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盈康一生用生態思維打破醫療服務邊界
2022年1月的運城,冬寒料峭。位于市區北部的運城第一醫院里,一場緊張的手術正在進行中。
患者是一位79歲高齡的老者,患有主動脈瓣重點狹窄。運城第一醫院心臟大學科中心專家團隊經過多次的MDT會診,最終確定對其實施經導管脈瓣置換術(TAVR)。TAVR手術能夠實現“不開胸更換心臟零件”,是一項操作復雜的高難度介入技術,往往需要技術高超、經驗豐富且配合默契的專業團隊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為了手術的順利進行,運城第一醫院還特邀北京阜外醫院專家團隊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不到2小時,患者轉危為安,全程跟蹤手術進程的郭能瑞院長懸著的一顆心終于落下來了。
此次手術實現了運城市在TAVR這類高難度、高風險手術上零的突破,是運城第一醫院臨床專科建設促進醫療技術水平提高的一個有力例證。目前,心臟中心已成為運城第一醫院的標桿科室,累計手術量名列山西省前三。運城第一醫院于2020年通過國家胸痛中心標準化認證,也是運城市唯一一個能獨立開展大血管置換和冠脈搭橋及微創手術的醫療機構。
運城第一醫院心臟中心的成功建設,離不開盈康一生醫療平臺(以下簡稱盈康一生)大學科能力的支撐。作為海爾三大戰略版圖之一,盈康一生聚焦大健康領域,在全國布局了21家醫院,2021年10月,盈康一生將運城第一醫院納入其醫療生態,以平臺之力賦能運城第一醫院打造“心臟大學科中心”名片,并成功將這一學科經驗在成都市的四川友誼醫院復制落地,實現了優勢學科和優質醫療資源的跨區域流轉。
那么,運城第一醫院具體是如何推進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并實現了跨區域的復制化和規模化的?盈康一生又是如何利用平臺資源為其賦能的?動脈網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為行業在社會辦醫方向提供一些思考。
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是社會辦醫“質變”的一條路徑
當前,我國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與“十四五”時期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從地域上看,優質醫療資源尚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和非省會城市服務能力不足;從服務內容上看,公立醫院保障基本醫療衛生醫療服務,無法覆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多元化的就醫需求。在這一背景下,推動社會辦醫成為緩解這些問題的重要舉措。
社會辦醫作為公立醫院的有力補充,雖在規模和增速上均已超過公立醫院,但與其承載的“重要組成、重要力量”的國家期待還不匹配。因此,社會辦醫需要找到一個突破點,實現量變到質變的升級,為全社會提供更多醫療資源。
如何質變?2021年10月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表明,推進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或是其中一條路徑。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曾對這一文件進行了解讀。她表示要實現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質量的雙提升目標,需要重點提升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均衡發展、加強專科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醫療服務模式和提高醫療治療安全水平。
對此,盈康一生形成了一套自有的實踐邏輯:聚焦區域范圍內一家具備學科優勢的醫院,與學術帶頭人一道將優勢學科發展壯大,協助搭建穩定的專科人才梯隊,制定清晰的專科建設規劃等。當醫院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專科服務能力后,盈康一生便將該院的強勢學科在全國各個地方復制,以惠及到更多的患者群體。
謀定而后動。盈康一生隨即提出“大學科中心“建設戰略,旨在通過平臺共享機制,讓優秀醫療資源“動起來”,讓專家“跑起來”,來提升醫院的臨床專科服務硬實力,運城第一醫院便是其戰略的實踐樣本之一。
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核心還是學科帶頭人和團隊。
運城第一醫院由郭能瑞院長帶頭,依托盈康一生的內外部生態資源,形成了“引進-磨合-調整”的專家引進機制。截至目前,已積累了來自北京、西安和太原等全國35所知名三甲醫院近30個科室的131名教授級專家資源庫,這些專家也定期到運城第一醫院坐診、手術、科研和帶教。在人才梯隊上,運城第一醫院始終注重人員專科技術的培養與提升,建立了規范的人才培養計劃,擁有完整的人才梯隊。
為推動醫院臨床專科建設,盈康一生依托“醫患合一”模式,充分激發出了醫護人員的自主性、自發提高服務品質的精神,為患者不斷創造最佳的就醫體驗。現運城第一醫院已形成心臟大學科中心、腫瘤大學科中心等八大特色中心。現有的10個運城市市級臨床重點專科,數量上超過當地公立醫院重點專科數量之和。
此外,運城第一醫院借助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加強與區域內基層醫院的技術協作、特色扶持,深化醫聯體合作,有效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區域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總的來看,盈康一生通過在區域內打造由學術帶頭人領導的強勢科室,形成區域性的患者資源和醫生資源的上下聯動,進而在盈康一生醫療體系內建成較為齊全的專家團隊。同時,盈康一生通過鏈接大型三甲醫院、醫療機構,構建起了醫聯體共創共享生態圈。
可復制、規模化的背后,是“1+N+n+H”生態網絡的謀略
除了通過生態資源的加持打造單體專科的硬實力,盈康一生大學科建設也致力于打通生態內的交互通道,實現“醫院平臺化”,讓每一個優勢學科實現跨區域流轉和復制,在盈康一生醫療生態循壞中發揮最大的價值。
2021年12月30日,在運城第一醫院的指導幫助下,四川友誼醫院胸痛中心順利完成了首例75歲高齡冠脈前降支80%重度狹窄患者的支架植入,實現了平臺內心臟學科能力的一致性。
其實,兩家醫院存在很強的合作契合點。四川友誼醫院是一家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心臟科室患者需求量大,對新技術、新服務模式有著強烈的迭代需求,而運城第一醫院的先進心臟學科臨床經驗與其實現了互補。
在“IoT+5G+AI”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盈康一生打通了交互通道。運城第一醫院與四川友誼醫院雙方專家不間斷分享醫療經驗,并結合臨床實踐進行學術交流。
從盈康一生的戰略規劃中可以看出,運城第一醫院專家團隊將制定出針對四川友誼醫院心血管學科發展的指導方向。同時,借助盈康一生的大學科服務能力,四川友誼醫院的優勢學科(腫瘤)也將以同樣的形式賦能運城第一醫院,實現運城第一醫院腫瘤學科的能力提升。
兩家醫院的協同合作,可以看作是盈康一生“1+N”生態網絡的一次生動實踐。運城第一醫院作為價值創造中心“1”,在其地理區域內,能夠賦能“N”個縣級醫療機構;在盈康一生體系中,又賦能了“N”之一的四川友誼醫院。而當“1+N”生態網絡建成后,盈康一生便向更細分場景延伸,開始“1+N+n+H”的網絡布局,即向社區、家庭場景延伸,給用戶提供從醫院到家庭的預診治康養全流程生命健康服務。
通過醫患合一模式提供溫暖的醫療服務
醫療不平衡的核心矛盾在于醫療資源的不可及性,基層患者對優秀醫療資源的需求、慢病患者對疾病全流程管理的需求尚未被滿足。盈康一生旨在通過“1+N+n+H”生態網絡,建立一個為用戶提供從預防、診斷、治療到康復的服務網絡。
“1+N+n+H”生態網絡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打破了醫療服務的時空邊界,鏈接各個層級的醫院、社區門診和家庭,并整合多方資源,最終實現盈康一生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愿景。
在物聯網+醫療服務領域,盈康一生以物聯網醫療生態鏈接萬物互聯的技術為基礎,鏈接“醫院-家庭”,實現了“Hospital to Home”的戰略布局,讓具有“醫患合一”特色的場景生態快速橫向復制,讓用戶體驗到“時刻被關注”的溫暖服務。
而“醫護圍著患者轉”的常態化醫療服務模式,幫助醫護在創造用戶體驗增值的同時,也實現醫護自我價值的迭代。同時,這一模式也為探索“價值醫療“路徑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
綜合而言,專科建設是醫院管理、質量提升和業務發展的抓手,是醫院品牌、聲譽和競爭力的基石,更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隨著盈康一生醫療平臺對醫療服務運營模式的持續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民營醫院行業將迎來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