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在家早教:想讓孩子早開口,家長一定要學會這6招!
孩子的語言能力牽動著老母親的每一根神經,那今天我就來好好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幫助寶寶早早開口。
從出生就開始“交流”。
要知道,寶寶在掌握語言之前,需要一個較長的語言積累準備的階段。我們一般把嬰幼兒從出生到能說出第一個完整的有意義的詞之前的這一年(0-1歲)稱為前言語階段。
腦成像的研究發現,在嬰兒出生不久,如果聽到的是自己媽媽在對他說話,比起一個不認識的女性對他說話,他左側大腦的語言區就有更多的活動了。他不但可以辨別出“這是我媽媽”,還會努力去理解媽媽到底想要跟我說什么。
所以啊,媽媽們可不要干等著,而是需要積極引導寶寶。關注孩子想要與你交往的那些“信號”,比如微小的表情、蹬腿和揮舞胳膊、咿呀的聲音,及時地給他反饋。
第二,像唐僧一樣嘮叨。
孩子不說并不代表孩子的腦子沒有工作,他們時刻在抓取語言信息,為張嘴說話做準備。所以,爸爸媽媽們需要注意,別管孩子能不能聽懂,會不會回應,你都得多和他說話,保證給孩子足夠多的語言輸入。比如,“我們去洗澡嘍”“今天天氣很好,和媽媽一起去曬太陽吧”“哎呀寶寶尿濕了,屁屁不舒服哦,媽媽幫你換尿不濕啦”。
雖然孩子還不會說,但重復多了之后,再跟她說“洗澡”這個詞,她就會跑到衛生間指指浴盆,用具體的動作來表達她聽懂了我的意思。
第三,盡量使用“兒向語”。
說到這一點,有的家長會說:“專家說了,跟寶寶說‘吃飯飯’這樣幼稚的疊詞不利于孩子學習規范語,應該盡量用成年人對話的方式來跟寶寶說話?!钡鋵嵨也惶膭畲蠹矣贸扇苏Z言直接跟小寶寶說話,因為成人對話中動作、表情相對較少,信息量又太大,寶寶理解起來都有困難,更談不上模仿和學習了。
所以,我推薦各位寶爸使用兒向語。為啥只推薦爸爸呢?因為媽媽們天生就會兒向語~回想自己和寶寶說話的時候,是不是會不自覺地使用簡單的詞匯,提高音調,減慢語速,并且有時會加上比較夸張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跟寶寶說話呢?恭喜你,已經準確抓住兒向語的精髓了!
第四,親子互動是提升語言能力的“神器”。
同事盈盈家的兒子2歲了,最近狂冒話,盈盈欣喜不已,決定全方位促進兒子的語言發展,向我請教是不是應該給孩子買早教機、故事機這類語言學習“神器”。我給她講了一個關于跟云寶一起讀書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給云寶講一本關于恐龍的繪本,我說:“翼龍……”,云寶就指著畫面上的恐龍開始說“2龍、3龍……”,然后我就會跟她解釋:“是翼龍,翼就是翅膀的意思,不是1、2、3的1哦。”
試想,如果用那些冰冷的“神器”來講這個故事,就全然無法實現這樣的語言學習和互動。要知道“語言是社交的工具”,從嬰兒開始,他們就在利用最初的語言形式,比如手勢語言“揮手”、表情語言“微笑”,以及咿呀的聲音和親人進行交流。
有研究表明,幼年時期的寶寶,他們得到的情感支持對于他們的語言和記憶力發展至關重要。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強調,大家一定要堅持每天至少給孩子10分鐘的高質量陪伴,面對面的交流,才能真正加強親子交流和感情聯結哦。
第五,明白而準確地表達。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段話:“今天我去那哪兒了,見到這個人,他跟我說XXX,還真挺那什么的。”從這句話里,我幾乎沒有辦法提取到任何有效信息,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低質量語言表達。
這是比較極端的表達個案,不過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寶貝,你吃點這個”“寶貝,你幫媽媽把那個拿過來”“你把這個穿上”。 這些都是低質量的語言表達,非常不利于孩子接收信息、學習詞匯的。
我們可以替換為“寶貝,吃個蘋果吧”“寶寶,幫媽媽把毛巾拿過來”“把鞋穿上”等。遵循少用代詞,多用清晰的名詞、形容詞以及情感類詞匯的語言表達方式。
第六,增加語言表達的機會
有些家長就像一個“高級翻譯+助理”,孩子不需要說話,確認過眼神,就get到孩子想要什么,直接幫孩子說出或完成需求,整個過程不到5秒鐘……這樣做也就會導致孩子越來越懶,懶得說、懶得做,反正你們都懂我的意思。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裝傻”,例如“你想要哪個玩具,你要告訴媽媽”;或者給孩子提供選擇,“你要小汽車還是小飛機”。另外,在孩子拿到玩具之后,家長也可以通過陪玩兒來進一步加強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比如“哇,寶寶手里的小汽車好酷哦”“我們一起讓小車開動起來,嗶嗶”。
就這樣,在游戲中,孩子無形中就掌握了“手里”“酷”“開動”和“嗶嗶”這樣的新詞語。這樣的互動,進一步給了寶寶向外表達的推力,不僅能很好地鼓勵他表達自己,還能促進孩子主動思考,形成自主意識,這也是學說話的關鍵。
總之啊,語言啟蒙聽上去很玄妙,但其實落到具體的實操上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多輸入,多和寶寶互動,精力花在哪兒,時間會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