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銀解析:銀行理財步入全面凈值化新階段
2021年是我國 “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之年。在這一重要時點上,昭銀資產幫您解析,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及存量整改任務進展、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情況、銀行理財未來發展方向等,這些都是市場關注焦點。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銀行理財行業在總體平穩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了回歸本源、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截至2021年底,昭銀了解到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4.76萬只,募集資金122.19萬億元,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昭銀了解到,在資管新規確立的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整體符合預期。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與此同時,隨著監管架構日益完善,銀行理財行業持續提升資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資渠道、縮短投資鏈條,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大提升。
業務模式逐步回歸資管本源
昭銀了解到,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發布,由此拉開了我國金融機構資管領域改革的序幕。此后,銀保監會持續推動同類資管產品統一標準,建立健全產品發行、銷售管理、投資運作、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制度規則,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2021年以來,在資管新規大框架下,銀行理財配套細則進一步完善。同時,監管機構也不斷敦促銀行按時完成整改計劃。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銀行理財不僅需要按時完成凈值化轉型,更應該著重提高新產品的成色和質地,包括但不限于估值方法的使用、產品形態的規范等。
從數據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在總體平穩增長的基礎上,業務模式逐步回歸資管本源,整改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報告》顯示,一是銀行理財業務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對于個別銀行剩余的少量個別資產,按照監管要求納入個案專項處置,并盡快清零。二是保本理財產品已由資管新規實施前的規模近4萬億元,至2021年底清零,剛兌預期逐步被打破。三是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四是同業理財持續壓降,多層嵌套大幅減少。截至2021年底,同業理財降至541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下降97.52%。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6月份發布的《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久期、投資范圍、估值和流動性管理等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之后,此類產品逐步整改規范,規模增速下降,但在理財市場中占比仍然較高。《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市場存續有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316只,存續余額達到9.29萬億元,同比增長22.89%,增速較去年同期減少41.95個百分點。2021年,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累計募集金額達到67.9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募集金額的55.61%。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底,現金管理類產品配置債券類資產合計占比84.61%,高出一般理財產品16個百分點。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行業持續提升資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資渠道、縮短投資鏈條,更加精準高效支持實體經濟,大力踐行社會責任?!秷蟾妗凤@示,截至2021年底,理財產品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5萬億元,約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8%,有效實現了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對接。同時,產品結構優化調整,理財產品期限不斷拉長。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為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138天,大幅增長至去年12月份的481天,為市場提供了長期穩定資金來源。投資資產標準化程度提升。截至2021年底,理財資金投資債券類資產21.33萬億元,占比68.39%,較資管新規發布時增加19.43個百分點。
行業步入提質升級新階段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持續完善理財業務監管規則,逐步形成了貫穿資管機構經營主線的監管法規體系,全面覆蓋公司治理、投資運作、銷售消保、風險內控等關鍵環節。2022年,在更完善的監管框架和改革開放新機遇之下,銀行理財行業將步入提質升級新階段。
此外,根據《報告》,2022年,銀行理財行業將繼續提高資產配置的專業性、效率性和靈活性,發揮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大、期限長的特點,引導資金進入國民經濟關鍵環節、核心領域,在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投資、高精特專、鄉村振興、普惠小微、共同富裕等領域提供更有力支撐。
同時,理財市場機構將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匯集中長期資金、靈活配置資產、穿越周期波動的功能作用,抓住廣大居民對財富保值增值的巨大剛需,滿足理財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積極幫助居民在整個生命周期管理財富,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