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頓悟法門修行理法》
講到頓悟法門,我們自然就會想到佛祖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的公案:佛祖在世時,在靈山會上的某一天,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佛祖一言不發(fā),只是用拈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tài)安祥,會中所有人和神皆不明佛之意,唯摩訶迦葉尊者妙語其意,會心一笑。佛把花交給了迦葉,囑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p>
從此后,代代相傳,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傳到印度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后,達摩祖師東行到中國,作中國的初祖,后來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后來衣缽不再傳承,但心法還是以心印心傳承下去。每一代傳,傳的不是經(jīng)書,而是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無字佛法。大家覺得很奇怪,沒有文字,沒有經(jīng)書如何傳?所以有一偈子寫得好:“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想紙上尋佛法,筆頭蘸干洞庭湖。”
我們知道筆頭是蘸不干洞庭湖的水,也就是說,佛法是不可能在紙上找到的。講到這里,對某些人可能已經(jīng)搞懵了,沒有文字如何學?還有號稱東方如來的六祖慧能大師又說:“菩提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知道,兔是沒有角的,也就是說,離開世間隱在山中求佛法,是難以求到的,如有可能,那兔就長角了??吹竭@里的朋友,想去出家修行,以為離開紅塵能成就,其實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生活中實修,才是真正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在紅塵中實修如何入手?理路從哪里下手修?是今天探討的關(guān)鍵所在。
我們再來看慧能大師講的:“菩提自心,本來清靜;但愿此心,直了成佛”。但愿此心的心是什么心?是如何運用?我們要帶著這些問題來探討,來悟。我在一開始《理通法則明——論佛道四大功法》序言介紹時,已講到頓悟法門是“解門”,解門也叫“悟門”,解以信為基礎(chǔ)。如何來解?沒有文字,如何打開佛法的大門?所以頓悟法門是上等根基的人來修,如根基淺薄,可能比較吃力;講到這里可能某些人已打退堂鼓了,如何進?沒有文字引領(lǐng),不指明方向,沒有契入點,進不了門,如何修?這就是頓悟上乘佛法難修之處。頓悟法門與漸修法門的入手點幾乎都不同,頓悟法門是悟后起修,也就是開悟后去實修;但漸修法門像上學,幼兒園后上小學,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博士生一步一步次第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理法。
好多人問我漸修法門與頓悟法門的區(qū)別在哪里?我通常用這個比喻給人家聽,一聽便明白。這好比買房子,有兩個人,手上各有50萬現(xiàn)金,但這套房子要200萬。第一個甲先生選擇省吃儉用累積資金,累積到200萬再買房子,單靠工薪這點錢買房子,實在是難,因為有日常開銷,人情世故都得花錢,可還沒存到,人都老了,醫(yī)藥費開銷就來了,消耗了以前存款的錢來看病,哪里還能買得起房住,這輩了就望而卻步,買不成房;這就相當于漸修法門。
還有一個乙先生,同樣是買房,他選擇分期付款,首付20%,剩下80%分期付,買了房后出租,可以收房子租金,再加自己的工資錢,輕而易舉把房子款付清了,同時把租金再去投資;這就是頓悟法門。兩種人,起步一樣,選擇的方法不一樣,結(jié)果大不一樣。漸修法門是一點一點累積,就好像燒開水,沒有燒到100度,柴火沒有了,自然燒不成開水,當然也就住不進房子。頓悟法門,先給你房子,讓房的租金去賺錢,你自己也賺錢,很快把房款還完了。
所以,修行路上,選擇方向很重要。哪怕像神秀與慧能,都是五祖弘忍弟子,是師兄弟,慧能沒有文化,大字不識一個;神秀滿腹經(jīng)綸,但結(jié)果呢?神秀像他自己作的偈子一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看是第一種甲先生的累積資金來買房,漸修法門。但六祖慧能就不一樣:他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直接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直接拿到房子,就相當于乙先生,先拿到房子,然后再分期付款;也就是悟后起修,就不會迷了,自然成就也快。這樣講,想必大家聽明白了吧!
我們再來分析,衣缽傳到六祖慧能以后,就不再傳衣缽,但祖師禪分五宗七派,分別是:曹洞宗、溈仰宗、云門宗、法眼宗、臨濟宗、黃龍派、楊岐派。開悟方式一般有參公案、參話頭、機鋒、棒喝(也叫:棒呵)等方法。有的在參公案或參話頭前,做一些預備的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來止念,其實,瑜伽,還是藏密,還是道家等,皆在用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只是叫法不同。如寶瓶氣:道家叫胎息功,龜息功;原理一樣,都在氣上下功夫;這氣上下功夫為什么能止念?我問過好多資深教育培訓的人,還有修為不錯的人,他們只知道這樣傳承下來這樣來做,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做了有什么效果,問了好多,不知道,只知道做而做。我今天在這里闡述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止念。例如:一般做某一功法前,講課前,禪修前皆要學員深呼吸三次、五次、七次等均不同。深呼吸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止念。為何能止念?我把原理在這里講一下。
這要從《黃帝內(nèi)經(jīng)》角度來解釋,平時我們是正常呼吸,但在做深呼吸時,相對比平時呼吸輻度大,呼吸為肺,肺為金;我們的念頭為思,思與五行土同,土為脾胃,念頭多了會思傷脾,如何讓念頭停止?把脾土用肺金的呼吸泄掉,因為土生金,金肺呼吸一泄,念頭自然少了,就是這個原理。止念是修行之根本,有句話叫:“息即菩提”;大家就明白為什么用氣、脈、明點來煉了,當然藏密在練氣、脈、明點是轉(zhuǎn)性為熱為火,轉(zhuǎn)火為光為摩尼珠,像密勒日巴以拙火定而得成就。不多談了,我們再來看六祖慧能大師,他是聽了哪一句而開悟的?是《金剛經(jīng)》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聽了此言,言下頓悟。那這句話究竟在講什么呢?立刻能讓一個大字不認的人頓時開悟?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先來看前四個字“應(yīng)無所住”;什么叫應(yīng)無所住?我們知道佛法是“人與自心的關(guān)系”,從“心”處下手修,“應(yīng)無所住”其實就是《金剛經(jīng)》講的“三心不得”;過去心不得,現(xiàn)在心不得,未來心不得;如得了,就會被痛苦捆住。因為過去心一得,你就會后悔;現(xiàn)在心一得,你就會煩惱;未來心一得,你就會恐懼。后悔、煩惱、恐懼都是苦,但佛法是“離苦得樂”。如何得樂?三心不得,時放當下。這樣一講,我們就聽明白了。
好!我們再來分析“而生其心”這四個字。當三心不得,而生其心的“心”究竟是什么心?這個心是“真心”,也就是“本如”,是“如來”,也是“實相”,一真法界,異名同意。也就是道家講的“真空妙有”一樣;“真空”是“應(yīng)無所住”,“妙有”其實是“而生其心”。這個心是不生不滅回歸本來面目的心;也就是如來一真法界的心,修行就是修到這個心。有了這個實相心,才會無私,無欲,無相;才會博愛,慈悲,至善,才會恒定不變的大公心;有大公心才會去服務(wù)天下蒼生。如按今天的霍金斯能量等級來講,就是達到700—1000的等級,如按覺性圓滿度測試講,達到70%以上的覺性圓滿度。這個等級的人,能影響7000萬個低于200能量等級的人。
這樣一講,想必大家聽清楚了。這個世界是正能量來維護世界平衡與和諧的,如能量等級過低,會出現(xiàn)各種邪念,邪念一生,各種自然災難自動發(fā)生(注:我寫過多篇文章講到唯心與唯物是一元的。);侵害到、大到囯家、社會;小到個人,家庭。所以邪念的心是自然災難,戰(zhàn)爭,社會不安定,家庭不和諧,個人身體不健康的根源。只有修正好正能量,往好的,積極的,向上的,才能和諧運行。所以佛教是世界和平的教育,也是世界大同的教育;佛教是高于宗教,也是宇宙真理的教育。在《展望21世紀》這本書作者是享譽世界的大歷史學家、英國的湯恩比博士說:“拯救21世經(jīng)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也的確如此。
我這里談一下我個人心得:我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已二十三個年頭,在這期間,皆圍繞修行、回歸本源的學問,只要能開啟覺醒,回歸本源的學問還是知識,我都學;我不排斥東方、西方、我都接受;不止死學,而且去實踐,實操;并不是光說不練,去務(wù)實論證;紙上談兵的學問是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在這實操過程中,我創(chuàng)了一套“術(shù)與法”層面的易學——叫“中天靈數(shù)”;還有“道”層面提升能量、開啟覺性的——“生活道——借物煉心”?,F(xiàn)也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guān)于《誠信服務(wù)平臺技術(shù)研究,開發(fā)與試點工程》,國家信息中心委托“聯(lián)合誠信服務(wù)系統(tǒng)”,我在“全國聯(lián)合誠信服務(wù)平臺”申報”中天靈數(shù)”品牌起源創(chuàng)始人;“生活道——借物煉心”品牌起源創(chuàng)始人;并在《全國誠信數(shù)據(jù)庫入庫管理辦法》登記入庫并發(fā)證。按理來說,可以把法層面、道層面的文化現(xiàn)在來發(fā)揚;包括現(xiàn)好多朋友也催我何時來傳授?我說時機未到?!吧畹馈栉餆捫摹笔堑缹用?,是如何讓人快速見性開悟的功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修;易學的“中天靈數(shù)”是“術(shù)與法”內(nèi)容,簡稱:“法”層面;是結(jié)合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外應(yīng)學,風水學,易數(shù)學等綜合性預測學,適合當今時代人應(yīng)用。但這兩套內(nèi)容,經(jīng)過深思,現(xiàn)傳播不妥,因還差“人道”層面。因為只有人道做為基礎(chǔ),才能穩(wěn)固,扎實,更好的進展;根據(jù)國學文化諸子百家對人道的學課挑選,儒學文化是最適合人道的。與湯恩比的觀點完全一致;我并不是為了學湯恩比而認定儒學,我是深思熟慮挑選后下的決定,現(xiàn)還差“人道”層面;像《弟子規(guī)》之類很好。那么在道、法、人這三個層面中,先選擇哪個層面學習呢?我總結(jié),應(yīng)先從人層面第一,道層面第二,法層面放第三這順序?qū)W。我在上個月電視臺專訪時也談到,先是“人道”,然后是“佛道”(這個“佛”不單是佛教,這個佛講的是究竟圓滿);“法道”放最后。為什么不從佛道放第一?因為佛道高深,要有基礎(chǔ),人道都沒有做好基礎(chǔ),先去講高深佛道層面,那就相當于房子建在沙灘上,是學不好佛道層面的。那為什么不從法道層面作為第一個呢?因為法道層面涉及到“術(shù)與法”,當學到后,會自以為是,高人一籌,有點小本事去顯耀,再去學人道與佛道,心態(tài)就難以歸零,歸不了零,清高,高傲,看不起人,人未做好去學法層面,就會像《封神榜》中的申公豹,法層面很厲害,但人品不好,會去害人。
好!我們言歸正傳,回到主題:六祖慧能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言下大悟。我們再來看,什么是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一開始在第一篇序言中也講到,重點是第三句,“自凈其意”;“自凈”講的是從行門入手,行門也叫修門,證量標準是清凈心,心信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什么?實相就是回歸本源,回到本來面目一真法界;這是如來禪,也叫漸修法門?!捌湟狻笔侵v祖師禪,是從悟門入手,悟門也叫解門,是一超直入如來地,最上乘的佛法,比西藏的大圓滿法還快,大圓滿法還有一個本來清凈見,祖師禪這個本來清凈見無需破;那么“其意”在講什么?在講“意”,這意是意根的意,意在六識中為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為分別識;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jīng)中也講到,“六七因上轉(zhuǎn),五八果上圓”;我們生生死死輪回不休,原因是不懂得轉(zhuǎn)識成智,六根接觸六塵,根塵相對,形成六識,這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存入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中,成為生死輪回的根。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六塵,五根是沒有分別,唯第六根的意根,也叫意識才有分別,才有好壞得失,善惡美丑。
六根是心法,六塵的色法;心法和色法傳入第七末那識,末那識是“執(zhí)著”,有了分別,就會有“我執(zhí)”、“法執(zhí)”、“我見”、“我所”;由于執(zhí)著,分別有這個“我”在,“有我”就會有煩惱,痛苦;這煩惱痛苦就是業(yè)障,“我執(zhí)”就成了生死輪回的種子。那怎么辦?只有轉(zhuǎn)識成智,才能脫離六道輪回苦。那如何轉(zhuǎn)?在第六識與第七識下功夫,第六意識為分別識,第七識為執(zhí)著;通過觀空執(zhí)著,讓“有我”成“無我”,無我自然一切平等;讓前五識轉(zhuǎn)成“成所作智”,第六識的分別意識轉(zhuǎn)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未那識有執(zhí)著,有執(zhí)著這個我在,破了我,無我執(zhí),遇到問題,沒有了我,自然不產(chǎn)生分別,也就不會生氣;沒有了我,煩惱何處生,何來氣?自然讓第七識的末那識轉(zhuǎn)成“平等性智”。一切都平等,虛空也是平等;心也就平等了。第六識不去分別,見到后不分別,見相離相,變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成了“平等性智”,前五識轉(zhuǎn)成“成所作智”,也就成了清凈自性本體,也就成清凈佛剎土的莊嚴相,第八識自然也轉(zhuǎn)成“大圓鏡智”,看到的山河湖川,高原平地處處法王身,皆是諸法實相,諸佛的法身。好!講到這里,這“其意”有如此的深意,也明白了頓悟法門的理路。當然了,如何證?要通過參話頭,參公案,機鋒,棒呵(也叫棒喝)等方法達成;所以修任何法門要理通,理通才法明,如今多數(shù)人瞎修盲煉,理都沒有搞明白,就來修,何來修?
這里講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南懷瑾在世時,有一個視頻,關(guān)于“野鴨子”公案;好多人問我,看不懂,正好借這個機會細細闡述下;這是馬祖道一與弟子百丈懷海的公案:一天,師徒二人吃過晚飯,在山上徑行,剛好有一只野鴨子飛過去,馬祖就問百丈:“那是什么”?百丈懷海就回答:“那是野鴨子”。馬祖再問:“到哪里去了?”百丈懷海說:“飛過去了。”馬祖道一馬上抓住百丈懷海的鼻子拼命一扭一擰,那當然痛,百丈懷海痛得大叫,馬祖道一啟發(fā)他說:“又說飛過去了”。百丈懷海馬上豁然大悟。我們來分析下:百丈懷海馬上開悟,悟到什么?悟到當下真心本如??赡苡械倪€不清楚,再分析:野鴨子飛過去了,當下有野鴨子嗎?答案是:沒有。為什么沒有?因為已經(jīng)飛過去了,也就是他把外在的事物累積在大腦記憶里面,成了一種印象,就成了有,這是“過去心”。但禪是當下心,過去心是不可得,當下心是什么?當下是痛,野鴨子已沒有,早飛過去了;所以馬祖道一禪師抓住弟子百丈的鼻子拼命一扭一擰,讓他知道當下是痛,斬斷了過去心,此時的痛才是身心同在,在當下,這個當下才是真實,所以百丈懷海當下豁然大悟。
我也時常問一些學佛多年的朋友,我首先對他們說明:你用本性語言回答,也就是出世法回答:我提問,你馬上回答,問:“白糖甜不甜?”對方一般都說“甜”。那就錯了,為什么錯?這個問題讓你(讀者)來回答,為什么是錯?
禪宗公案很多,積累公案多未必是好事,在宋代,禪宗祖師公案多達一千多,祖師很難分清下面弟子誰開悟,有絕大多數(shù)把記下的公案以為自己開悟了,祖師也無法考驗弟子,不像今天有微信;我時??简炆磉呅薜膶W生。例如:有打禪七開示文章,我發(fā)給他(她)們看,問:“你看到了什么”?這六個字,一般回應(yīng)都談自己觀點。有時視頻講佛法,我也發(fā)給他(她)們看。問:“你看到了什么”?也是這六個字問,回應(yīng)都是談自己的觀點,很少有人能看到里面實相?;卮鹗强简炓粋€人是真明白還是假明白。在古代是參話頭,參話頭的回應(yīng)才是最真實,參不透也是最真實。
參話頭是疑情而參,例如: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有沒有佛性”?他說:“無”。我們知道,天下眾生皆有佛性,狗也是眾生,當然有佛性,可趙州和尚說“無”,這不是違背佛陀的教意了嗎?當這個疑情產(chǎn)生,念頭就停在這個無~~?為什么無?可心不準動,一直疑下去,那就是參。無字一提起,一切念頭掃蕩盡凈,只有“無”的疑情停在那里,一直下去,牽動不了第六意識的分別意識,自然三心不得,而是離心意識而參;參時,上師看到你機緣快成熟,馬上用“棒”或“呵”,讓后天的識心離,真心顯——即“開悟”。
頓時心光頓發(fā),處處法王身。所以佛說:“息即菩提”。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個個立地成佛。也就是從一個無明系統(tǒng)直接跳到明覺系統(tǒng),一超直入如來地。 談一下自己,我是在2011年10月份,在北京朝陽寺打泰國的禪七,是禪七的第六天上午10點來鐘抽離出來。說也奇怪,在我還沒有去之前,泰國的尊者在泰國入定看到了我,并對泰國組織禪修的弟子說,這次你去中國組織禪七,有一個長相如何如何……“他要出來”,并且是有人叫他去打禪七;結(jié)果也是如此。所以從這里可明白,時間與空間是大腦思維分別意識的產(chǎn)物,世上本無時間與空間,如有,這個尊者入定就不會提前看到此場景了。
其實“能”與“所”是否抽離出來,自己是知道的,因為脫落的剎那間,一切事物的看法不到一秒鐘頓時完全看法不同,把以前學的疑問在剎那間全部頓時明白,這種感覺自己才會明白,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那種感覺的。在寺廟修,可讓開悟的上師來印可,如對紅塵修的人怎么去印可?其實也有儀器可測試,專門測試覺性圓滿度,也就是測靈魂層次;那時我也找到北京一家機構(gòu),專門過去測試覺性圓滿度,我在2011年11月21日做的測試,結(jié)果也是一樣。沒有開啟的人,一般都在200左右,也就是20%的覺性圓滿度,開啟的人在700——1000,也就是70~100%的靈魂層次。這些東西沒有什么好神秘的,古代人就不一樣,一旦被人知道開悟,可能就選擇自己圓寂。今天我講此話,本是“頭上按頭”,“落草”語言,但也沒辦法。明者總明,不明者總不明。
“生活道——借物煉心”功法,也是一九九八年閉關(guān)時的重托,這功法不單是參,而是行動實操來修,比參話頭,參公案的祖師禪還快,原因是不單在“止”下做功夫,同時還在“觀”上做功夫,讓第六“意”識快速轉(zhuǎn)“妙觀察智”法門,是內(nèi)外止觀雙運快速成就法門,有根基者,快者幾天,幾月能開悟,并且這套功法不分宗教,派別,不分膚色,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也無需場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修;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全世界二千多個教派,包括四生六道眾生皆可修的法門。這套功法有完整的科學理法,更適合零基礎(chǔ)的人來修。我在2013-2014年間,我試過10個人,這10個人幾乎都沒有基礎(chǔ),一年下來,一個是完全從“能”與“所”脫離,還有一個脫離得還不夠究竟;還有8個還在大腦思維,有時間再與大家分享。
所以祖師禪是不立文字,見相離相,從悟門入手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上乘功法;講到這里,我已經(jīng)把佛家與道家的四種功法講完了,我們再來回顧總結(jié)一下:
道家的全真派是龍(三魂)虎(七魄)相凝培性體元神而成就;
道家的正一派是五氣朝元,三花聚頂練神還虛而成就;
佛家的有字佛法漸修法門如來禪是心信清凈則生實相而成就;
佛家的無字佛法頓悟法門祖師禪是以無所住而生而成就。
再來回顧一下,一開始問的:小周天與大周天打通是不是能開悟?這個問題從前面幾篇文章已得知,小周天與大周天是“色法”(也叫色身)下手修,開悟是指對心法下手修,是不是問的問題張冠李戴,“偽命題”在問問題? 其實從漢字也可看到,“悟” 字的寫法,看見“吾” (吾為我)的“心”(示心旁為心)為“悟”;佛法是心里下手,所以講“開悟”。我們再來看“道”字:道字是“首”與“走之”組成,首為頭,為心,為思維動腦,為性;走之底為行,行為身,身為命;即“性命雙修”,即為“道”字。也許你會問,正一派沒有性命雙修?是的。很多紅塵修正一派的,后來隱居山中走出世法的全真派。當然了,你也可以把四大功法都修一番,像我一樣也可以,但我是九八年百日閉關(guān)有重托,要創(chuàng)無門無派生活中實修的法門,所以要明理各派法門之內(nèi)核,不然沒有基礎(chǔ)的創(chuàng)派是空中樓閣,不切實際的。
我們要感謝修佛的居士與修道的倆位,沒有你們的提問,也不可能寫這五篇文章三萬來字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在此感謝倆位提問者!
好!我們從上面四套理法中介紹,已熟知這四套理法幾乎不一樣,但今天的人在修,有一大部分的人是把所有的功法混在一起修,分不清子午卯酉。好像鍋里煮東西吃,把肉,魚,土豆,白菜,粉條,年糕,螃蟹,蝦,田螺都在一起煮,有的把茶葉也放進去煮,這些東西是可以進嘴,但茶葉是泡水喝,魚與肉性質(zhì)不同,魚有刺,如與菜,土豆一起煮,吃時一不小心魚刺傷喉嚨,田螺是有殼不可混一起等,我講這些干什么?現(xiàn)市場上修行就相當于是能放嘴里的東西一鍋煮,不要笑,問問自己,你是不是也像這個大雜鍋里煮東西一樣?一起煮會如何?不說大家也知道。所以,修行首先要明理,然后選其一,一門深入,專心實修,功到自成。
不可盲修瞎煉,花了精力與時間,還不見成效,南轅北轍,問問自己,多年下來,摸到修行的皮毛了沒有?有多少人十幾年,二三十年門都沒摸到。甚至某些人理法雜亂,摸不著東西南北,如此下去,很容易走火入魔,好好珍惜法身慧命。明師難求,名師遍有;重在慧眼打開,明是非,了實情,辯真假,知大道。珍惜今生,把握當下;中土難生,大道難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日度此身?今就此擱筆,有機緣我會把“生活道——借物煉心”的“圓滿”部分公布于大家,現(xiàn)只寫了“功”與“德”層面,“圓滿”層面一直沒有寫,寫完了,大家去實修,相信有心之人定會“功德圓滿”。
最后一偈與大家共勉:
浩瀚大千無明生,
無明川行苦不停;
若想回到實相地,
當下息念回家門。
——元歸——
編者介紹:
章羨仝,男,浙江紹興人,先駐河北石家莊,傳統(tǒng)文化傳播者,當代風水名家百強,百名行業(yè)杰出人物,《名家推薦》欄目特邀嘉賓,中國影響力人物數(shù)據(jù)庫收錄名家,《決策中國》智庫聯(lián)盟副理事長,現(xiàn)任河北祥圓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章羨仝老師也是千年歷代單傳姓名學隱派傳承人,道家全真派傳承人,道家正一派傳承人,佛教唐密三十五佛大禮懺傳承人,大道風水傳承人,易數(shù)神斷傳承人,玄學九天道法傳承人,借物煉心——“生活道”創(chuàng)始人?,F(xiàn)中管院(中國科學管理研究院)聘請章羨仝為“品牌強國科技智庫專家”。
章羨仝對《易經(jīng)》風水學、外應(yīng)學,奇門遁甲、易數(shù)神斷,佛學、道學、儒學、中醫(yī)、玄學、太極、琴棋書畫、茶道、香道頗有造詣。在從事教育工作前,章羨仝曾是一名軍人,愛好廣泛,曾搞過二次“個人書畫展”。退伍后經(jīng)商,曾是六家公司,一家學校,一家雜志社投資方,職務(wù)是董事長、校長、社長。接了千年歷代姓名學單傳后,師找徒,傳男不傳女,一脈相承后,一直從事有關(guān)傳統(tǒng)文化工作。章羨仝老師為了體驗僧人生活,專門在泰國短期出家過托缽生活,他的使命,“如何讓世界大同”是終身奮斗目標,自創(chuàng)“借物煉心”——生活道,受廣大修行愛好者的青睞與實修。讓人類開啟智慧,回歸本源,也是他終身追求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