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結合多項研究證據,宣肺敗毒顆粒助力新冠抗疫
導讀:中醫藥以其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已成為新冠肺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抗疫“中國方案”主要內容之一,也成為疫情防控中的亮點。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到最新的“試行第九版”,宣肺敗毒方作為“三方”之一被列為推薦處方,用于治療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患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中醫藥淵遠流長 開辟新冠防疫新思路
應對新冠肺炎, 中醫藥在該病全過程均發揮著重要作用。《辨疫瑣言》記載:“春則曰春瘟,夏則曰時疫,秋則曰秋疫,冬則曰冬瘟。”新型冠狀病毒往往在冬春之交活躍,正屬于中醫中的“瘟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將其COVID-19病例特點歸為“濕毒疫”。
在治療方面,根據中醫理論,COVID-19 患者中的“濕毒疫”者,以化濕解毒、辟穢化濁為主要治則;“寒濕疫”者,以為散寒除濕、避穢化濁、解毒通絡為主要治則[3]。麻杏石甘湯(《傷寒論》漢·張仲景)、麻杏薏甘湯(《金匱要略》漢·張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漢·張仲景)、葦莖湯(《外臺秘要》唐·王燾)、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5個古代經典名方,都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宣肺敗毒方”正是在五方基礎上凝練而來,結合現代創新科技研制而成的宣肺敗毒顆粒,在實踐中建立了臨床辨證、診斷標準、用藥規律,從而開辟了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途徑。
據北京電視臺《特別關注》欄目報道:新冠肺炎防治藥品宣肺敗毒顆粒,其藥方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在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邊治療、邊總結而成,在武漢中醫院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取得了確診病例服用后零轉重、零復陽的成績。采訪過程中劉清泉教授表示:“不管德爾塔還是奧密克戎,它都是一個冠狀病毒,所以它導致疾病的特點,我們從中醫來看是沒有變的。從中醫來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所導致的這一系列疾病,治療是不會變的,肯定是有效的。那么對于我們密接的人員,可能有一點少量的病毒對人體有一些接觸,那么吃上這個中藥以后,它能夠阻斷疾病的發展,別讓他發展成病人。”
科學研究成果累累 宣肺敗毒證據充分
目前,已有多項高質量研究針宣肺敗毒顆粒展開研究,探索其明確分子機制。藥理研究表明, 中醫藥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綜合治療COVID-19發病與發展。
首先,在病毒侵襲與復制環節,宣肺敗毒方中的木犀草素、β-谷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能夠與病毒受體結合,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與侵入。
其次,在炎癥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環節,宣肺敗毒方中虎杖、蘆根及化橘紅的活性成分虎杖苷、異甘草苷和麥角甾苷,可顯著降低巨噬細胞活性,可抑制巨噬細胞中IL-6、TNF-α的分泌和iNOS的活性,下調促炎細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表達;宣肺敗毒方中的甘草酸,與IL17A具有較高的親和力,能夠通過PD-1/IL17A通路調節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浸潤;宣肺敗毒方中青蒿和麻黃中的活性物質麻黃堿、蒼術內酯和山奈酚,可顯著抑制內源性巨噬細胞的遷移,從而改善肺損傷和炎癥因子風暴造成的多器官功能損傷。體內試驗表明,宣肺敗毒方能夠抑制肺組織膠原沉積,下調α-SMA表達水平,抑制成纖維細胞遷移,通過抑制抑制IL-6 / STAT3信號通路來減輕巨噬細胞誘導的炎癥和肺纖維化過程[6]。
此外,宣肺敗毒方對免疫抑制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通過降低血清TNF-α、IFN-γ、IgG、IgM水平,降低IL-2、IL-4、IL-6的表達, 調節免疫系統,改善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免疫抑制。
在臨床應用中,宣肺敗毒顆粒也顯示出對輕至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顯著治療治療效果。宣肺敗毒顆粒可以緩解輕、中度患者發熱、咳嗽、食欲不振和疲勞等癥狀, 并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一項宣肺敗毒方的隨機對照實驗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宣肺敗毒顆粒不僅可以縮短一系列典型癥狀的持續時間, 還可以促使白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數量恢復正常,提示患者免疫功能恢復,并顯著降低紅細胞的沉降率,提示炎癥水平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