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對話魯邦通:5G+工業互聯網的破局之路
中東國家阿聯酋,一家運營商的5G+無人駕駛智能巴士不斷穿梭在迪拜多個主干道,為整個城市注入智慧交通內涵。
在全球某知名海事電子海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正通過ECDIS系統對全球逾3000條遠洋船舶進行遠程實時監控管理。
華南某市政府采用了電梯無紙化維保智慧監管系統,實施“電梯一張圖”跟蹤監管,更充分地了解該市電梯的維護保養情況……
這些不同行業國內外政企背后,都是魯邦通在提供5G+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
近日,廣州魯邦通物聯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魯邦通)在新三板掛牌。魯邦通專注于提供工業物聯網通信產品與5G+工業互聯網云邊端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各類物聯網場景。今年魯邦通還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魯邦通董事長陶洋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公司之所以取名魯邦通,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魯棒(Robust),意為系統健壯且穩健;二是通信(Telecommunication)。過去12年,企業團隊從M2M(Machine-to-Machine,機器與機器通信)這個細分市場切入并開始創業,選擇了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移動物聯網通信領域,從提供M2M/IoT的工業路由器和網關進入市場,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深耕12年,打造了5G通信+邊緣計算、智能感知、云端智能三大核心技術,目前正將物聯網技術延伸到多個領域。”
(魯邦通董事長陶洋/受訪者供圖)
陶洋指出,隨著5G、云計算、AI、邊緣計算等技術快速迭代升級,物聯網技術變革與業務發展邏輯都發生著深刻變化。早期的物聯網主要聚焦連接與遠程監測,隨著越來越多設備上云,如今物聯網正不斷聚焦云平臺與如何構建更高效的行業應用。與此同時,摩爾定律驅動算力高速增長與成本降低,以往只能依靠云端才能完成的計算與應用,如今越來越多可以通過邊緣計算完成,進一步帶動邊緣計算與邊緣AI的流行。
“這些物聯網技術變革的最新發展趨勢,都讓魯邦通深刻意識到,必須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構筑更強的技術護城河。”陶洋指出,目前魯邦通每年的技術研發投入占比約占營收總額的15%,部分年份超過20%,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持續布局5G通信+邊緣計算、智能感知、云端智能三大核心技術。
布局5G+,著眼工業互聯網行業痛點
陶洋告訴記者,魯邦通之所以積極布局5G+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主要是因為不同行業企業在推進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方面遭遇諸多挑戰,一是設備聯網難,工業數據采集能力薄弱;二是設備連接成本高;三是模型跟不上,行業機理模型沉淀能力薄弱。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解決上述行業痛點作為魯邦通深耕5G+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重要突破口。”陶洋指出。
針對設備聯網難與工業數據采集能力薄弱,魯邦通致力于打造Edge2Cloud云邊協同APP,構筑全新軟件框架,對數據進行采集、清洗、加工、聚合之后再上云,為開發新應用程序節省時間和降低成本,解決IoT設備接入難問題,并賦予邊緣計算能力。針對設備連接成本高,魯邦通研發相關硬件產品,并搭建了智能制造供應鏈體系,可根據企業客戶個性化需求實現物聯設備的柔性制造。針對行業機理模型沉淀能力薄弱,魯邦通選擇自建aPaaS平臺(低代碼平臺),并深入細分行業沉淀和扎根。
“為了5G+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更廣泛地賦能各行各業,魯邦通正在打造工業互聯網軟硬件技術的通用底座,進而制定標準與開放生態。”陶洋強調說。
有了5G通信+邊緣計算、智能感知、云端智能技術沉淀,如何將它們更高效賦能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儼然成為魯邦通面對的新挑戰。畢竟,中國工業軟件起步相對較慢,令企業線下能力快速遷移成線上模型的難度較大,且中國工業門類龐雜,要建立體系完整的行業機理模型庫尚需時日。
“在魯邦通為各種各樣的機器提供聯網解決方案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實現聯網后,所有機器數據最終都指向云端。這讓我們開始思考,能否找到一個細分領域,讓我們提供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解決這個細分行業的痛點,從而在設備機器聯網基礎上提供更大的附加值,并讓客戶可以更快速地找到穩定、可靠、可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陶洋回憶說。通過企業內部討論,團隊一致認為魯邦通要切入的細分行業需符合兩個要求:一是與衣食住行相關,二是這個細分行業或許現在不受關注,但未來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比較了眾多細分行業,魯邦通最終選擇電梯這個細分領域。究其原因,一是電梯屬于特種設備,每兩周需要維護人員到現場維護保養;二是電梯保養好不好,對電梯安全事故發生概率有著關鍵影響。魯邦通自建技術團隊深入電梯物聯網領域進行產品研發,攻克多個電梯物聯網難點,自主研發了物聯網智能傳感器、5G邊緣計算、電梯物聯網SaaS云平臺等解決方案,在電梯物聯網領域逐步建立技術優勢。
除了自建團隊打造技術護城河,魯邦通對外也積極聯合高校共同研發攻克關鍵技術難點。比如魯邦通聯合華南理工大學成立項目組,聯合開發電梯融合智能感知技術整體解決方案,解決復雜環境下電梯物聯網運維監測中的數據監測和運行安全的難點問題。
如今,魯邦通的5G+工業互聯網技術解決方案正廣泛應用在智慧能源、智慧水務、智慧園區等領域。
在細分領域的專注研發和對行業的深耕,不但令魯邦通的發展更加穩健,也獲得眾多創投機構的青睞。
2020年底,力華投資旗下基金完成對魯邦通的B輪股權投資;2021年底,毅達資本領投了魯邦通的C輪股權投資。今年8月,魯邦通成功登陸新三板。
陶洋表示,每輪股權融資都在不同層面賦能魯邦通更快更好地發展。一是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高、供應鏈建設、境內外營銷團隊布局等,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鑒于經營積累資金的速度較慢,引入創投很好地解決了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二是魯邦通也將每輪股權融資視為“照鏡子”,對自身發展戰略、經營健康度進行梳理優化,從而構筑更強的業務競爭力;三是魯邦通進入眾多創投機構的生態圈,進一步擴大客戶合作,通過市場反饋推動技術迭代升級與加快市場布局。
魯邦通還在積極嘗試國產芯片創新。
“此前,受芯片行業供需關系影響,我們一度遭遇較長的芯片交付周期拉長壓力。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本土芯片產業鏈,國內即將形成相關產業鏈,魯邦通在本土芯片與嵌入式軟件開展集成化創新亦具備優勢。”陶洋告訴記者。
業務出海,境內外收入各占半壁江山
隨著工業物聯網技術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魯邦通開啟了業務全球化征途。據Berg Insight調研數據顯示,在全球工業無線通信網關及路由器領域,魯邦通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約5%。
陶洋告訴記者,成績殊為不易。因為在海外市場,魯邦通面臨著極其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眾多國家對工業物聯網技術產品設定極其嚴格的市場準入門檻,要求這些技術產品必須先獲得眾多國際認證;另一方面海外企業會特別關注工業物聯網技術產品應用是否擁有大量標桿項目,作為他們判斷這些技術產品可靠性與高品質的重要依據。
他表示,該公司有自己的競爭優勢。魯邦通相關工業物聯網技術產品獲得CCC、CE等29個國內外認證,具備主要運營商入網認證;該公司也在在海外樹立了一系列大型標桿項目;注重物聯網安全,在產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研發投入,軟硬件產品通過了第三方滲透測試。
(魯邦通工廠/受訪者供圖)
因此,魯邦通可以向不同行業的海外企業提供差異化與定制化的工業物聯網整體技術解決方案。例如針對日本電信運營商的對物聯網業務的網關集中管理升級要求,魯邦通提供統一的物聯網通信網關+云管理平臺的產品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魯邦通在2020年與2021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68億元、2.38億元,同比增長41.72%;與此對應的是,過去兩年凈利潤分別達到1725萬元與2443萬元,同樣呈現較快增長速度。
對于魯邦通未來營收的規劃,陶洋直言:“目前,我們的境內業務與海外業務收入基本各占半壁江山,我們也希望隨著公司業務全球化步伐穩步推進,境內外業務收入呈現均衡發展態勢。”
在他看來,隨著5G、云計算、AI、邊緣計算等技術日益成熟,物聯網正形成更加完整的端、邊、管、云架構,且創造更多元化的業態,比如有些玩家聚焦細分技術領域,有些聚焦細分場景領域,有些則聚焦整體解決方案領域。
“我們注意到,只有讓5G+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真正賦能各行各業降本增效與創造更大的數字化轉型成效,企業才能真正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指出。陶洋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美國專注車隊系統管理和實體運營的Samsara公司,通過一整套互聯網傳感器系統,為企業獲取行業洞察分析能力,方便了設備運營信息的實時追蹤,大幅提高自身運營效率。如今,Samsara已成功在美國上市并成為物聯網獨角獸級別公司。
隨著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政府也推出相關政策,如《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陶洋強調說,魯邦通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圍繞“安全、可管理的物聯網連接”與“工業裝備智能聯網售后服務”場景,為更多行業企業構建安全可靠的5G+工業互聯網云邊端整體解決方案,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降本增效,為實體經濟賦能,為各行各業在數字化時代下加速實現“萬物智聯”,為國家數字經濟建設添磚加瓦。(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陳植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