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專家陳沖 獻策中藥植物提取 重獲中藥昔日輝煌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全球抗疫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為中醫藥發展創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然而,當前中醫藥發展還存在著優質中醫藥資源總量不足、傳承創新發展不夠、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
中醫藥怎樣才能重獲昔日的輝煌?科學家肩上的責任更為重大。我國植提產業鼻祖陳沖老師,從1978年開始就一直致力于中藥現代化研究以及中藥化學等值性研究,他具備豐富的植物分類學、生態學、地埋學、資源學知識及化工機械、化學工程、植物化學、有機實驗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在醫學、醫藥及企業策劃等方面有較深造詣。開發研究天然產物植物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藥源50多項。創建、設計植物化工廠20余座。多年來在《中草藥》、《中國醫藥工業》、《精細化工》等雜志發表論文13篇,有專著《植物化工工藝學》。他的科研成果,已有100多項投入生產,其中有三項填補了國家空白。特別是研發的抗癌新藥紫杉醇國內外供不應求。在他的推動下我國植提產業快速發展。
中藥發展 植物提取路
陳沖老師一生致力于世界人民大健康產業的開發研究。對當前中醫藥怎么發展,陳沖老師勇挑重擔,為中藥發展“診脈開方”,認為中藥發展走向世界必須走植物提取的路子。
中醫的生命是療效,中醫的發展也是療效,而療效來自中藥,中藥的療效來自質量,質量的療效來自成分,成分的療效來自地道。今天,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中藥想采用以前地道種植的方法解決地道問題,已經很困難了,且操作性,可行性都難具足。因為使用中藥的人數遠超十四億了,因為土地,空氣,生態,市場,商業運營模式等等各種因素,還原不到以前的生態條件和供應鏈條件。
陳沖老師經過幾十年研究編寫的《中藥提取物鑒別與質量標準參考》共收錄了1600多個中藥提取物,對每個提取物的基本信息、性狀、鑒別、含量測定和功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書中所收錄的每個中藥提取物的信息及功能介紹,都是從他多年的研究和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很高的原創性。中藥提取對“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實施意義很大。
中藥的單一化學成分不能代表中藥,它沒有中藥的四氣五味,所以不能多方向,多靶點,多路徑治病。但是,中藥的有效部位可以代替中藥的局部性味功能,具有原中藥的一個方面,一個方向的藥理效能,把局部復配在一起就能替代原中藥的性味功能,而且什么成分治什么病,什么含量,什么比例怎么檢測都有理有據,可以重復。
讓不地道、不合格的中藥原料進一次提取設備,人工控制開關、閥門,合理的把握溫度、壓力、時間、溶劑,定向地把治病的有效成分集中一下,濃縮一下,把不地道造成的含量不穩定消化到生產成本中去;這樣就解決了中藥的含量問題、地道問題、真假問題。
有什么結構,就會有什么功能。結果跟著方法走,藥理跟著成分走,藥效是成分的函數,保證了成分,就保住了功效,保住了功效,就保護了中醫藥。
通過植提,把中藥的有效部位按藥理方向組織在一起,就是中藥提取物復配。參與復配的中藥提取物,必須是有效部位,而非有效成分單體。用單體成分復配就成了西醫西藥復配,丟失了中藥的優點,用顆粒劑復配和飲片復配的實質是一樣的,而且揮發性有效成分會丟失。中藥提取物復配,既不同于顆粒劑復配只是水提物復配,也不同于單體成分復配是西藥復配。
中藥提取物要復配組方,對病,對癥明確,不可以簡單地寒對熱溫對涼,依傳統經典藥方為基礎根據治療方向,病理要求綜合考慮選擇提取物。比如,當歸,要雌激素作用選擇揮發油;要抗菌消炎作用,選擇有機酸;要補血作用,選擇多糖;要心腦血管方面作用,選擇有機酸加揮發油;要提高免疫作用,選擇有機酸加多糖;要用于處方中做佐藥和使藥,可以選擇水提物。
中藥提取物復配,是中醫藥發展的方向,中醫通過B超,CT,核磁,X照片和生化實驗采集病理信息,綜合分析,歸納判斷,確診疾病,再以中藥提取物復配組方制劑,其治病效率事半功倍。例如銀黃口服液,是抗擊非典的利器,也是治療新冠的英雄,是醫治上呼吸道感染的良藥,全國人民都常用,這就是典型的中藥提取物復配實證。
做合格的現代中醫人
1.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 教育也是一種治療
行醫先做人。醫生要體恤患者,用現代人能聽懂的話語去和患者的心靈溝通,有些病不一定開藥方,教育也是一種治療。你有八份教育,溝通能力和說話技巧,才能把兩份的專業技術施展到淋漓盡致。
對疾病不要一意地消滅,一意地對抗,一定要轉化,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去轉化,這里的正就是氣血,扶持氣血,氣血是生命的基礎。這里的本就是生命,就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程序。用營養支持、調理、轉化。營養能把你從一個受精卵的單細胞,變成一個著名的中醫大夫。能讓一個多細胞桑葚體胚胎,長出鼻子、眼睛、心臟、腳手。
2.治病,多轉化,少對抗,扶正固本才能治好病
很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病,不是硬件出了問題,是程序出了問題,是電腦軟件中了病毒,你換個鼠標,換個顯示屏不管用。許多心因性疾病,生活方式疾病沒必要手術,你只要幫助患者改變環境,重新恢復平衡,病就好了。一定要因勢利導,順其自然,舒理平衡,激發與啟動患者的自愈能力,不能生拉硬扯,不能用解剖學作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身體有時候不含生命的意思,人體多指活的身體,有生命信息系統。經絡是生命的信息導線,是生物電通訊線路,尸體上你找不著經絡,感應不到生物電磁場的存在,因為所有的通電導線都有電磁場,生物電也不例外,醫生感應到了這個電磁場的存在,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經絡。穴位是經絡上的一個交匯點,阿是穴是這個經絡上的敏感點,是釋放信號的地方,你在阿是穴外加一個電磁場,就能調理恢復信息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人體是個多生命共生體。一個人光口腔中的細菌數量,就比全中國人口還多,大腸中的一克內容物中細菌的數量,超過了全國人口的100倍。這些生命都是靠信息去平衡,信息有序,則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也就是健康人生。如果信息障礙,溝通不了,生態平衡被打亂,就出現疾病。人就像一個龐大的管水母。
所以思考問題要對立統一,陰陽辯證,你消我長,此起彼伏,都在一個太極中,沒有唯心和唯物,物與心只是事物的兩個面,就像《心經》中的色即空,空即色。
3.疾病是個連續映射過程
生命是從生到死的動態過程,所以疾病也是動態的,昨天是高血壓,用這個藥合適,今天你的體內環境變了,這個藥可能不合適了,需要做些調整。疾病是人體中一個連續映射過程,你要采用模糊拓撲思維,通過模糊對應,找到實質。癥狀就是模糊投影,有相關,有對應,但線性函數關系少,不可拘泥于病名和什么“規范化治療”。氣血的變化,表象出了精、氣、神三個層面的變化。由呼吸、消化、內分泌、循環等系統的功能展現出了一個個模糊的動態圖形,交并,連動,有時移動,有時聯通,一方有病,八方形變,你必須整體思判。
比如說一張X光胸片,它是一個從空間到投影的非恒等映射,我們需要從思想中揭去一張胸部骨骼圖,再揭去一張部分消化管道圖,再揭去一張心臟模糊圖,這時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張比較清晰的呼吸器官投影圖。而紋理增粗,吸煙可產生,年齡可產生,鈣化期肺結核可產生,支原體肺炎可產生,小細胞肺癌可產生,少量胸積水也可產生,我們需要再根據患者其他癥狀,模糊判斷,再讓他補做其他檢查,以證實你對疾病的判斷,而不能讓患者多花錢盲目檢查,全面檢查。
又如,一張心臟血管螺旋CT圖片,很多較細血管還是看不清楚,我們需要用血管子空間拓撲思維去想象,去估計看不清的那一段狹窄程度是否大于75%,好決策患者要不要去做冠造,因為冠造是創傷的,而且很貴。
盡管有很多先進儀器做檢測,但還是有很多關系是模糊的,中醫和西醫病理概念有一些模糊等價,用中醫西醫兩個病理矩陣比對,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方案。如中醫的血虛、氣虛、痰濕、血瘀、與西醫的心悸、胸悶、氣短、紫斑、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高脂血癥、微循環障礙、消化不良,腦血供不足等,有交,有并,而且在動態中連續變換,還有經絡的超維穿插,如何獲得較為精確的疾病信息,是每個醫生渴望至極的需求。
4.中西醫融合治療病癥
中醫診病方法就是望聞問切,再高的切脈技術也不能切出血壓多少、血脂多少、血糖多少;切不出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切不出是小細胞肺癌還是肺腺癌。所以,中醫應該采用先進的西醫診斷儀器設備和生化檢查。如CT、MRI、B超、免疫組化、穿刺活檢、血清化驗等等。用他之長,補己之短。用西醫的診斷方法,用中醫的治療方法。
西醫是對抗醫學,處理單因子疾病,立竿見影。而今天很多疾病是多因子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癌癥等。西醫治療顯得蒼白無力。
中醫治病以調節平衡為主,達到天人合一。
中藥現代化必走中西醫結合之路
今天的醫療保健市場,正在發生著一場很大的變革,總的趨勢是:小病進藥店,大病進醫院。小病相對于大病是主流,,進藥店買的是非處方藥,即OTC藥和保健品,健康食品。由于知識經濟沒有普及化,醫院要發展,醫生要生存,就不得不依靠賣藥來維持,所以醫藥分家,暫時還行之不通。而賣藥回扣風越刮越大屢禁不止,使得醫院收費層層增高,小病進醫院成本大,患者被醫院逼進了藥店,大病人命關天,藥店無能為力,患者不得不進醫院,即是傾家蕩產,也得伸出脖子挨一刀久而之久,大病患者,或者說所有民眾,不得不對大病以防久而之久,大病患者,或者說所有民眾,不得不對大病以防為主,而防病進的又是藥店,買的還是OTC,保健品,健康食品。
所以醫療保健市場發生了轉變,從醫院傾向了藥店OTC,保健品,健康食品成為人們健康消費的主流,醫療觀念從以前的以治為主,向將來的以防為主轉變,因此,OTC藥和保健品的質量提升,就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
當然只有中藥現代化了OTC藥和保健品,大多數是天然藥。西藥多數是處方藥。這里中西藥各自揮之所長,避之所短。小病調理,大病予防,老齡人群和慢性病康復,亞健人群保健,中藥表現了它獨到的優勢OTC藥,保健品,健康食品,琳瑯滿目,魚目混雜,消費者眼花亂,難分真偽,很難找到適合于自己的產品。最終還是要靠醫生指導,有什么病,用什么藥,防什么病,買什么藥,病的確診要依靠科學的,真實的手段和方法。
中醫診病,用的是望聞問切,經過望聞問切獲得疾病信息,再用陰陽五行,八綱辨證經過臟腑,經絡,表里、寒熱、虛實、分析辨證,判斷疾病。
亞健態人群,IGT患者,糖耐量降低,胰島素抵抗,血脂血粘度異常,動脈粥樣硬化,中醫發現不了,會使大批現代富貴病傾向得不到控制,而變成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的后備軍。這里又突出體現了西醫之所長。采用西醫的診斷,采用中藥的保健將成為人們維護健康的主要途徑。
西醫的診斷儀器,新產品層出不窮,先進的檢測方法不斷翻新,而中藥還是幾千年來的生藥,飲片,膏,丹,丸,散。如果不能現代化就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中藥并非沒有毒副作用,無論西藥中藥,是藥三分毒。
由于中藥活性成分含量低,所以毒副作用表現不明顯,尚若提純到有效部位或有效單體,其毒副作用立刻表現出來。醫,在于用其藥的療效作用,避其藥的毒副作用,在效與毒之間趨利避害,平衡關系。中藥的優勢是傳統的配伍組方。如果按其處方中各味藥的功能,確定有效部位,并將其準確提取,使其各自具有原飲片的性、味、歸徑,升降沉浮,功能主治,可參與處方的組合配伍;然后再將此中藥提取物按處方組合配伍,制成新型中藥;它的有效成分是明確的,準確的,可測的,可控的。
那它的療效必定是可靠的,穩定的。同時,它的毒副作用會比飲片組方的中藥明顯。所以必須采用君、臣、佐、使、相克,相畏等方法,對處方再做調整,在功效穩定的前提下,把毒副作用降到最低。中藥現代化技術難點就是復方中藥配伍,即要具備原處方的功能主治,又要成分可測可控,即要毒副作用小,又要功效大于原處方。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制藥工程技術問題,更為關鍵的是中藥復方成分設計問題。
近幾年中藥研究,化學成果多,藥理學成果多,而藥理學成果主要側重在藥效學成果。而各成分的藥代動力學成果,各成分在體內的相互作用研究成果,各成分比例變化對各成分受體作用效果的研究成果較少,所以復方的體內生化過程研究目前還處在黑箱狀態。藥是為病服務的,研究藥就離不開病。中藥現代化的技術當立足于病,充分利用中藥現代化科研成果,采用植物化學,生物化學的方法,拿到針對于病的有效成分群,功能療效第一,毒副作用第二,在西醫診斷儀器和生化檢驗的跟蹤下,完成臨床驗證;方得實實在在的現代化中藥。也就是中藥現代化必須走中西結合之路。
中醫藥的前途和命運關系著全人類的健康,陳沖老師幾十年的研究,不斷向中藥提取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發展中藥植提產業創造了優異條件,走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創新和科普之路。
目前,中藥植提取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才有可能推動創新和創新成果惠及全人類,真正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陳沖老師電話與微信:1599145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