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制藥1類創新藥若欣林?全國上市,開啟抑郁癥治療新格局
綠葉制藥集團1類創新藥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商品名:若欣林?)的中國上市會于12月3日圓滿召開,標志著我國首個自主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用于治療抑郁癥的化藥1類創新藥正式在華上市,為廣大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若欣林(R)全國上市會啟動儀式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李凌江教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于欣教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趙敏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賈福軍教授、北京回龍觀醫院楊甫德教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方貽儒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王小平教授等專家與線上逾千名醫生共同參加上市會,并與綠葉制藥集團總裁楊榮兵、綠葉制藥集團副總裁、綠葉制藥(中國)負責人李莉、綠葉制藥集團非臨床研究部副總裁田京偉博士、綠葉制藥(中國)中樞神經系統事業部負責人陳哲等企業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里程碑時刻。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院士對于若欣林?的上市表示祝賀:"抑郁癥影響著全球近3億人,自新冠疫情以來,該疾病患病率更是呈現增高趨勢,我們面臨的相關發病情況與疾病負擔日益嚴峻。然而,精神疾病領域的新藥研發難度大,一直是創新藥物的‘研發洼地',很高興看到若欣林?作為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抗抑郁化藥1類創新藥上市,實現國產創新藥在該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李凌江教授在會上指出:"抑郁障礙是患病率很高的精神障礙,據中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報告為6.8%,臨床治療面臨很多困境。若欣林?的上市,打破了國產抗抑郁化藥創新藥的研發瓶頸,開啟國內抑郁癥治療的新篇章。作為臨床醫生,我們非常期待該藥物投入臨床應用,以更好的療效與安全性,惠及更廣泛的抑郁癥患者群體。"
曙光在望:若欣林?有望改變抗抑郁治療格局
作為最普遍的情緒障礙之一,抑郁癥治愈率低,大量患者在達到臨床緩解后仍長期存在殘留癥狀,導致社會功能受損,復發風險陡增;而藥物不良反應也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成為導致預后差的又一重要因素。抑郁癥復發率高達50%~85%,其中50%的患者會在疾病發生后的2年內復發1。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趙敏教授指出:"抑郁癥患者人群龐大,但臨床表現卻不盡相同。現有抗抑郁藥物雖總體有效,但治愈率尚不理想,部分癥狀維度在治療中仍是難點。如何改善藥物治療效果和預后,是擺在抗抑郁治療面前的重要課題。面對廣大患者的未滿足需求,臨床期待新的治療武器。"
抑郁癥有著復雜且多元的癥狀表現,其多維癥狀受到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種神經遞質的共同影響。同時提高突觸間隙5-HT、NE和DA的水平,可實現治療作用相互協同,更全面地緩解抑郁癥患者不同維度的癥狀,同時增加DA的干預可能拮抗5-HT水平增加帶來的DA能下降所引起的副作用2。
若欣林?是綠葉制藥自主研發的全新分子實體。臨床前研究表明,其對于5-HT、NE和DA均具有再攝取抑制作用。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若欣林?能夠全面、穩定的治療抑郁癥,顯著改善患者焦慮狀態、阻滯/疲勞癥狀、快感缺失和認知能力,促進社會功能恢復;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響性功能、體重和脂代謝。此外,若欣林?不經肝臟CYP450酶系代謝,藥物相互作用少。
若欣林?研發項目負責人、綠葉制藥集團非臨床研究部副總裁、新藥發現研究部負責人田京偉博士表示:"很高興看到若欣林?的上市,為廣大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若欣林?通過多靶點的干預治療可實現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有助于患者全面緩解多維度癥狀,幫助其恢復社會功能,為患者早日回歸家庭、社會提供有力支持。"
蔚然成"林":兼顧常見殘留癥狀,若欣林?多重治郁
針對抑郁癥治療,國內外權威指南均強調以"獲得臨床治愈、減少復發風險、改善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倡導全面重視情感、軀體和認知在內的所有癥狀維度。
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治療后殘留癥狀發生比例約為30%~50%3-4,常見的殘留癥狀包括焦慮、認知損害、疲勞、快感缺失等5-6。殘留癥狀的多少與患者社會功能、生活質量等密切相關:殘留癥狀越多,患者社會功能受損越嚴重,同時患者的生活質量滿意度、醫療滿意度也越低,病程越傾向于慢性化,自殺企圖就會越高7。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張鴻燕教授指出:"許多患者在接受抗抑郁治療后,核心癥狀得到緩解,但伴隨癥狀的殘留可能造成社會功能受損,甚至因癥狀殘留導致抑郁癥的復發。若欣林?對于抑郁癥多維度癥狀的全面兼顧,尤其在改善焦慮、快感缺失、疲勞、認知癥狀等方面的療效潛力,填補了抗抑郁治療中亟待滿足的患者需求,有助于患者生活品質的提升和社會功能的恢復,以達到穩定和真正意義上的臨床痊愈。"
向"欣"而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利于提升全病程治療依從性
除了殘留癥狀,接受藥物治療的抑郁癥患者也面臨著藥物不良反應帶來的主觀痛苦及軀體共病,性功能障礙、體重增加、嗜睡等均是抗抑郁藥物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8。研究顯示,超過80%的患者至少經歷過一種不良反應,每位患者平均經歷過4種不同的不良反應9-10。不少患者因藥物不耐受而自行停藥,甚至從一開始就抗拒治療,使治療效果受到很大影響。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若欣林?具有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其患者治療依從性達到90%以上,且不影響性功能、體重和脂代謝,對血壓和睡眠影響小。此外,若欣林?不經肝臟CYP450酶系代謝,對CYP450酶系無抑制或誘導作用,藥物相互作用風險低。
針對若欣林?上述特性帶來的臨床價值,與會專家紛紛指出,抑郁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治療的過程,臨床提倡全病程規范治療,涵蓋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全病程治療的"絆腳石", 易引發治療中斷,加劇復發風險。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的抗抑郁藥能夠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更利于患者的全病程規范治療,提高臨床治愈率。
同"欣"協力:加速藥品可及,服務患者所需
若欣林?獲得上市批準后,為了使這一創新治療方案盡快惠及患者,綠葉制藥憑借自身在中樞神經治療領域長期積累的優勢與資源,通過專業化的自有營銷團隊、強大的商業化網絡,實現該藥物在獲批后的短短27天內正式投入臨床使用,并通過醫院、藥店和線上平臺等各大渠道服務全國患者。
與此同時,綠葉制藥積極擁抱各種創新資源與合作契機,通過與恩華藥業、好心情平臺等同樣深耕中樞神經治療領域的合作伙伴達成戰略合作,并通過與母集團旗下的精神心理健康專科品牌 -- 曼朗醫療的協同聯動,發揮彼此的優勢專長,以更快的速度、更廣泛的覆蓋,滿足廣大患者治療所需。
綠葉制藥集團總裁楊榮兵表示:"抑郁癥是嚴重危害大眾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一大疾病難題,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為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照護負擔。針對臨床亟待滿足的治療需求,我們正在加快推動若欣林?在各個層面的市場準入,積極提升藥物可及性。期待若欣林?能夠幫助更多患者,更好地提高其治愈水平、助力其早日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47
2. Murugaiah A. M. J. Med. Chem. 2018, 61(6), 2133-2165.
3. RUSH AJ.TRIVEDI MH.WISNIEWSKI SR,et al. Acute and longer-term outcomes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requiring one or several treatment steps: a STAR*D report[J]. Am J Psychiatry.2006,163(11): 1905-1917.
4. 肖樂.豐雷.朱雪泉.等.中國抑郁癥患者急性期治療后殘留癥狀的現況調查 [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3): 175-181.
5. 趙榮江,等. 精神醫學雜志,2020,33(5):326-329.
6. Hiranyatheb T, et al.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16, 12: 3175.
7. NIL R,LUTOLF S,SEIFRITZ E. Residual symptoms and functionality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A 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in Switzerland with escitalopram [Jl. J Affect Disord, 2016,197: 245-250.
8. Cartwright C,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6 Jul 28;10:1401-7.
9. MGH Housestaff Manual. Department of Medicin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June 2019.
10. Manag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Psychiatric Times, Vol 31 No 7, Volume 31, Issue 7
關于綠葉制藥集團
綠葉制藥集團是致力于創新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際化制藥公司。綠葉制藥在中國、美國和歐洲設有研發中心,擁有超過30個中國在研藥物和10多個海外在研藥物,在中樞神經和腫瘤領域已有多個創新制劑和創新藥在歐洲、美國、日本開展注冊及臨床研究。綠葉制藥在微球、脂質體、透皮釋藥等先進藥物遞送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新分子實體、生物抗體領域收獲多項創新成果,并在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領域進行了積極布局和開發。
綠葉制藥深度布局全球供應鏈體系,已在全球建有8大生產基地,超過30條生產線,并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GMP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公司現有30余個上市產品,產品覆蓋腫瘤、中樞神經、心血管、消化與代謝等治療領域;業務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全球主要醫藥市場,以及高速增長的各地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