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車,能否跨出新路?
十年內投資100億美元,首期投資100億元,以全資打造高品質智能電動車…3月30日,小米宣布跨界造車,成為繼蘋果、百度之后又一個進軍汽車業的ICT(ICT)企業。
為什么小米要跨界造車?這一次進入新的領域晚嗎?新能源汽車投資的熱炒,一度在國內孕育出上百個新品牌,短短五六年后,只有蔚來、小鵬、理想等幾家企業脫穎而出。現在,新一輪智能電動車熱卷土重來,其背后的邏輯有何改變?
蘋果、小米、百度等企業紛紛跨界造車,筆者認為主要的推動力有三:
首先是資本到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增長了7倍,一度超過了世界9大汽車公司市值總和,接近蘋果兩萬億美元市值的三分之一。蔚來汽車的年銷量不到5萬輛,其市場價值每年增長17倍。很明顯,在資本市場投資者眼里,無論是傳統汽車行業,還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行業,想象空間都已逐漸縮小,越界進入智能電動車領域是現實的選擇。
第二,時機。根據Everett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當創新產品的市場份額超過一定比例時,產品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原因是新技術成熟度提高,供應鏈成本降低,消費習慣培養,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的形成等。對于智能手機,這個比例是4%,在2010年的時候。iPhone4在六月份上市,39個月后,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被谷歌收購。到2019年年底,電動汽車將恰巧占到全球汽車市場的4%。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仍增長10.9%,歐洲市場的銷量更是飆升142%。進入智能電動車行業的最佳時機,可以說已經到了。
第三,條件。重資產,長周期,上萬個零部件,復雜的供應鏈,但毛利率卻不高,100多年來筑起的標準、技術、制造、服務等門檻,也增加了跨界的難度。那就是蘋果在2016年左右暫時放棄生產汽車的原因之一。然而,電動化所帶來的汽車研發、供應鏈、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領域的深刻變革,正逐漸把這些門檻削平。專業代工模式的探索與興起,將改變以富士康為代表的汽車業的重資產屬性,讓蘋果輕資產、高利潤的智能手機模式得以復制。同時,智能化、網絡化的潮流也把汽車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軟件定義、數據驅動、遠程迭代、用戶操作…這些都是ICT企業的天然長板。
雖然資金充裕,時機成熟,條件成熟,不缺錢,不缺人,機制靈活,生態完善,長板突出,粉絲熱捧,但跨境企業要想在智能電動汽車行業取得成功,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小。例如,基于對客戶痛點、可量產技術和成本、行業趨勢的前瞻分析,至少要提前24個月確定第一款車型的產品定義,并做好后1-2款產品的規劃。如今,產業加速轉型,市場快速增長,新技術爆炸式突破,踏準節奏并非易事,跨界者面臨更大挑戰。
也就是像蔚來這樣的跨界“先行者”,在車型數量、供應鏈構建、數字化建設、核心技術等方面,都踩了不少“坑”,付出了不菲的代價。身為后來者,如何吸取教訓,提高決策和執行效率,少走彎路,挑戰也不小。
誠然,更多的企業進入市場,促使產業加速分化,也為跨界企業創造機會。怎樣創新求變,突破界限,創造更好的產品和體驗,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生產、銷售、服務,甚至是盈利模式,為用戶創造新的運營方式?企業和消費者都在期待來自跨界者的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