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技術創新的魅力,促進兒童美育領域發展
隨著國內全面邁進小康社會,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基本都把子女教育擺在第一位。響應號召啟蒙教育都要從娃娃抓起,每一位兒童甚至有的從出生開始就沒“閑著”。而如今的兒童教育理念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一切以兒童得到更好的發展為中心,讓兒童從實踐真理中去領悟。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先驅,兒童美術教育在兒童的整體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全國兒童美術教育市場現狀一片大好,儲備了大量的兒童美術教育人才,也造福了中國千萬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兒童各方面的養成。然而,在這樣一個發展前景極為廣闊的行業中,傳統的兒童美術教育僅重視理性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弊端嚴重阻礙了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兒童美術教育專家、木木果藝術工作室創始人徐慧靜女士針對該行業在色彩視覺訓練、情感表達、空間分析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發出多個文字作品,利用新時代技術為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今日我們有幸采訪到徐慧靜女士,深入了解她為兒童美術教育行業作出的貢獻。
“傳統兒童美育行業專注于把技能技巧作為掌握知識、發展理智的根本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向兒童灌輸知識,兒童只能被動接受一套死板的表現方法,從而抵消和壓抑了直覺的認識作用。也抹殺了兒童的靈感和天賦。顯然這是不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方式。”徐慧靜坦言從業多年,她能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美術才能發展的作用截然不同,也明白了培養兒童的審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才是利于兒童才能發展的正道。在她主持課題《關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色彩識別訓練與應用》《關于兒童和青少年繪畫空間感的研究》的研究中,徐慧靜利用研究得出的理論成果先后寫出《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色彩視覺訓練模式》《基于色彩的兒童和青少年繪畫情感表達方法》《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的空間分析與教學方法》等多個創新方案,成為兒童美術教育領域色彩濃厚的一筆。
“傳統的教學總是強調由淺入深,把色彩、形狀都拆分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去認識,這樣反而不利于兒童對世界的整體認識。”徐慧靜通過課題研究發現,兒童對色彩視覺的認識應是整體的、感性的。在此前提下,徐慧靜針對兒童美術教育中的色彩視覺感知方面研發出《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色彩視覺訓練模式》。在這個方案中,徐慧靜利用了艾賓浩斯記憶法,通過向兒童重復展示不同色彩組合模塊,來達到訓練兒童對于色彩視覺的敏感度、視覺能力和記憶能力,不僅縮短了兒童在美術教育中色感教育的培養周期,同時也增強了兒童對世界色彩的感知能力,改正了傳統美術教學方式中把色彩獨立辨別而導致兒童色彩感知能力弱的缺點。《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色彩視覺訓練模式》一經面世便受到行業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經過推廣后,該方案還授權給多家行業公司,助力更多兒童的審美能力發展。更有業內專家評價徐慧靜的創新方案為“傳統兒童美術色感教育板塊中的一大突破”,行業普遍色彩感知能力是兒童審美培養的一大重點,該方案將利于兒童美術教育的未來發展,進而促進更多藝術行業的再發展。
除此之外,徐慧靜女士表示兒童在繪畫情感表達方面也同樣重要,傳統美術教育的評估標準往往是模仿是否相似,色彩搭配是否合理,但這卻壓抑了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忽視了藝術中情感的多元化表現。徐慧靜研發的《基于色彩的兒童和青少年繪畫情感表達方法》針對這個問題,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更加科學地促進兒童在繪畫情感表達的能力發展,讓兒童畫不再拘泥于相似的、冷漠的模板,而是富含不同情感的。
“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育,藝術創造沒有統一的答案。美術造型是人的精神產物,是人表達情感的視覺語言。每個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達的方式也必然有差異。”這也是徐慧靜不斷進行創作研發的理念支撐。徐慧靜表示未來還會在兒童美術教育領域保持創作熱情,除了色彩、空間、情感方面的方案研究,近來她正在研究圖形思維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新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徐慧靜女士在兒童美術教育領域的新創作。(文/張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