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威科技:創新開拓,永無止境
△漢威科技集團總部
漢威科技集團創立于1998年,是國內首批、河南首家創業板上市企業,是國內領先的氣體傳感器龍頭企業、智能儀器儀表提供商、物聯網解決方案引領者。
以最初的一顆傳感器為起點,漢威歷經24年發展,現已擁有17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傳感器,其自主研發的氣體、光電、壓力、流量、振動、柔性傳感器已達國內前沿水平,多款產品打破了國際壟斷,每年為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各類傳感器及模組達5000萬支,累計服務客戶超30000家。與此同時,漢威以傳感器為核心,沿產業鏈不斷向下游延伸,深入開拓智能儀器儀表、物聯網解決方案等業務,相關產品和服務已覆蓋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平臺、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智慧燃氣、智慧水務、智慧消防、居家智能與健康等領域,在國內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物聯網行業長期保持龍頭地位。
沒有一家企業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一家企業的發展是沒有原因的。漢威發展背后又是基于什么樣的邏輯和密碼?
不斷拓展業務邊界
1、從一顆傳感器,到國內氣體傳感器細分領域龍頭
上世紀“92南巡”后,大量國企改革,全國掀起下海創業潮。家電、MP3、MP4等消費電子賽道受到熱捧,涌現出不少品牌,但傳感器賽道卻鮮有問津。傳感器廣泛分布在工業、化工、航天等各個行業,沒有傳感器,很多相關設備將淪為廢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彼時傳感器領域的核心技術和主流產品全都來自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國產傳感器行業缺技術、缺人才、缺應用、缺帶頭企業,我國傳感器產業非常脆弱,進而導致整個下游產業鏈都受制于人。
在此背景下,漢威的創業毅然選擇了冷門的傳感器賽道。1998年9月,河南漢威電子有限公司(漢威科技集團前身)宣告成立。
△1998年漢威成立
當年的漢威可謂一窮二白,辦公地點是一間租來的破舊廠房,員工只有個位數。從1998年到2001年,企業初創,只有不斷的研發投入和市場開拓,雖然營收少得可憐,但恰恰是這三年,為后來漢威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當時我國很多傳感器都是進口貨,價格很貴,而且在一些細節上并不能很好地適配國內設備需求。漢威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突破口,為數不多的技術骨干們通過理解、學習和微創新,成功研制出更適合國內檢測儀表的傳感器。由于適配性更好、價格更低、功能可滿足國內基本需求,漢威的傳感器產品迅速打開了市場,到了2001年時,漢威實現了首度盈利。
盡管首年的盈利并不多,但漢威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其全部投入到產品研發之中。正是憑借著對研發的執著,漢威不斷突破,從1998年到2003年,漢威實現了從一顆傳感器(MQ-2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氣體傳感器)到全系列傳感器,從年營收30萬到年營收近千萬,從無名小廠到國內氣體傳感器行業龍頭的飛躍式發展。
2、進軍儀器儀表,成為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
彼時的漢威意識到,如果只在氣體傳感器領域打拼,市場需求的自然增長并不能讓漢威實現快速發展,似乎有一堵看不見的墻擋住了公司前進的步伐。中國國情下,往往是噸位決定地位,漢威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把營收規模做起來,僅靠傳感器速度太慢。于是,向傳感器產業鏈的下游——儀器儀表領域延伸,成為不二之選。
2003年,漢威推出獨立式可燃氣體探測器,這是漢威的第一款氣體檢測儀表,也是漢威第一次進軍儀器儀表領域,產品上市當年就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初嘗甜頭后,漢威一邊繼續深入研發傳感器,一邊開始加碼儀器儀表領域。
在傳感器領域,漢威加大研發創新力度,積極拓展技術品種。2004年,漢威與中科院相關院所合作,開始攻克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技術。2005年,漢威積極引進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又啟動了紅外氣體傳感器技術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電化學、紅外氣體傳感器當時國內都不能生產,完全依靠進口。經過努力,漢威在這兩個領域終于取得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得到了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并于2008年全面開啟產業化生產。相關產品面市后,我國工業安全和環保行業長期依賴進口傳感器的歷史宣告結束。至此,漢威實現了半導體、催化燃燒、電化學、紅外光學四大全球主要門類氣體傳感器的技術工藝國產化和批量生產,產值近億元。這讓我國氣體傳感器產業在國際上擁有了一席之地,同時也奠定漢威國內氣體傳感器的龍頭地位。
△漢威部分傳感器產品
在儀器儀表領域,當時的漢威缺少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為了啃下這個硬骨頭,漢威開始陸續招募相關人才。2005年,一個27歲的年輕人因為優異的研發能力被漢威相中,加入漢威成為開發工程師,一路經歷開發部經理、研究院院長、副總裁,16年后,他成了漢威科技集團總裁,他就是李志剛。時間退回到2005年,漢威工業園區一期正式投入使用,同年,剛進公司不久的李志剛接手了一個全新的項目:便攜式單一氣體探測器,其主要功能是檢測可燃氣體、有毒氣體、氧氣,這個小小的探測器在保障工業生產安全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此前漢威從未涉足這一領域,為了做好這個項目,李志剛幾乎是廢寢忘食,對他來說,拆解和模仿國外產品并不難,怎么做出有差異化、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才是關鍵。與傳感器不同,便攜式氣體探測器是終端產品,可靠性、便攜性、手持舒適度都非常重要。考慮到此,李志剛便從人因工程學理念出發進行設計優化,常常把樣機拿在手里反復體驗,為了適用更多人,還讓其他同事也去體驗和反饋。終于,漢威第一款便攜式氣體探測器BX170成功問世。事實證明,因為出色的便攜性、手持舒適度和靈敏性,這款產品讓漢威在工業用便攜式探測器領域一炮打響,得到了眾多客戶的認可,還幫助漢威將業務拓展到了鋼鐵和石化行業。
△時任漢威開發部經理的李志剛(左一)
后來,李志剛與同事們一起攻堅克難,陸續研發出一系列工業和家用儀器儀表,產品覆蓋氣體探測器、報警控制器、便攜式檢測儀、家用檢測儀及酒精檢測儀等多個門類,廣泛應用于工業安全、市政監測、環境監測、燃氣安全、居家智能與健康等領域。同時,漢威的儀器儀表產品也逐漸完成了從微創新到國內領跑,再到國際先進的三級飛躍。
△漢威部分智能儀器儀表產品
2008年時,某外資巨頭被漢威在傳感器、儀器儀表領域的創新力和產業布局吸引,想要出巨資進行收購。但漢威堅守創業初心,果斷拒絕了收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影響波及國內,大量企業業績衰退甚至倒閉,而漢威由于產品技術過硬,業績不降反增,年營收突破1億元大關。同年,漢威完成股改,更名“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漢威登陸創業板
2009年,我國在深交所推出創業板,大力支持中小型創業企業的發展。上一年的逆勢增長讓漢威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2009年10月30日,漢威順利成為國內首批、河南首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同時也成為我國氣體傳感器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證券代碼:300007)。漢威的上市,標志著我國氣體傳感器和儀表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
3、全面進軍物聯網,邁入集團化發展時代
漢威在成立的第一個十年里,完成了從單一品種傳感器到全系列傳感器,再到氣體檢測儀器儀表的產品布局。在第二個十年的第一年,一舉成為上市公司。此時,漢威在氣體傳感器和氣體檢測儀器儀表領域可謂風光無限。居安則思危,漢威意識到,照此現狀若干年內保持業績線性增長沒有問題,但再長遠一些,那堵看不見的墻還是會出現。第二增長曲線在哪里?這成為當時漢威管理層經常討論的問題。恰在此時,時代的新風口不期而遇,這就是物聯網。
2009年,溫總理無錫視察,提出要大力發展物聯網。大洋彼岸的IBM提出智慧地球,物聯網概念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同年,中國、美國、歐盟紛紛將物聯網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也正是在這一年,漢威緊跟前沿,開始進軍物聯網產業。
物聯網是以感知層、傳輸層、數據處理層和應用服務層為整體架構,利用傳感器等數據采集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與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跟蹤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傳感器是物聯網感知層的核心設備,是數據的源頭和物聯網的基石,而漢威恰恰在傳感器領域有著豐富經驗。
漢威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將傳感器、檢測儀器儀表的數據持續地記錄、收集、保存并聯動起來,讓企業客戶能夠全面、及時地掌握安全監測信息,這不就是物聯網嗎?這不正是公司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嗎?
2010年,漢威初步形成了以傳感器為核心、以智能儀器儀表為支柱、以系統解決方案的物聯網為導向的業務發展戰略。2011年,漢威物聯網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開啟了全面進軍物聯網產業的進程。
△漢威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
從硬件制造到軟件開發,漢威的這一步跨越顯然不同于上一次。在走了一些彎路之后,漢威轉變了思路,2013年~2015年,漢威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連續并購多家數據采集、軟件、GIS等物聯網技術相關企業,并以此為基迅速與現有業務相結合,逐步推出一系列物聯網解決方案。2017年,漢威更名“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入集團化發展時代,加速了在物聯網方面的布局。2018年,漢威依托大量客戶的應用實踐經驗,正式發布了祥云物聯網平臺,為物聯網行業應用客戶提供設備接入、應用管理、設備管理、數據挖掘等全方位平臺服務。祥云物聯網平臺聚焦智能儀表終端價值挖掘,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生態資源,打通物聯網感知、傳輸、平臺、應用完整鏈路,形成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物聯網生態體系。目前,漢威已經擁有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平臺、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智慧燃氣、智慧水務、智慧消防、居家智能與健康等一系列成熟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工業安全、環境監測、燃氣、供排水、消防、交通、熱力、危化品監管、綜合管廊、居家健康等各個領域。這次物聯網領域的新拓展,拉動傳感器、儀器儀表銷售快速增長,驅動漢威業績從5億營收規模快速增長到20億以上,打開了新的成長空間。
回顧漢威的創業史,從傳感器到儀表,再到物聯網智慧化解決方案,是漢威人沿產業鏈構建生態、不斷突破產業邊界的過程。如今,元宇宙、新能源汽車、氫能源產業、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新興產業,都需要大量的傳感器。面對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變化,漢威已經向相關產業進發。在體育產業的柔性智能穿戴相關傳感器、電動汽車產業的鋰電池泄漏檢測、氫能源產業鏈的氫氣泄漏檢測與氫燃料電池安全檢測等方面,漢威均有突破性進展,產業邊界再一次得到擴展。
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
創新是漢威保持持續增長、行業領先的根本
漢威最初創業的幾個人,多是技術出身,公司小,研發、生產、銷售一把抓,僅有的一點資本金,幾乎悉數投入到產品研發中。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漢威及時設立了專職的產品、技術研發部門——研發部,其可優先獲得公司資源的支持,在公司內部被定義為最重要的部門。隨著產品門類的發展,公司更是設立了三個獨立的研發部,分別負責傳感器、儀表和軟件研發。隨著公司業務技術領域的不斷拓展,2010年,漢威將旗下各研發機構整合組建了“漢威研究院”,李志剛被任命為漢威研究院院長。
△漢威研究院
在李志剛的帶領下,漢威研究院不斷攻克技術難關,為漢威取得了大量技術創新成果,漢威研究院也于2014年被國家五部委聯合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傳感器行業產品研發周期長,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批量生產并投入市場可能需要6~8年,這就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并堅持長期主義。漢威起家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催化燃燒、電化學傳感器,雖已經歷二十年批量生產,卻從未停止材料和工藝技術的優化迭代,這才有了相關產品性能的不斷提升。在近幾年熱門的MEMS傳感器、柔性傳感器等領域,漢威自2011年起就動作不斷,一面做技術儲備,一面做生產布局,現已有多款MEMS氣體、濕度、流量傳感器進軍汽車、消費電子、新能源等領域。再如柔性傳感器,漢威在2013年投資蘇州能斯達,其后連續7年都不賺錢,但漢威堅持長線思維,終于在第8年實現批量生產、扭虧為盈,相關產品已在消費電子、健康醫療、IOT多個領域大放異彩。
如今,漢威已突破國外資源封鎖,打破國外技術工藝和產品壟斷,打造出了包含芯片設計、敏感材料、制造工藝、封測技術等全流程的傳感器核心技術平臺,掌握了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工藝,現已擁有氣體、壓力、流量、溫度、濕度、光電、加速度等17大系列傳感器產品。同時,國外主流的半導體類、催化燃燒類、電化學類、紅外光學類、光致電離(PID)類等5大系列傳感器,漢威均已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性能跟國外基本相當,部分產品已經實現國產替代,推動了我國氣體傳感器產業從實驗室研究到市場化落地的進程。
李志剛主導參與的項目,比如“便攜式單一毒性氣體檢測儀”、“開路激光甲烷氣體探測器”、“車載激光甲烷巡檢儀”、“泵吸式車載激光甲烷巡檢儀”等,均已通過科技成果鑒定,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他還參與制定了《多組分有害氣體檢測報警器》、《可燃氣體探測器》、《工業過程控制系統用變送器 第1部分:性能評定方法》、《工業過程控制系統用變送器 第3部分:智能變送器性能評定方法》、《物聯網壓力變送器規范》等十余項國家標準,主持編寫了十余篇論文、專著,其主導參與的科研產品獲得了40余項發明或實用創新專利,在漢威的研發創新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也促進漢威的儀表業務從名不見經傳發展到如今十億產值規模。
產學研聯動為漢威積聚前沿、基礎技術力量
漢威在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積極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鄭州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聯動,相繼組建了國家工程實驗室、河南省微量氣體檢測技術及儀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氣敏功能材料與氣體傳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物聯網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創新平臺,積極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前沿基礎技術力量,結合自身產業化研發優勢,加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并進行人才儲備。
目前,漢威形成了涵蓋北京、上海、深圳國內研發中心和美國、德國、新加坡海外研發中心在內的全球研發創新體系,構建了“集團研究院-子公司研發中心-眾創空間”三級研發平臺,創新研發體系不斷成熟完善。其中,漢威本部研究院主要進行平臺級技術和產品研發,子公司主攻應用型產品研發,眾創空間則是漢威組建的精準孵化、研發資源共享、創業輔導、產業中試推廣以及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平臺。三級研發平臺既有利于前沿平臺技術研發和后端應用落地的高效協同,創新效率和效果也得到很大提升。目前漢威專職研發人員已達840余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0余人、碩博學歷以上120人,同時還聘請中科院院士和博士團隊參與到項目研發。上市以來,漢威平均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在銷售收入的7%左右,投入力度有增無減。持續的創新投入,支撐了漢威的業務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目前公司擁有專利729項(其中發明專利113項),軟件著作權734項。近年,漢威先后被認定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河南省省長質量獎、河南省杰出民營企業(成長創新型)等稱號及榮譽,這都是持續創新結出的碩果。
人才梯隊是漢威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固基石
無論多么完備的研發、業務體系,沒有人才也只是空中樓閣。24年來,漢威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掘和培育,離不開各類業務技術人才組成的精英團隊。
△漢威科技集團總裁李志剛
與漢威創新研發體系共同成長的李志剛,在主導研發工作十余年后調任子公司總經理一職,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帶領子公司扭虧為盈。同時,他自己也完成了從技術型人才到技術+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跨越。此后,李志剛又擔任集團常務副總裁,進而擢升集團總裁,肩負起整個集團持續發展的重任。
回首漢威24年的發展,李志剛總裁的成長歷程是漢威廣大人才隊伍的一個縮影,還有很多陸續加入漢威的人才,在不斷創造價值的同時,逐漸激發了自身潛能,得到了成長進步。目前,漢威中高層管理班子、多個重要子公司的總經理,都是由在漢威奮斗成長起來的80后甚至90后執掌。“培養加鍛煉,人人可成才”的人才理念和“買馬、育馬、賽馬”的競爭流動機制打造了漢威的核心人才梯隊,是漢威自我新陳代謝、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智慧化時代,再赴山海
人是時代的人,企業也是時代的企業。唯有遵循社會、經濟、技術的底層規律,以人為本,正念利他,企業才能長盛不衰。如今,智慧化時代的大幕已然拉開,智能家居、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智慧工業安全、智慧化城市管理不斷涌現,智慧化浪潮撲面而來,傳感器、物聯網將無處不在。漢威專注于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領域,確立了構建物聯網垂直行業的“感·應·云”超級生態系統的發展戰略,堅持戰略引領、創新驅動、追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經營思路。
符合潮流的,才有未來;把握技術脈搏的,才能強大。智慧化時代,漢威已鼓起風帆,再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