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浛洸鎮:城鄉融合融出“新活力” 短板弱項變成“潛力板”
英德市浛洸鎮著力探索“1+5+1”發展模式——城鄉融合融出“新活力”,短板弱項變成“潛力板”
英德市浛洸鎮是省級城鄉融合中心鎮試點之一,近年來,該鎮通過大力實施“黨建引領+農業穩鎮、工業富鎮、旅游旺鎮、教育強鎮、文化興鎮+基礎設施建設”“1+5+1”發展模式,積極做好“黨建、規劃、產業、要素、改革”大文章,推動高質量發展。 短板弱項變成“潛力板”,千年古鎮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增添新的魅力。
“多點開花”產業興,鄉村振興動能足
“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又偏遠,村民都不愿意耕種。”看著眼前連片種植的茄瓜和準備種植荷蘭豆的田地,浛洸鎮張陂村黨總支部書記張其陸感慨萬千。張其陸所在的張陂村及相鄰的先鋒村是鄉村振興蔬菜種植基地,在浛洸鎮政府、英德稅務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下,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打造,發展訂單蔬菜種植。
“今年春季種下的一百多畝茄瓜,目前已收成了20萬斤,每天從周邊雇傭村民40多人務工,每天勞務收入130-150元左右。”張其陸介紹,未來基地將建成600多畝的規模,土地租金收入及每賣一斤蔬菜給到村集體0.1元的收入,村集體一年就有七、八萬元的收入。
最讓張其陸驚喜的是,隨著近年來張陂村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引進蔬菜種植基地、建設玩具廠、發展電商等項目,本村及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也回來了。
產業的增值增效,不斷增強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以鎮帶村”一體發展。本著以農民收入提升為根本,近年來,浛洸鎮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或整合、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土地1.7萬多畝。
鎮南村是浛洸鎮面積和人口最大的一條村,村民有種桑養蠶的傳統,浛洸鎮因勢利導,大力引導村民以發展蠶桑產業,全面推動建設以產業園為核心的蠶桑產業基地,通過定點向農戶收購桑葉,加強桑園管理,有效保障了基地生產用桑儲量和質量,為農戶種植的桑葉打通了銷路,提高了產量;同時,也為農戶提供優質原蠶種,提高農戶育蠶質量和增加農戶收入,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以前真沒想到養蠶也能賺那么多。”村民林盛一家有四口人,夫妻分別二級和三級殘疾,女兒中度抑郁癥,兒子長期外出打臨工,雖然家中種有10畝桑田,但此前種桑養蠶無技術,只能靠天吃飯。通過該鎮委托的蠶桑專家全方位技術指導,養蠶產繭量從以前的平均單張蠶苗產量60斤提高到110斤,最高單張蠶苗結繭量達160斤。2022年,林盛一家僅種桑養蠶的收入就近5萬元。
大力發展種桑養蠶
此外,浛洸鎮通過制定多項獎補支持措施,鼓勵大力發展種桑養蠶,如提供資金支持:資助修建、改造蠶房,免費提供小蠶、蠶藥和化肥等生產物質,進一步降低種養成本。同時,強化技術指導,多次邀請蠶桑專家到浛洸鎮鎮南村,開展蠶桑種養技術培訓,聘請種養大戶全程指導,解決養殖戶的技術和經驗不足等問題。
在浛洸鎮黨委的引導下,浛洸鎮當地各中小蠶苗培育場的蠶花出產成活率大幅提高,小蠶抵抗各種病毒害能力也有所提升。如今,浛洸鎮的桑田面積從2015年的1.6萬畝、200戶發展到2022年的2.46萬畝、3300戶,從今年各村新建蠶房開工率情況來看,到2023年底有望新增加種桑田500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發展特色產業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浛洸鎮表示,將以列入“省級城鄉融合中心鎮試點”為契機,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農業產業發展的水平不斷提升,桑芽菜企業浛洸寶康園還被評為“清遠市十大農業龍頭企業”。
依托這些特色優勢產業,浛洸鎮正著力建設蠶桑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產業園和中草藥基地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現代產業園。
喚醒“沉睡”土地,萬畝旱地變良田
浛洸鎮鎮南村,一年前大部分土地仍是“積水的坑、雜草叢生的地”,不僅不能連片耕種,就算小區域耕種水利上也十分不方便。如今,通過“墾造水田”項目,搖身一變成為錯落有致的稻田,排灌溝縱橫交錯、機耕路四通八達,耕作更加便利。
墾造水田
目前,浛洸鎮已經實施墾造水田項目四年,完成墾造水田超4000余畝(形成指標面積),其中三村魚水連片墾造水田項目建設及維護經營,被評為“廣東省首屆墾造水田典型案例”,得到自然資源部環保司肯定,并作為典型上報國家自然資源部。
2022年,浛洸鎮謀劃了轄區內魚咀村、鎮南村2個墾造水田項目,面積超過1600畝,把分布零散、無序耕種的旱地、水澆地以及可調整地類統一收回管理,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基礎設施修建等綜合措施,實現整體連片統一規劃,增強土地活力。
為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浛洸鎮成立了領導小組,明確了具體的工作步驟和工作要求。浛洸鎮的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墾造水田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推進墾造水田工作,多次到各相關村實地走訪調研,積極參加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干部和村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為推動墾造水田工作打開了有利局面,奠定了項目順利開展的基礎。
“我是黨員,我先遷!”該鎮南村的一名老黨員在鎮南村墾造水田的動員大會上討論遷墳時候說:“在農村,土地是最重要的,這個項目要征用農民最為看重的土地,大家都擔心,這里正常的,特別在大家不太理解墾造水田項目的重要性的時候,作為黨員,我們要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的號召,全力支持黨和政府的決策。”
“在墾造水田推進過程中,我們的困難真的不少,但黨委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鎮南村支書張永康表示。為了順利推進三村項目,浛洸鎮主要領導、工作小組成員和村干部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利用村民中午和晚上在家吃飯休息時間,分組進村入戶宣傳。
通過宣傳,村民對“旱改水”項目終于有所了解,知道這是對農民有好處的事情,積極配合。“多謝你們經常過來給我們講解墾造水田這個項目,不然我們都不知道這個項目能給我們帶來那么多的好處,不僅有租金,而且滿租之后還能給回我們種。”村民在充分了解墾造水田政策之后滿意地簽下了同意書。
金燦燦的稻穗
“現在土地租金已經打到我們賬戶上啦,項目也開始施工了,看著連片的土地,我都可以想象以后這里種滿水稻的樣子。滿眼的金黃,代表著我們能夠吃得飽呀,甚至還能讓城市人們過來旅游,嘗試一下怎么割水稻,這樣我們還能持續創收哩!”看著連片的土地,村民們言笑晏晏,充滿著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景。
空心村成網紅民,宿臟亂差蛻變白凈美
“先有魚咀,后有浛洸”,浛洸故事的起源之一,則在連江邊的魚咀村。魚咀村是一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因地貌形如鯉魚躍江而得名。自漢代到唐代,魚咀作為商貿水路碼頭繁盛多年,但隨著陸路交通逐漸取代水路運輸,魚咀失去了商貿中轉站的地位。魚咀村至今仍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墻、古碼頭、古井、古樹、古碑和古街古鋪。
然而,這個古時繁華的村落,卻在現代社會中一度“掉隊”。
“曾經魚咀村到處可見閑置的廢舊農房,村道泥濘、雜草叢生,青壯勞動力紛紛外出謀生,村中空心化越來越嚴重。”莫育琴是浛洸人,嫁來魚咀時,這里還是一個省定貧困村。但很快,整個魚咀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7年開始,碧桂園集團聯合廣物控股集團,創新“4+X”扶貧模式,對魚咀進行雨污分流、村莊巷道、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引入民宿、農家樂、商業街等旅游業態,打造為古貿易碼頭文化記憶小鎮,助力建檔立卡戶脫貧。
碧舍鄉里?魚咀民宿一角
如今,在走進魚咀村,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宿錯落有致,屋前屋后被鮮花綠植環繞,民宿的鵝卵石墻體也別有特色。“這間雙層親子套間5號樓,之前是‘老村長’廖志其的家。”碧舍鄉里?魚咀民宿工作人員許炳坤介紹,“老村長”早年因為村里耕種情況不好,外出謀生近20年,一直從事冬瓜收購生意。當他聽說魚咀村要改造,便放下冬瓜生意,回家鄉建設。他的家原來是一棟幾乎快要倒塌的危房,改建的時候用回原來的材料,把拆掉的廢料建成墻,同時又保留了石頭屋的特色。
據了解,魚咀村民宿目前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包括1棟18間客房的客棧,6棟24間特色民宿。配套方面,除了咖啡吧和書吧外,魚咀的文旅項目還配建了會議中心、農家樂餐廳、采摘園、酒吧、拓展基地等。文旅項目的落成,大大提升了魚咀村的“顏值”,讓這座原本不起眼的“空心村”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閑置民房、豬圈等變成一棟棟民宿、餐廳、咖啡吧、書吧、酒吧,掩映在翠竹綠地繁花之中,保留了當地就地取材以鵝卵石筑房的建筑風格,錯落有致、鄉愁情濃。這里還配建了會議中心、拓展基地等。從2017年開始精準扶貧,魚咀村依托歷史文化優勢,也被打造為古貿易碼頭文化記憶小鎮。現在的魚咀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重歸故里。
碧舍鄉里總經理黃孝軍介紹,魚咀村碧鄉文旅項目交由社會企業幫扶運營,按照“1234”利潤分配比例,即鎮政府占10%,村委占20%,運營方占30%,合作社占40%。
魚咀古村項目的建設,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村民積極養豬養蝦養雞養魚,大棚蔬菜和果桑種植也陸續上馬。在此基礎上,其他產業也被納入魚咀農業休閑文化旅游項目,形成以休閑文旅為核心的“1+N”現代農業基地和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配送綜合一體化的產業,帶動當地村民本地就業。
魚咀碧鄉文旅項目先后獲評“廣東省十大民宿”,原來的“空心村”成為“網紅打卡點”。
老舊小區改造展活力,鎮區舊貌換新顏
連江清波,滄笙踏歌。浛洸鎮,古稱含洭,建制于西漢初,有1500多年的縣級建制史,民間素有“未有英德,先有浛洸”的說法。遙想浛洸古跡,聽“桃水漁歌”“開元曉鐘”,眺“白石洞天”“平原古塔”,仰“峨嵋夜月”“鶴子朝霞”,賞“南湖秋汛”“古佛松林”。這個經歷了千余年縣制的浛洸,無論是八景,八廟,還是八寺,依然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人文亮光。
連江秀色
浛洸鎮是清遠市2個示范鎮之一。近年來,在廣東“美麗圩鎮”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中,完成了垃圾中轉站的擴能改造實現雨污分流,破解多年來垃圾站點污水處理難題。
持續推進鎮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問題,建成了368條整潔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100%。還持續補齊老舊街區基礎設施短板,完成老舊小區改造一期工程,著力改變老舊街區基礎設施破、秩序衛生差的局面。
與此同時,農貿市場整治開啟了“加速度”。說起以前農貿市場的情況,附近的居民最有感受。“這里以前都是鐵皮屋,很多買水果的都在這條路邊,條件很簡陋,還經常跨門檻經營,亂糟糟的,現在環境變好了,我們出行更便利了,我們的心情也好了。”一位附近的群眾高興地說。
停車難一直是居民到菜市場購物的困擾,為了方便群眾,鎮政府對農貿市場正門兩側的停車場也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后增加了停車位數量。
市場四周正在進行背街小巷改造,清理占道經營現象,原來農貿市場四周凸出的綠色帆布篷已完全拆除,四周整齊劃一,改造后的農貿市場周邊環境讓人眼前一亮。走進農貿市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經營等公益廣告抬頭可見,宣傳氛圍更加濃厚。經常光顧浛洸鎮農貿市場的一名消費者由衷地贊嘆:“浛洸的農貿市場變化真大,改造后周邊的環境變得煥然一新,之前魚攤的污水隨處可見,現在地上很干凈。”清理農貿市場及周邊區域垃圾及亂堆亂放雜物,有效改善了市場臟亂差問題,營造了干凈衛生的市場經營環境。改造后的農貿市場布局更加合理,在原來生鮮區、蔬菜區等功能區基礎上設置了農產品自產自銷區,實行分區經營,布局功能更加合理,讓群眾更加買菜賣肉更加便利。
蓬萊寺塔廣場一角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是激發城鎮發展活力、提升城鎮功能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的惠民工程。
2021年浛洸鎮啟動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重點針對舊街主干道進行道路交通改造,修復破損路面,維修完善人行安全設施,維修安裝照明設施,完善道路排水系統,完善鎮區雨污分流管道以及進行“三線”整治升級改造,還結合千年文化古鎮和旅游小鎮的產業發展定位,對歷史古建筑進行修復、對公共設施進行復原,恢復浛洸古街歷史風貌。
浛洸古街
改造后,老舊小區存在的種種“老年病”將得到一一整治,讓老小區“面子”更靚,“里子”更實。如今的浛洸鎮舊街區,居民樓外觀粉刷一新,舊街街道干凈整潔,車輛有序停放,整體形象煥然一新。說起小區變化,群眾紛紛贊不絕口,喜笑顏開。
在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進程中,浛洸鎮本著讓“新”換“心”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傾聽群眾的呼聲,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改起,通過實地勘測、入戶走訪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和建議,了解群眾訴求,讓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中,讓老舊小區改造切實“改”到群眾的心坎上,解決好“鬧心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催生“文化經濟”
聳峙千年的蓬萊古塔是浛洸古鎮的象征和標志,創建于清末的廣州會館記錄了浛洸與廣府文化的源遠流長,轄內還有堯山、南朝隋唐墓葬、古浛洸“八寺八廟”等,浛洸古街兩旁還有一棟棟民國時期的白墻騎樓建筑群。
行走在浛洸,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在廣東省39個“省級城鄉融合中心鎮試點”中,浛洸鎮作為地處粵北、典型的古鎮,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如同連江一般,總是奔流向前,古鎮浛洸如何探索順應時代、推陳出新的經驗,對于省內外古鎮都具有重要意義。
圩鎮概貌
著眼于轄內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浛洸堅持文化“興”鎮,進一步深挖廣州會館、名人文化、碼頭文化、廟宇文化、紅色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內涵,重新擦亮“浛洸千年古鎮”稱號,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圖為舍利塔
當前,浛洸已完成蓬萊寺塔等文物,以及新科樓、五婆城、張氏宗祠等歷史古建筑的修繕工作。結合和平路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打造集玩、看、吃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浛洸緊緊圍繞“一江(連江)一街(浛洸古街)一村(魚咀村)一山(徐家莊)”連片規劃浛洸旅游產業發展。
“信矣此山高,穹窿遠朝市。暑木結蒼陰,飛泉落青翠。”寫下這首詩篇的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詩中所言的正是浛洸轄內的堯山。米芾曾到浛洭任職縣尉,“職事修化,德教風行”,也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年來,英德市米芾文化研討會等活動多次舉行。浛洸將謀劃在鎮區建設“米芾文化產業園”,含米芾紀念館、展示廳、英石、書畫拍賣廳、培訓室等。
四季花海、環湖別墅木屋、彩虹滑道、航空飛行營地、中草藥研學基地……距離浛洸鎮區和魚咀村不遠處,徐家莊旅游度假景區豐富的游樂項目讓游客流連忘返。這是推動當地特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催生文化經濟的又一范例。
徐家莊花海
“浛洸是徐其修這一百年涼茶老字號的根,一個小小涼茶鋪從浛洸一步步發展壯大,如今在景區內還保存著其祖屋。”廣東徐其修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營銷副總梁世武稱,近年來公司響應英德市政府“百企扶百村”號召,決定以旅游扶貧富農。
徐家莊民宿
其中,該景區總占地面積超過5000畝,主要打造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嶺南涼茶文化為背景,建立以“康養產業+航空產業+文化旅游”的特色旅游模式。
破解群眾“揪心事”,增進民生福祉
浛洸鎮區交通便利,G358、S348線在鎮內呈“Y”字型分布,西接廣連高速、通連陽四縣,南接汕昆高速,東接廣樂高速、京珠高速、武廣高鐵、京廣快速鐵路等。作為“廣東省中心鎮”“全國重點鎮”“廣東省宜居示范城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衛生鎮”鎮,又是英德市的副中心城市,浛洸鎮在英德市起著城鎮聯結城鄉關聯性作用。
部分獲獎牌匾
為此,浛洸鎮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強鎮等內容,納入“1+5+1”發展模式中來。既完善“硬基建”,又提升“軟服務”。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火力全開全力推進G358英浛公路改擴建工程,完成廣連高速福園出口到魚水村連接線建設,“四好農村路”建成100多公里,進一步拉近鎮區與張陂片區的城鄉居里。成功將浛洸鎮中心衛生院創建為國家二甲醫院,目前醫療資源輻射人口達20余萬人,鎮內外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解決。同步完善轄區內英西中學及5所小初高學校教育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第二幼兒園和米芾學校(九年一貫制)。浛洸康園中心、英德志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英德市殘疾人聯合會成功打造浛洸鎮首個青創孵化基地。
浛洸醫院航拍
著力整合鄉村普遍性公共服務訴求,鼓勵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志愿服務體系建設重心下移,鼓勵志愿者投身鄉村公共服務事業,并強化鎮政務服務中心和鄉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聯通,提升群眾辦事效率和體驗。
著力抓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做好社會保險全覆蓋,逐步擴大城鄉低保、五保、醫療救助、孤兒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覆蓋面,關愛留守兒童、留守老人。
目前浛洸鎮農村地區學校仍保留了一至三年級,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等比例較大,為方便孩子上下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浛洸鎮加大資金傾斜力度,為農村學校配備校車,著力解決農村學生入學“乘車難”問題。與此同時,擴大農村教育資源供給,促進鎮村教育質量的同步提升。
努力提高醫療服務保障水平,改進家庭醫生服務體系和質量,分片包干進行基本醫療、國家衛生服務,開展免費體檢和慢性病回訪等。強化對村醫培訓,探索建立博士工作站提升本地醫護人員職業水平。
成而容易卻艱難。浛洸鎮表示,遠路雖遠行則將至,事其難做而必成,只要廣大領導干部有愚公移山的斗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同心協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跬步以至千里,就能把宏偉的目標變為美好的現實。
速覽浛洸鎮城鄉融合發展“成績單”
①醫療方面:浛洸鎮中心衛生院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甲醫院,醫療資源輻射人口達20余萬人;
②教育方面:擴大農村教育資源供給,開展多期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培訓;
③道路交通:“四好農村路”建成100多公里,提升對外交通通達力;
④產業培育:徐家莊生態旅游項目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魚咀碧鄉文旅項目被評為“廣東省十大民宿”;
⑤社會治理:英德市24鎮街中,率先在各村居主要路口和重點場所建設189個社會治安視頻監控點,“平安浛洸”不斷推進;
⑥公共服務:每年投入504萬推進鎮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
⑦農業產業:主攻蠶桑蔬現代產業園、水稻產業園和中草藥基地,促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⑧深化改革:通過“三變”改革或整合、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土地1.7萬畝,三村魚水連片墾造水田項目被評為“廣東省首屆墾造水田典型案例”。(鐘履雙、黃振生、楊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