市場也受到關注,而新能源汽車企業產值快速增長,也推動了其他領域的跨界投入。
在比亞迪、吉利等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加碼的同時,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也同樣備受資本青睞。與此同時,在這場資本的盛宴中,又一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巨獸嶄露頭角。
3月10日,一家名為全通控股集團的公司在西安舉行開市儀式,慶祝公司成功借殼登錄香港資本市場。
全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陜西全通實業集團前期通過完成對香港柏榮集團(控股)有限公司75%股權收購后,由“柏榮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更名為“全通控股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的新能源汽車全生產業鏈企業。
陜西全通實業集團作為借殼上市企業,早在2015年成立之初就開始了有別于傳統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的產業布局。與耳熟能詳的比亞迪、吉利、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新能源汽車新舊勢力相比,陜西全通實業集團這個企業在大眾的認知里還屬于比較陌生的。但通過前期的產業布局,陜西全通實業集團已成長成為一家以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平臺,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產業鏈為主導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
如今的陜西全通實業集團,已經分別在高端整車設計、車輛定制、智能運維、儲能研發、整車(電池)回收、產業金融、產業孵化、大數據管控等多個領域深耕挖掘,并形成以陜西、海南為基點,鏈接全國,輻射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
在產業實體上,陜西全通實業集團既有自主新能源汽車“遠鑒”,同時還在北京、陜西、四川、湖南、廣東、海南、江蘇、河南、山東等地建投10萬個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并創新性建設以充電站為核心的商業生態圈,以滿足用戶在充電等待中的購物,餐飲,美容,車輛清洗、檢修等消費需求。
在產品研發上,陜西全通實業集團早在2016年就在上海、成都、無錫成立了三家研究院。分別進行新能源汽車工業設計、動力系統、綜合系統組裝等研究,只為將人工智能、智能載體等先進技術應用到車輛上,為用戶提供更舒適、更人性化的駕乘體驗。
在電池回收上,陜西全通實業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成立的“西安交大-全通動力研究院”圍繞鋰離子電池破解回收、長程回收、近程回收、超臨界回收、氫氧燃料電池離子交換膜技術等課題展開深入研究,于2020年完成了西北首條鋰離子電池回收生產線的建設啟用。
就像全通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行遠所提到的,在新一輪全球化條件下,只有將高端人才、創業資本、專利技術、創意想法、經驗知識等創新資源“拿回來”形成閉環,才能最終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和創造財富,并完成從商品輸出、產品輸出、資本輸出、技術輸出、模式輸出到文化輸出。
陜西全通實業集團正是在聚焦發展主營業務的同時,不斷創新突破技術、提升管理水平、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公司品牌價值,才得以不斷引領超越,構建了鏈接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組織、企業的“產業開發”、“信息共享”、“技術支撐”、“國際金融”與“投資合作”五位一體的國際新能源汽車綜合型資源共享平臺。讓平臺上各企業間的合作并不只局限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板塊,用經濟的輻射和延伸聯結全球各產業,打造真正的全球化產業鏈平臺,建設產業聯動、數字驅動、商業互補、多元融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無界生態。
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品牌、市場較過去均取得較大進步,但進入2021年,競爭會更加激烈。可是,對于那些自身具有強競爭力的產品和可持續運營的品牌,以及擁有實力支撐的產能企業來說,這樣的考驗必將為企業未來長久可持續發展埋下伏筆。而隨著陜西全通實業集團進入國際資本賽道,在未來,新能源產業將會有怎樣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