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以竹綠美助力打造百億產值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
圖為西牛鎮義務植竹場面
清遠英德市西牛鎮小灣村營下營棟、八份山原來是一片荒山,4月14日上午,在英德市四套班子領導成員的帶領下,該市部分市直單位及西牛鎮的干部職工共600多人積極開展“百億麻竹領航,共創綠美英德”義務植竹活動,僅用半天時間就讓這個面積425多畝的山地全面種上了麻竹苗,披上了新裝。統計顯示,當天該市共有17000多名干部職工參加植竹,各種下麻竹苗10株,共種下麻竹筍苗17萬多株,創下了英德有史以來單日出動人數最多和單日種植麻竹苗最高紀錄。
圖為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在西牛鎮義務植竹現場帶頭植竹
近年來,英德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的著力點,全力以赴打造麻竹筍百億產值產業,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植竹添綠是綠美英德的一大特色,今年英德第二次組織發動全市廣大干部職工義務植竹,旨在倡導全民一齊參與愛綠植綠護綠行動,再次掀起植竹綠美英德高潮,為打造麻竹百億富民產業提升速度。通過植竹添綠努力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英德路徑,助力鄉村振興,為綠美廣東作出新的貢獻。
英德石門臺國家森林公園航拍
牢記職責
推進綠美生態建設,筑牢粵北生態屏障
英德市位于廣東省中北部,是廣東國土面積最大的縣級市。英德自然條件較好,生態環境優越。依托自然資源稟賦,該市自覺把開發和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生態建設取得矚目成效。目前,該市森林覆蓋率達68.84%,成功獲批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179條,新增森林公園4個,新增濕地公園2個。該市連樟村被評為“廣東省林長綠美園”,英德市委書記、市第一林長張楊彬被評為“廣東省最美基層林長”。
英德北江庫灣航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去年底,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部署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林業發展被賦予更大的責任與更多的期望。
為守護“綠美”家底,英德全力以赴做好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不斷擴大“綠色版圖”。英德認為,綠美生態發展必須堅持城鄉一體提升綠化美化,包含綠美城市、綠美鄉村兩個地域概念。綠美城市特點是堅持以人為本、舒適恬靜、富有文化風貌、具有地域特色,綠美鄉村的特點是以鄉村為景、以水為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發展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盤活各種資源,推動鄉村土地整合利用和鄉村統一規劃,抓住產業振興這一根本,通過產業振興發展鄉村經濟,讓村民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獲得紅利,并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沙口鹿頸環湖茶園航拍
在落實綠美廣東部署中,該市堅持系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緊緊堅持把握三個原則,即“堅持三個并重”。一是堅持綠美理念和綠美規劃并重。堅持規劃先行,將綠美理念融入城市和鄉村規劃之中。目前該市在推動西岸濱江公園品質提升工程、市區金子山大道提升工程,強調將綠美理念融合規劃之中,打造立體綠化美化的城市景觀,著力將濱江公園打造為展示綠美英德生態建設的重要窗口。二是堅持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并重。強調綠色發展要有可持續性,要有“源頭活水”,要將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統籌起來一體謀劃,推動麻竹筍、英德紅茶、油茶、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林業龍頭企業,以產業的經濟效益持續反哺鄉村建設。如目前英德正在大力發展麻竹筍百億農業產業,將麻竹筍綠色景觀打造與百億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一體推進,實現富民興村,使綠色發展更可持續。三是堅持生態優化與人居環境改善并重。英德認為,綠美生態建設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通過一體推動生態優化與人居環境改善提升,為人民群眾打造干凈、整潔、美麗的生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如目前英德正在大力推進“茶葉世界”“英西峰林”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主要通過打造各鎮村特色景點,并串珠成鏈,持續打造綠美人居環境。
圖為英德城區江南風光
在近日召開的全市林業工作會上,英德市委市政府對綠美英德生態建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強調要高標準推進綠美英德生態建設,持續激發林業經濟活力。
按照部署,目前英德正大力開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創建工作,打造以連樟林長綠美園為點,南粵古驛道為線,連江口鎮、下太鎮、黎溪鎮三鎮融成一面的綠美英德生態建設樣板區。深入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確保年內完成人工造林2000畝,低質低效林改造8851畝,封山育林3040畝,新造林撫育1800畝,森林撫育2.26萬畝。
圖為英德茶園風光
英德認為,林業經濟是該市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大挖掘盤活力度,大力發展林業經濟。一方面要合理優化林種樹種結構,提升森林生態效益,堅持適地適樹,重點營造鄉土闊葉林樹種、珍貴樹種、油茶和竹子等,堅決防止亂砍濫伐,杜絕大面積更換樹種,完善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另一方面要規劃建設技術交流平臺、產品流通服務平臺、農業專家聯絡站等,為林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和效益保障。同時,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全面提高林業產業效益,將英德建設成為展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標桿,為英德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以竹為特色
把綠美生態建設與實現百億產值產業有機結合
“種竹也是一種綠美體現。我們要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事物,好的竹子不僅可以綠化美化,還可以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而麻竹就是既可綠美生態又可以增效致富的植物。”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表示,根據省委、清遠市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工作部署,英德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做法——將義務植樹改為義務種植麻竹。
筍農在曬筍干
麻竹又稱“剝皮黃金”、“蔬中第一珍”。英德市西牛鎮是中國麻竹筍之鄉,種植麻竹筍歷史悠久。目前,全市麻竹種植面積達80萬畝,主要分布在該市西牛、大洞、水邊、浛洸、大灣、九龍、連江口等鎮,其中西牛麻竹筍、麻竹葉還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2年麻竹筍鮮筍產量約105萬噸,產業綜合產值達40億元,帶動從業人員8萬多人,成為全國麻竹筍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區。
據清遠權威部門發布信息顯示,在日本的麻竹筍市場上,超五成麻竹筍來自清遠市(90%以上來自英德市)出口,筍干產品更是占日本筍干市場的95%以上。在日本竹筍飲食文化的帶動下,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等地對清遠市竹筍的進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前所未有工作力度
單日植麻竹苗17萬多株,創英德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去年清遠市提出了“要集中精力推動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圍繞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絲苗米、麻竹筍等打造五個百億產值產業”工作目標。
圍繞成功打造英德兩個百億產業之一——“麻竹筍百億產業”的目標,英德表示將全力做大做強麻竹筍產業,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把麻竹筍打造成為“百億”支柱產業。
圖為筍農在收筍
立足生態區域優勢和麻竹筍特色產業基礎,英德堅持“一區多園”發展,以西牛鎮為核心區,輻射周邊水邊、浛洸、石灰鋪、石牯塘、橫石塘等鎮,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工業化、市場化、多元化、法治化”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麻竹筍產業發展。目前,英德已協調規劃土地用于產業園項目建設。該市農業農村局、市麻竹產業協會、市農商銀行和市泰隆村鎮銀行共同簽訂了《麻竹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金融機構為麻竹筍產業群體授信28億元并提供利率優惠。
除了政策扶持,該市不少麻竹筍企業也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位于西牛鎮的英德市大粵北食品有限公司,正加緊打造一個麻竹筍公共服務平臺,為麻竹筍產業電商化提供各種定制服務,推動麻竹筍產品在網購銷。
“麻竹筍產業是一個富民產業,市委、市政府有信心,也有決心發展好麻竹筍產業。”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表示,打造麻竹筍百億產業,英德注重頂層設計,加強麻竹筍產業發展研究,強化為民情懷,樹立系統思維,逐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骨干,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種植大戶為基礎的多種生產經營主體共存的新型農業經營格局。通過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把麻竹筍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富民產業來培育,同時以麻竹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契機,建立麻竹筍研發中心,依靠高等科研院所先進的技術和專業人才進行科研攻關,組織企業制定麻竹筍行業質量標準,助推企業從粗加工轉向精深加工,支持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善生產條件、應用先進技術、建設初精加工設施,以提升其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能力,提高麻竹筍的附加值。挖掘英德麻竹筍種植歷史,講好竹文化故事、做好竹文化文章推動“研學旅行”提檔升級。
工人對筍干進行精剪
2023年是英德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關鍵一年。結合實際,英德堅持以“以竹為特色,以竹綠美英德”的發展思路,圍繞“打造麻竹筍百億產值產業”的目標,提出在保護森林的前提下新增麻竹筍種植面積14萬畝的工作目標。
圖為連江口鎮義務植竹活動航拍
今年2月13日,英德市委書記、市第一林長張楊彬及市四套班子領導成員、市綠化委員會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等一行,冒著瓢潑大雨分別前往連江口鎮、西牛鎮、望埠鎮,開展2023年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吹響了“以竹綠美英德”的號角。
4月14日,該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緊緊抓住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契機,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推進,策劃組織開展了“2023年英德市‘百億麻竹領航,共創綠美英德’義務植竹活動”。要求各鎮(街)、市直(駐英)各單位要提高思想認識,深刻認識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推進麻竹百億產業的重要性,堅持一把手親自抓,科學謀劃,壓實責任,落實好種植地塊和竹苗,抓實抓細各項具體工作,做到科學種植,確保麻竹苗的成活率。
圖為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前)、市林業局長李書海在植麻竹苗
與此同時,該市下發了《關于做好麻竹筍種植面積統計及積極開發山林資源擴種麻竹筍的通知》,將14萬畝的任務指標分解量化下去,要求各鎮(街)鼓勵發動轄區內各村居在“五邊”(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和商品林區域開展人工造林或低質低效林改造,用于種植麻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4月14日各鎮(街)、市直(駐英)各單位統一開展規模空前的造林種竹活動,共種植麻竹苗超過17萬株、面積6700畝。其中西牛、望埠、黃花等重點鎮,活動當天種麻竹均超過500畝以上。通過組織開展義務植竹活動,把群眾植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圖為西牛義務植竹場面
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表示,英德通過創新方法,以竹綠美,旨在實現綠美生態環境和推動麻竹筍產業成功打造百億產值產業,真正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推動成功建設為強富綠美新英德。(黃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