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天山雪蓮背后的傳統文化
中醫講究陰陽調和,五行相生相克,冬病夏治,天地相合。中醫文化傳承自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天人觀、五行學說等觀念,道地藥材天山雪蓮作為中醫藥的瑰寶,之所以能流傳千年,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不開。
中醫理論
道地藥材首先離不開中醫理論的指導。中醫認為,藥物就是人與天地進行溝通的另外一種形式,二者通過藥物進行信息、能量以及物質的傳遞。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植物才稱得上是中藥材,甚至“道地藥材”。
清代《本草問答》有云:“物各有性……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陽之氣而生者,其性陽。秉陰之氣而生者,其性陰。或秉陰中之陽,或秉陽中之陰”。
天山雪蓮,生于極冷之地,卻性溫而不燥,正是陰中之陽也。正如《本草綱目拾遺》描述那般:“此生寒極之地而性熱,二氣有偏勝無偏絕,積陰外凝,而純陽內結”。通過本草學專著,我們可以用陰陽五行闡明特定氣候環境與天山雪蓮藥性形成的內在關聯。
歷史淵源
道家思想認為,萬物之中,人最靈貴。醫道兩家在生死觀上的相通,構成了兩者發生廣泛而深刻聯系的內在邏輯基礎。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開元道藏》作為中國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藏,由官方編纂于唐開元年間,其收錄了眾多藥用典籍,在臨證各科、食療、藥物學等方面都有巨大貢獻。《開元道藏》中將天山雪蓮與石斛、三兩重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肉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并稱為“中華九大仙草”,經過千余年的發展,“九大仙草”至今仍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發揮著顯著的治療、養生、保健作用。
《玉帛之路——穆天子西巡》
文化價值
晉《穆天子傳》記載了周穆王向西王母求取長生不老藥天山雪蓮的故事。周穆王在瑤池與西王母相見,相互宴飲,吟詩別話《白云歌》。告別之際,周天子登舂山,取孳木華(天山雪蓮)之實,持歸種之。
唐邊塞詩人岑參赴邊從軍,交河小吏獻天山雪蓮,岑參為其贊嘆并作《優缽羅花歌》,發出“爾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價重,芙蓉譽高,惜哉”的感嘆。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一段尋跡天山雪蓮的故事:“凡望見此花,默往探之則獲。如指以相告,則縮入雪中,杳無痕跡。即?雪求之亦不獲。草木有知,理不可解。土人曰:‘山神惜之。’其或然歟?”
現當代武俠小說,又將天山雪蓮推上了另一座高峰,讓人流連忘返,心馳神往。
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創作為天山雪蓮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現代道地藥材新方法、新理論的研究,也為我們理解道地藥材注入了更多科學的解釋。
草木之靈,與天地和。《本草綱目》曰:“人乃地產,資稟與山川之氣相為流通,而美惡壽夭亦相關涉,金石草木,尚隨水土之性,而況乎萬物之靈者乎”。道地藥材天山雪蓮之所以“道地”,也離不開千百年來歷史人文的訴說與中醫臨床的加冕,人與天山雪蓮也將繼續書寫與生命相遇的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