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發展的數字化之路關鍵是科技賦能成效盡早顯露
科技賦能保險行業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提升風控識別能力,其成效又如何呢?
近年來,頭部機構加大科技投入、中小型機構借用技術服務商,賦能保險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這也帶動中國保險科技行業市場規模迅速增長。
保險+科技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共識,但實際上保險數字化升級仍處于初期階段,全面深入發展仍需較長時間。以渠道應用場景為例,當前保險業務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線下渠道,近年來線上化滲透率只維持在6~9%左右,且增速較慢。
此外,有數據表明,盡管2019年中國保險機構科技投入319.5億,然而從投入比例來看,中國保險行業科技投入僅占保費收入的0.75%,與同期發達國家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但在相關政策的出臺、用戶線上購買習慣的逐步轉化、以及疫情影響用戶對健康保障重視性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渠道線上化發展程度將會不斷提高。”所以,未來幾年行業科技投入仍將保持近15%的增長速度。“險企的科技應用已成為帶動整個行業服務升級、拉動業務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疫情期間,憑借科技賦能,2020年上市險企的保險理賠金額、理賠時效等明顯提升。”科技賦能行業的明星產品----掌上職場APP的首席科學家劉建生指出:未來,保險主體勢必要在銷售服務、運營管理以及風險防控等保險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科技的深度賦能。
科技賦能保險的愿景是美好的,不過保險中介公司在制定自家公司的科技賦能戰略時,仍需充分認識到科技賦能的難點和限制條件,畢竟不是所有公司都有比擬頭部險企的財力。
在科技賦能中,首先面對的就是成本約束問題。比如 IT系統、財務系統、合規系統、精算系統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都會有很大的改變,而隨著整個科技力量的投入,所有的變化就會以成本的形式展現出來。
對此,劉建生認為,在空間維度上,機構的負責人需要弄清公司是要做全產業鏈的科技賦能,還是僅僅在渠道、產品、理賠等重點環節進行科技賦能。而在時間維度上,也需要考慮是做超前戰略的科技賦能還是跟隨戰略的科技賦能。“比如,大公司可以實現超前的科技賦能,中小公司則采取跟隨戰略。但跟隨戰略的問題是每年都要拿出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資金來打補丁,可怎么打這個補丁都補不全,信息孤島和系統沖突照樣存在。”劉建生認為,尋求與頭部險企或有背景的科技公司合作方可解決這個問題。
由此可見,無路是對于機構的快速成長,加深科技賦能程度,還是對于保險科技企業,通過試挫、合作客戶的反饋持續進行產品升級,都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但是一旦形成良好的生態圈,迅速生長,遙遙領先也是必然的結果。相對比同類科技產品掌上職場APP的優勢表現為:通過深厚的行業經驗1:1復刻了傳統線下職場成為數字孿生的“虛擬職場”,它由“微易保險師”耗時七年打磨完成,圍繞客戶經營、展業銷售、組織發展、客戶服務、個人和團隊的績效管理等提供全流程線上作業的高效數字化職場。他能夠同時賦能機構和代理人,使得雙方效率達到最大化。對于企業來說,掌上職場能夠提供數字化職場加持,全面提升品牌、服務、經營能力,降低風險,降本增效;對于代理人來說,掌上職場又能夠提升展銷及組織經營的效率和專業性,豐富線上場景的經營、服務能力,降低銷售誤導。
選擇掌上職場,助力機構盡早顯露科技賦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