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機器人丨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比近30%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資料來源:[采礦業]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了以“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介紹了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情況。他說,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數量穩步增長,質量大幅提升,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達到新水平。制造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從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年的31.4萬億元,在世界上的份額從22.5%增加到近30%。中國繼續保持其世界制造國的地位,系統完整性優勢更加突出,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
與此同時,制造業供應體系質量大幅提升,形成了一批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為代表的高水平發展載體。目前,全國新建工業示范基地445個,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
它在提高中國制造業的供應能力和產業鏈的韌性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制造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升級取得顯著成效。智能制造的應用規模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免費咨詢:18924022066
石化、鋼鐵、建材等行業擁有一批世界上的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的龍頭企業。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產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28%和16%,2010年進一步下降5.6%。在創新方面,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步伐加快。
王強調,去年中國制造業增長9.8%,高于gdp增長1.7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制造業增長2.8%,高于gdp0.3個百分點。制造業的增長和比重的回升,對穩定宏觀經濟形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制造業規模大、體系完備、韌性強的重要優勢。
針對下一步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問題,王表示,要加快實施“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重大項目和行動,加大對制造業設備升級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加強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布局和綜合應用,推動物理負荷盡快形成。
我們將搞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快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提高傳統產業的質量、效益和效益。同時,努力擴大增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大規模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
關于如何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整合和賦權,科技部副主任任表示,人工智能是一項戰略技術,將導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繼續加快。
培育和壯大一批傳統產業+人工智能的典型企業,推廣應用一批智能升級的典型案例,引領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在智能制造領域,智能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產品檢測效率和設備利用率。二是智能產業實力不斷提升。據估計,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億元,企業數量超過100家。三是新基礎設施布局逐步完善。下一步是加快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等領域的集成和應用,通過揭幕和引領,加快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展示和推廣。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隨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增加,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小家電制造商不得不面對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模式,這對生產線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機器人的易用性、高精度和部署,越來越多的制造商選擇使用機器人代替手動或專用機器進行自動升級。
可以通過簡單的編程控制機器人本體,限度地替代手工作業,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完成生產線的二次部署。廣泛應用于小家電的堆垛、裝卸、沖壓、切割、焊接等工序,實現了多元化、兼容、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
生產線自動化 智能倉儲物流 小家電沖壓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