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少祭祖難 慈恩天下遂心愿
臨近孝親追思的清明節,我們借機聊聊有關“祭祖”的話題。中華文明賡續上下五千年而人種、文字、文化從未中斷,就是因為我們歷來重視“血脈傳承”,講究“認祖歸宗”。
中國人的“祭祖情結”源于我們的生存之道:華夏文明自古以來就帶有濃重的儒家倫理學底色。儒學思想基于純粹的自然人性理論,將人類的自然情感視為理性的原動力,在當年諸子百家關于“人禽之辨”的學術分疏中,最早確立了人倫道德的基礎——心安。
心,是道德意識之源頭;安,是道德行為之根基。長期以來,“不忍”與“心安”一直是評判中國人道德行為的基本依據。“安”不僅是良心之安,還應安于仁義和禮法,所以“心安”就是“情感與理性、良知與規范”的和諧統一。
人正,則富貴;人善,則心安。我們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倡導“百善孝為先”,對“孝道傳承”極為重視。父母祖輩活著時,子女理應孝順侍奉;當他們去世后,也要虔心供奉。正所謂:“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簡而言之,從殯葬習俗到葬式墓具,再到祭拜典儀,中華傳統文化中都有與之配套且相當考究的理論規范和行為指南。
不過,今年清明節只有一天假,真是難為了出門在外的游子們——如果跋山涉水回鄉祭祖,顯然往返的時間過于緊張。好在如今網絡技術特別給力,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下連政府部門都大力推廣的“網絡祭祀”。其實早在二十年前,民政部就曾發文倡導網上祭祀,號召殯葬行業“破千百年喪葬陳規陋俗,樹新世紀祭祀文明新風”。而且中華英烈網、國家公祭網等權威平臺也都在每年的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及清明節舉行網上公祭活動。
2013年清明節,CCTV《朝聞天下》欄目報道了「慈恩天下」這款開創祭祀新風的高科技軟件,高度贊揚北京慈恩天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網絡祭掃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2014年12月6日,來自行業相關部門的眾多領導與專家齊聚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出席慈恩天下公司主辦的“倡文明祭祀、行低碳環保”研討會,數十家媒體全方位報道了這一盛事,倡導大家注重生態環保、開展綠色祭掃。
孝親敬祖祭先人,祈福獻供不忘根。中華民族向來推崇飲水思源、葉落歸根。禮祭祖先就是“行孝立德”的具體行為,也是“慎終追遠”的精神需求。今年清明在即,「慈恩天下」全新推出大型多人線上祭祖儀式,通過恪遵禮法的“擊鼓鳴鐘、儀仗入場、祈福迎神、奉供獻花、祭酒焚香、虔誠叩拜、誦讀祭文、親奏禮樂、敬獻祭舞、禮官送神”等一系列祭典儀程,為列祖列宗獻上尊崇莊重的供奉之禮。在慈恩天下精心打造的數字陵園,我們可以邀請族親家人,共同在線祭祖,既低碳環保,又方便快捷。
“網絡祭祀”是當前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慈恩天下」作為一款孝親敬祖的高科技軟件,始終倡導“科技傳承孝道”,依托互聯網和3D技術,深入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祭祀風俗和典儀規范。慈恩天下始終以“孝、禮、德”為核心,汲取孝道文化與吉祥文化之精髓,讓傳統文化在科技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清明假少祭祖難,慈恩天下遂心愿。通過使用「慈恩天下」軟件,我們不但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慎終追遠的祭祖活動,充分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刻感悟天地自然運化萬物的奇跡,而且還能“知禮行孝、立德修身”,然后重新認識生命本質、喚醒生命潛能,激活守護內心安寧的智慧鑰匙,繼而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幸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