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所有的企業都是高科技企業
剛剛過去的2021,我在工作中接觸了大量的企業家,從傳統到新興,從B端到C端,從生產到銷售......不同企業遇到的問題誠然不同,但內在的解決方法總有相通之處。有挑戰,也有機遇。
在執筆回顧2021,展望2022之際,我們不妨一起回顧幾件大事。
01
改變才是硬道理
燃油車時代王者——大眾,有點追不上時代的節奏了。
截止11月,大眾汽車國內銷量相比去年下降14%,但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卻同比上漲7%。失去的訂單被誰拿走了?兩個關鍵詞:國產、新能源。
▲理想汽車制圖,把大眾“氣的夠嗆”
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增幅均超過100%,小鵬汽車甚至到達300%。
在新能源時代糾結的大眾,因為行動遲緩,被市場狠狠的教育了。
▲阿里巴巴市值,一年時間接近腰斬
84歲的傳統企業如此,互聯網企業會更好嗎?阿里巴巴、騰訊2021年財年營收再創新高,而資本市場的反饋卻是市值直接腰斬,目前兩大巨頭市盈率只有十幾倍,注意,他們的估值和傳統企業處于同一水平了。
這是不僅是他們的問題,也是我看見的,大部分企業遇見的問題:企業現在擁有的規模、歷史、品牌、專業等,在劇變時代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如何卸重而行?搶占風口,順勢而為是很多企業家想當然的做法。
▲K12在線教育,因政策而潰敗
但在2021年,有太多風口消失了: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社區團購、電子煙...倘若不能回歸理性,抱著“再不進去,就錯失風口了”的想法,倉促上馬新項目,終將一地雞毛。
02
科技創新才是真風口
中國未來的風口是什么?劉鶴副總理給到了兩個關鍵詞:碳中和以及科技創新。
我們看看劉總理的原話:“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我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
▲劉鶴副總理《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
就在12月24日,央行第四季度會議中,明確指明了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上個月,11月15日,北交所開市。在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背景下,北交所開市滿月的日均換手率達2%,年化水平已超480%。現在硬科技徹底成為所有投資人的共識,投資圈無人不談硬科技。
年初,工信部還發布了一個“專精特新”計劃。力爭到2025年,通過中小企業“雙創”帶動孵化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這是國家給中小企業的新任務、新目標。怎么實現?還得靠創新。
▲專精特新小巨人
為了這個國家中長期經濟最優解,政策、資本都在行動。科技創新才是中國新經真風口。
03
科技創新,從一支口紅說起
科技創新在固有思維中代表著高精尖,傳統行業似乎看起來機會不大。
真的如此嗎?
2021年,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風向標的“CES消費電子展會”中,以美著稱的歐萊雅集團不僅參展,還帶來了他們的科技產品:AI定制口紅。
用戶只需點擊手機屏幕,AI口紅便能根據用戶當天的妝容,推薦適合色號,并利用機器內“紅、裸、橙、紫”四種顏色原料,現場制作最搭口紅。另外,如果用戶想搶先體驗最新色號,機器也能立即調制提供使用。
▲歐萊雅AI定制口紅
大概率就是為了解決消費者“色號怎么選”這個難題,歐萊雅才推出這樣一款產品。在過去,為了買到一支心儀的口紅,愛美女士除了去專柜試色,看博主推薦外,確實也沒有更好辦法了。但擁有這款AI口紅,這些問題不再存在。
因為科技加持,一支小小的口紅不僅實現了形態重塑,更實現了體驗重塑。
我們把視線從美麗轉向健康。
“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情節。現在,所有人都可以擁有一面“魔鏡”。
▲健身魔鏡
近日,傳統連鎖健身房“威爾士”選擇和智能健身品牌FITURE,聯手推出了一款“魔鏡”,使用者只需對著鏡子中的畫面,便能在專屬私教的陪同下完成訓練。
傳統健身房和智能健身器材本來是最直接的健身競爭者,但是在疫情的浪潮下,一方提供專業內容和背書,一方提供技術加持,目的是共同迎接疫后全民健身的浪潮。
能夠帶來新體驗和服務的,就是科技。
04
集成創新才有未來
創新的方式有很多,不少企業希望通過顛覆性創新贏得市場地位,但對于所有企業而言,它并不一定合適。
作為一家傳統的美妝公司,歐萊雅選擇的是集成創新,這或許才更適合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未來。
所謂集成創新,把已有技術單項有機地組合起來、融會貫通,構成一種新產品或經營管理方式,產生“1+1>2”的集成效應。
▲集成創新
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行業的新興巨頭,其實大多是靠資源的整合——技術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以及各種資源的快速而有效的商業整合,而不僅是靠某一項技術帶來的顛覆。
但是,如今我們處在新技術、新工具不斷涌現的時代,沒有一個企業能夠投入無限的資源進行試錯,選擇很重要!
誰來做選擇?不是人,而是企業戰略。
▲企業戰略高于一切
華為投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力量進行創新,但華為反對盲目的創新,反對為創新而創新。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說,過去管3千人研發隊伍,都覺得要失控了,現在7萬多人卻能管理得非常不錯。什么原因?企業戰略梳理后,華為制定了一套端到端的創新研發路徑,將研發建立在理性決策的基礎上,建立在公司發展戰略之上,建立在客戶需求之上——不僅減少失誤率,降低研發成本,新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
▲華為輪值董事長 徐直軍
搞明白戰略,建立在商業模式基礎上的集成創新,才更有效。
05
新技術,讓創新更有效
年末,萬科把今年的優秀新人獎,頒給了一位“新人類”。
這位今年2月入職萬科的“新人”名叫“崔筱盼”,在系統算法的加持下,她以遠高于人類千百倍的效率,進行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工作。
▲萬科2021年度優秀新”人“——崔筱盼
崔筱盼的出現并非個例,我們還能看到從事美妝博主工作的““柳夜熙””、定位時尚博主的“AYAYI”等等。
虛擬人物受到關注和元宇宙的概念炒熱有著牢牢的關系,或許有人覺得元宇宙不過是割韭菜的概念,但是虛擬人物不僅僅是一個花瓶,一張靜態圖片,他們通過AI技術實現了企業行政管理、企業營銷等諸多功能。
現在,平均每天全球都將誕生一個“虛擬人”,到2030年,僅國內“虛擬人”市場規模就將高達2700億元。
▲元宇宙概念
在研發層面,新技術也在大放異彩。
在醫藥研發過程中,AI的重要性越來越越重要。《自然》雜志有這么一組數據,過去研究一款新藥,制藥公司平均需要花費26億美元,以及長達10年的研發時間,且失敗率達90%以上。
而AI技術,正可以在這三個方面,起到大大提升效率的作用。
▲AI制藥
AI制藥基本上覆蓋了新藥研發的各個環節,大致可分為靶點發現、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篩選、晶型預測、患者招募、優化臨床試驗設計和藥物重定向等7大場景。到今天,全球已有數百家AI制藥企業下場。
華為、萬科、歐萊雅......行業佼佼者們,它們的創新行為都有一條共性:不僅在產品層面創新。
在企業運營的全鏈路,從管理、研發、制造、營銷的過程中,處處皆有機會,而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云計算、MR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涌現,為集成創新插上了翅膀。
集成創新是捷徑,但并不代表著可以盲目。一切行動之前,戰略先行,讓創新更有方向性,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