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有良著名鑒定專家論
汪有良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 特約研究員
從出土古代生活土中殘片論述陶瓷歷史
今天我要論述的是從衢州一工地出現古代殘土中的瓷片說起,為什么要從一片殘缺的北宋瓷片論述呢?因為該瓷片可以把中國陶瓷文化的藝術工藝推行到一個最高境界。該瓷片能有什么可以把陶瓷歷史推向一個最高度,這里我就從該瓷片說說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中的定窯,定窯也是宋代官方認可及民用的陶瓷廠,定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而興起的一大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西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在唐及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稱之瓷器為定窯。定窯在唐末時期,燒造的多為民間窯,產品多為民間日常所用的日用器為主,產品大多是盤碗及酒具類的東西。到了北宋中后期開始為當時宮廷日用瓷的給定制燒造。定窯,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及其它釉瓷,文獻中分別稱其為“黑定”“彩定”和“綠定”。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板薄,可以見胎。
定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窯。也是宋代官方宮廷指定燒造的貢瓷,因此身份倍增。在工藝上,特別是刻畫花瓷的水平,在宋代可以在宋代時期稱為榜首,燒造的品種非常繁多。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造其他的品種,在原有白瓷胎上,罩高溫色釉,還燒黑釉、醬釉、綠釉、黃釉、粉釉、紅釉等等品種,最有名的一款瓷器就是今天我要論述的重點之重。
該瓷器質地堅密,釉色肥,工藝按宋代皇室宮廷定制,此類器物按我個人從發掘的工地殘土中出來及其它殘片中推斷,此殘片是定窯系的碗,從顏色判斷是粉定。色澤粉紅,胎質也黃中帶粉。該碗應是宮廷定燒產品而且特定賞賜給國家特定的人群。為什么在衢州會有這樣的瓷片出現呢?這里就要講講衢州的歷史了。
衢州,古名新安,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江南重鎮。金華衢州盆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地處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稱,也是歷代兵家必爭的重鎮。
衢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萬年前,就成為人類主要活動區域之一。著名的“建德人”就繁衍生息于此,現已發現的人類活動遺址有數十處,商末周初當地居民已進入文明階段,中國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就產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周朝的子爵侯國——姑蔑,在這進而建成了浙江第一座古城,姑蔑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衢州名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據普查,全市共有各類文物史跡2040處。衢州古城內現存南宗圣地——孔氏宗廟和衢州府城、府山、周宣靈王廟、天寧寺、微州會館、天花宮、陳弘墓、彌陀寺、葉氏大廳、神農殿、宋井、書院等一些名著、樓堂、序閣、寺廟、古塔等30余處,還有“九樓八閣十三廳的古建筑和《聊齋志異》中記敘的衢州三怪,”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衢州境內有傳說中的中國圍棋發源地——爛柯山,有譽為“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廟,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風景江郞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古田山,有譽稱為“千古之謎,文化瑰寶”的龍游石窟。古塔名關幽巖清泉,珍禽異獸,奇卉古木,則遍布境內各地。
龍游石窟是我國代表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一體,因此,這一偶然發現,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南孔圣地——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孔子家廟普天下唯二焉,一在山東曲阜,一在浙江衢州。宋建二年(1128),孔子第48代裔孫孔端友,奉孔子夫婦楷木像隨從宋高宗趙構皇帝南渡后,賜居衢州,后仿曲阜規制重建家廟于衢州菱湖,衢州遂成南孔圣地??资夏献诩覐R對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倫理,民情風俗乃至政治經濟方面影響深遠,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簡單介紹完衢州城的歷史,接下來重點論述一下,從衢州孔氏家廟附近工地上出土的唐五代十國至明清民國時期生活土層中的殘片宋瓷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殘缺陶瓷片留在古代生活土中呢?前面歷史中也介紹衢州城的在唐宋時期,有很多名人大家居住衢州,那么有人居住,肯定會留下痕跡。所以在后人居住的生活區就留下了很多的生活日用瓷器具。那么從出土的瓷器殘片中,用什么證明是誰用過的呢,今天筆者就該瓷片發表個人觀點及認證。
從從瓷片上看,首先要知道,該瓷片是什么窯口,燒造年份是在哪個時期,上的是什么釉,什么造型,款式,該瓷器用途是什么?第一,從款式造型看是日用瓷碗生活用瓷,不是裝飾欣賞用的。第二看釉色,釉是單色釉符合宋代皇家審美特點。第三看陶瓷胚胎,用的是陶土,而且是北方窯的特點,綜合以上特點,該瓷片是北方窯,在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定窯無疑。那知道這些特點,該瓷片從何而來到衢州呢,所以筆者大膽假設,衢州在兩宋時期政治文化科技工業在當時多在金國很前線,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文人、名人大官很多都居住此地,其中在兩宋時期有著名的余端禮(1135-1201年)字處,衢州龍游(今浙江衢縣東北方向)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歷知湖州字程其,孝宗為監察御史,遷大理少卿、方常少卿、吏部侍郎;出知太平洲奉祠。光宗紹熙四年(1193)召為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宋吏》卷二一三《宰輔表》四)。與趙汝愚共贊寧宗即位,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二年遷左丞相,尋出判隆興府,改判潭州,移慶元,變為潭師。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銘》,還有在宋代的徐微言,宋代拾金名將孫驥,字結夫,衢州人,紹定二年進士,補簽書領南判官廳公事,遷秘書省正字兼沂靖惠王府教授。遷入書省校書郞,升著作左郞。輪對,健習軍光五規文名,條上時敝,詞旨切直。
遷考功郞官,入對會:“周世宗當天下四分五裂之余,一念振刷,猶能輔弱為了生,陛下有能致之資,乘可為之勢,一轉移日耳。”遷秘書監,直秘閣,知知州。遷宗正少卿,以秘閣修撰知紹興府主管,浙東安撫司公事兼提舉常平。權兵部侍郎,授沿海制置使,差知慶元府。改知池州兼江東提舉常平。改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安祐四年,遷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兼侍讀兼國子祭酒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封信安郡候。五年,以殿中侍郎史朱熠,可正言戴慶炣,監察御史吳衍翁,應弼等倫罷,依舊職提舉洞霄官。景定元年,知衢州,以后部侍郎章鑒論罷。有旨,依舊職予祠。起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以職責舉升大學士。改名平江府。又改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舉洞霄宮。職景祠,咸淳三年,追奪執政恩數信州居住四年,放今自便,后卒于家。柴望,宋代(1212-1280年)字仲山,號秋量,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為大學上舍,供職中書省。淳祐六年(1246年)上自編《丙丁龜鑒》列舉自戰國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晉天福十二年陰丁未年(947)間凡肩丙午,了未年份,約有半數發生戰亂,生開宋(1174)學平仲,信安(衢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進,為人傲世自高,與時小午。嘗為宛陵,車陽二州買。開工于小詞,詩文亦甚著名,所著有樵隱集十五卷,今僅存詞一卷《四海總目》評語,以悠游清蔚勝。
趙湘(959-993)字叔君,祖籍南陽《南陽集》卷一《后感知觀武序》,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據《宋詩銘事》卷五,太宗淳任三年(992)進士,授廬江尉。四年卒,年三十三《景文集》卷四五《南陽集序》,其后以孫趙抃貴,追贈習徒,劉章宋(1103-1182)字文孺,龍游人。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狀元授鎮江寫簽判。后入京,任秘書省正字秘書即兼普安,忠平兩王府教授,著作佑郞等職。隸王府四年,專以經義文學啟迪教導,為孝宗賞識。時秦檜專權,嫌章不附己,外調筠州任副職。檜死,召回就師,任司封員外郞,淳熙四年(1176)劉章上表告老,以資政殿學士身份致仁,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80年。朝廷追贈光?大夫,謚靖文。
李深,劉正夫,宋人(1062-1117)字德初,衢州西安人,北宋大書法家,元豐八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工部尚書。宋徽宗文和六年,特進少宰,封康國公,追謚文憲,贈太保,再贈太傅,與時人范致虛、吳材、江嶼號稱“四俊”,元豐八年(1085)進士,官拜禮部侍郎,工部尚書,政和六年(1116年)特進少宰,封康國公,追謚文憲,喜書學,多倫行法,平生不求虛名,故傳世書跡絕少。
介紹完了衢州歷史名人名家,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就是從衢州孔廟附近出土的土層中的殘瓷片,論述其工地是誰擁有使用,從揀到至出土的瓷片當中來論述,從殘片當中看出土有龍泉窯,江西湖田窯,景德鎮影青白瓷,邢窯白瓷,定窯白瓷,定窯官方定制白瓷(黃色釉),南孔宗后人孔端友,孔氏家族專用皇家御賜專用瓷,今天所論述中的粉色釉瓷,這些窯器以食用器為主,從出土的殘片來看只有碗類。該碗釉及胎身一體,用料講究,用高溫燒造而成,溫度達到1000至1200度左右,基本達到瓷化,瓷器敲之有金屬之聲,釉面變成玉質,觸手細膩滋潤爽手。釉色瑩潤光亮。從釉中色和胎色混為一體。在上釉上有淚痕,所為的竹絲刷痕,在這基礎上,還出蠟淚痕。結合以上特征,所以斷定該瓷器定是皇室專制燒造為特定人所用。最后本人想通過此文章能夠更好地和全國愛好收藏古陶瓷愛好者,共同一起探討學習,為中華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汪有良,1968年生,浙江省衢洲市柯城區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特約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障部注冊高級藝術品鑒定師,著名職業收藏家,擁有陶瓷鑒定師珠寶玉石雜項鑒定師資格證。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中華收藏家協會終身古玩鑒定評估專家、珠寶玉石鑒定評估專家。歷任北京天貴仁順拍賣有限公司首席古玩、珠寶鑒定專家,杭州千柏億珠寶公司首席鑒賞家董事,文物藝術品鑒定師,衢州市柯城汪氏籽玉貿易商行總經理。2017年榮獲“中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中華領航勞動者”稱號,2018年榮獲“全國愛國公益人物”稱號,2019年獲中國校園健康行動關心下一代愛心行組委會“全國十大愛心優秀人物”稱號。在國內專業學術型刊物上發表文章數篇。師承耿寶昌及大弟子丘小君老師,得到過宋代五大名窯研究員趙青云,周思忠、陳麗華、張淑芬、岳峰、李知宴、單國強、傅宋良、徐琳、孫欣、黎偉昌、王文浩、蔡國聲、金運昌、李鴻、于明、呂成龍、金申、古方、馮小琦、岳龍山、李健民、任男、曾黎明等多名老師指導。從16歲開始研究古玩藝術品、珠寶玉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