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6所校園美化工程中,「為愛上色」如何創新公益形式?
在云南大理的諾鄧鎮小學里,有一面墻格外引人注目,墻上畫著一個美麗的白族女孩兒,她眺望著遠方,干凈明亮的背景襯托出對未來與未知的憧憬。這是藝術家Woojs的作品。去年,經過對當地居民的探訪式調查,他將當地的風俗融入畫作,并從中獲得靈感,最終落筆成畫,留在了這所偏遠山區的小學里。而在喧囂熱鬧的上海陸家嘴街道,有一面墻繪也頗有淵源,去年夏天,藝術家FELIX_勺子對著墻面起早執筆,吸引周圍社區居民圍觀,最終在藝術家的鼓勵下,許多居民和初中生都紛紛加入墻繪的隊伍,共創完成了這堵長30米的墻面。兩堵墻,或許主題不同,但審美上的一致性暫時消弭了鄉村與城市的巨大鴻溝,讓人感受到同一種力量與溫度。
這兩堵墻都是出自「為愛上色」公益項目,由立邦中國于2009年發起。提起公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慈善機構,實際上,公益的含義遠超出慈善的范疇。企業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參與主體之一,其公益活動的形式與范圍不斷擴大。從捐獻物資,到支持大學生支教,再到環境保護,幾乎在每一個公益活動領域都有相關的企業參與其中。
實際上,企業在策劃、實施公益項目的時候也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而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也大有講究。以「為愛上色」為例,從單個的項目起步,到一個開放式的公益平臺,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公益體系。「為愛上色」公益項目發展至今,每一步都有跡可循。
從希望小學重涂美化到構建開放式公益平臺
「為愛上色」公益項目的萌芽,來自于立時集團創始人吳清亮回饋家鄉的初心。早在90年代初,吳清亮就捐建了家鄉潮州諸多基礎設施,同時幫扶弱勢群體,開始個人出資捐建希望小學,捐助獎學金,也帶動了「為愛上色」項目的發展。
2009年,立邦開啟了「為愛上色」公益項目。起初,項目聚焦鄉村兒童教育,針對部分地區兒童教育資源匱乏、學習環境落后等一系列問題,立邦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一起發起「為愛上色」公益計劃,以希望工程的小學重涂美化為起點,到逐步捐建立邦快樂美術教室、發起鄉村美術老師培訓,目的在于提高落后地區的兒童教育水準,豐富教育資源,以藝術喚醒對美育重要性的認識。
從2009年第一次發起「為愛上色」開始,逐步吸引了經銷商、合作企業、公益機構、藝術家、設計師、高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參與,「為愛上色」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個多元、開放、可持續的公益平臺。從推動鄉村美術教育發展的初心出發,「為愛上色」不斷進行著公益形式的創新。
2016年,「為愛上色」ART+項目啟動。這一年,立邦邀請了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及設計師,以"兒童關懷"和"動物保護"為主題,將藝術和色彩融入當地文化,在學校和城市創造獨特的藝術人文風景。在學校,用藝術的創作,帶孩子們突破眼界的視域,"走出"農村和大山,啟發他們想象的空間;在城市,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加強社區互動,呼吁城市里的人們關注兒童和動物保護。
2017年,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及精準扶貧"的號召,立邦與團中央學校部指導下發起的"中國大學生知行促進計劃"合作,發起「為愛上色」中國大學生農村支教獎,引領大學生走入鄉村,為孩子們帶去支教課程和社會關懷。
往屆活動大學生支教團隊風采
截至目前,「為愛上色」已經發展成為可持續性發展的開放式公益平臺,它包含了校園美化、美育教育、ART+彩繪項目以及大學生農村支教等活動版塊。
發起者和參與者共創美麗記憶
在成長為成熟的開放式公益平臺的過程中,「為愛上色」收集了一些故事、一些記憶,也進一步探尋了公益的社會意義。
2021年,「為愛上色」攜手藝術家Woojs走進云南大理的諾鄧鎮小學創作墻繪。諾鄧地處云南山間,是古時鹽馬古道的必經之地。由于山路崎嶇,多年來,諾鄧一直只能使用馬騾作為運輸物資的重要工具。團隊在運送涂料的過程中,最后一段路沒有辦法使用交通工具來完成,志愿者們只好借驢子和馬來把材料運上山,一點點將繽紛色彩運送到學校。
涂刷材料由驢子和馬運送上山
在墻繪創作過程中,為了讓當地的風俗人情融入畫作,Woojs以田野調查式的訪問深入探訪了當地居民,在跟他們聊天相處的過程中,畫作也逐步成稿。
在眾人的努力下,灰舊的學校變得干凈明亮。一個美麗而堅毅的白族女孩形象呈現在墻繪中,畫作中的姑娘眺望著山外遠方,神情中滿是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向往;在她肩上立著一只代表希望與歸家的燕子。她的傳統服飾上,則點綴著Woojs收集的小朋友們描畫的未來。Woojs以當地風俗與孩子們的心聲為靈感,進行了一次藝術創作。而這種"上墻"的方式,可以更長久地滋養小朋友的夢想。
同樣,在城市也有一些項目組視為珍貴的故事。去年,「為愛上色」計劃在上海陸家嘴的東昌新村繪制一面長達30米的矮墻。當時正值盛夏,從北京趕來的藝術家FELIX_勺子不得不選擇在溫度較低的凌晨四五點開始繪制。彩繪選址的前方有一大片草坪,蚊蟲較多,藝術家的創作環境更具挑戰性。
但艱難的繪制過程中也不乏美好和溫暖。在繪畫過程中,這幅還在成型中的畫作吸引了周邊許多居民和初中生,越來越多的居民紛紛自發加入共創隊伍里,和藝術家一起完成墻繪。最終藝術家一個人的創作變成了與社區居民的共創。其中,讓項目組印象深刻的是,藝術家每天起早工作引起了一位70歲老人的注意,并自發用手機記錄整個創作過程。后來,這個老人還將自己拍攝的照片配上自創的詩歌,制作成文集,送給了「為愛上色」團隊。
"給你的生活添點色"「為愛上色」藝術+城市彩繪活動
挑戰中發現機遇,探索創新公益方式
今年,對「為愛上色」團隊來說,是比較特殊的一年。往年,團隊邀請的藝術家多以外國藝術家為主,而近幾年因為疫情,部分藝術家的檔期受到影響。在外國藝術家不能趕赴國內參與項目制作的情況下,項目組反而有機會挖掘、發現更多國內的優秀藝術家和插畫師。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鄉村小學,國內的藝術家都更多地將藝術與當地文化結合,用藝術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目前,在各方持續的緊密溝通下,「為愛上色」的項目將陸續在全國各地開展,藝術家也將前往各地進行墻繪創作,繼續用色彩刷新美好生活空間。
此外,立邦也不斷探索新的公益方式。比如,近幾年,項目組開始嘗試更多圍墻共創彩繪,參與者也從合作企業及員工擴寬到普通公眾,擴大了公益的范圍,也踐行了"人人皆可公益"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為愛上色」今年發布了首款公益類數字藏品《宇宙八音盒》,以線上數字藏品和線下實體墻繪相結合的形式,利用前沿創新科技賦能公益發展,并以趣味互動吸引更多人,將人們對公益的想象空間不斷拓寬。
「為愛上色」首款公益數字藏品《宇宙八音盒》落地成都
2009年至今,「為愛上色」已經覆蓋了中國上百個城市、鄉鎮,完成超過 406 所美化校園工程,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開展「為愛上色」ART+項目,以"兒童關懷"及"動物保護"為主題在學校及城市打造 214幅大型藝術墻繪;捐贈 390 所快樂美術教室,開展美術老師培訓;15000+名高校大學生參與立邦「為愛上色」中國大學生農村支教獎,支持高校展開暑期支教及實踐;并獲得超過 56 家企業團體聯名支持,3410萬+人獲益。
這個項目實際的意義遠超出這些漂亮的數據,在冷靜的數字之外,「為愛上色」給更多的鄉村小學、城市社區帶去了生活的美好希望。該項目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項目團隊以行動為孩子的夢想注入繽紛的色彩。為孩子們創建在藝術教育上平等的機會,并培育未來偉大的夢想家。從簡單的公益項目起步,立邦在美育教育領域不斷嘗試新形式,以一種可持續的理念拓展了企業公益的空間,為更多人帶來了藝術上的審美體驗,也讓審美資源流向偏遠山村。
在某種程度上,「為愛上色」拓寬了人們對"公益"的理解。自從"公益"一詞出現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它的意義就非常明確,即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與利益。而公益活動則承載著我們對身處的社會的責任。于企業而言,公益活動是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最佳平衡點,于社會而言,公益活動則能夠更好地再分配社會資源,實現社會的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