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春·對話國博 中華文脈溯源高端對話廣州花地灣舉行
連日來,法國領導人到訪廣州,茶、瓷、繡等嶺南元素大放異彩。中華文化魅力無窮,中華文脈生生不息,為賡續千年文脈,激活發展動能,2023年4月15日,《生長的力量系列之——中華文脈溯源高端對話》于嶺南文化代表地廣州荔灣花地灣正式舉行。本場高端對話首度聚焦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大課題并深入溯源,更邀得多位博物館(博物院)館長(院長)重磅嘉賓聚首共話,研討深度與專業高度前所未見,激起了產學研界的熱議。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725df224f91339d140b069b6a58949e0.jpeg)
作為“首屆城市文脈傳承與發展高端閉門研討會”的精彩延續,此次中華文脈溯源高端對話,由國研經濟研究院城市文脈研究中心主辦,萬匯天地聯合主辦。當日下午,國研經濟研究院主管城市文脈研究中心領導陳軍君、廣州萬溪公司副總經理楊凱相繼上臺致辭,活動在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拉開帷幕。
傳承中華文脈·助力城市更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國研經濟研究院主管城市文脈研究中心領導陳軍君,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今天這場高端對話,繼續探討如何挖掘、保護和傳承中華文脈,為推動“以人為本”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b53cfec15eed6461c7e847a9224f1f54.jpeg)
文脈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延續和承載,是民族精神家園的結晶。廣州萬溪公司副總經理楊凱致辭表示,在城市開發與運營中,對文脈的保護與傳承體現了一個開發商的責任與擔當。萬科以“城市建設服務商”為使命,在城市更新項目中不斷積累豐富經驗。在廣州,萬科既參與了“老城市新活力”城市微改造項目永慶坊,又基于對花城花地的千年文脈探索打造了“未來之城”萬匯天地。天空花麓、水廊花埭、混合街區、花地灣 TOD四大空間,還原花鄉文脈與氣韻,構建具有濃濃廣府韻味的生活場景——萬匯天地集廣州味、現代化、國際范于一體,為人們帶來一平方公里美好生活;循著城市生長脈絡,在滋養城市文脈底蘊的同時推動著城市進化的步伐,成為中國城市更新領域中的又一實踐佳作。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99b36c6fe04643b39d45813c753539d3.jpeg)
堅持文化引領·活化文化遺產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專題演講,掀起了活動的第一輪高潮。北京、西安、杭州……單霽翔以一張張紀實照片,串聯起中國城市發展的脈絡,豐富多樣的案例,帶領觀眾穿越歷史長河,見證中國城市50年“蝶變”,舊貌換新顏。
作為中國申遺之路的見證者,單霽翔回顧道,中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1987年中國第一批遺產被收入名錄。自1987年泰山成功申請非遺起,世界遺產誕生出一個新的類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即人與自然共同創造而成的復合遺產,自此引發了全球許多城市基地的申報。
該類別的出現也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城市規劃發展產生了影響。如何處理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時刻考驗著多方智慧,單霽翔引用了梁思成先生的話語,即“保護老城、建設新城”來回答,并例舉了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及杭州西湖“三面云山”城市景觀規劃與建設兩大實踐案例作進一步解說。壓軸部分,他分享了自90年代起,參與到的北京中軸線和故宮的一些保護實踐以及豐收碩果。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8ec7ac7bc4a1fc3335a7b29727c391df.jpeg)
故宮是當之無愧的傳統文化寶庫,延續著中華歷史文脈。“今日,每天數以萬計的中外觀眾走進故宮博物院時,他一定會感受到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區,被保護得如此壯美,如此有尊嚴,如此健康,他們會感動于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做出的積極努力和貢獻。”
單霽翔在演講尾聲的總結,尤其令人動容。他說:“2020年12月8號,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在全國人們的共同支持下,我們通過辛勤努力,終于實現了諾言,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34c97943587c27d068ba0baa95989f62.jpeg)
從文化遺產大國走向文化遺產強國,中國城鎮化之路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正如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所言,高質量發展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需求。
擁抱數字技術·講好中國故事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數字內容技術與服務研究中心知識架構師呂宇斐,此番再度出席高端研討會,帶來了全新的主題演講:《數字技術溯源中國文脈》。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f98aace6ed7e9aebe2b2795be14b65fc.jpeg)
文化、文明和文脈三者的概念是什么?呂宇斐認為,文化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明見證了人類從蒙昧走向靈性,通過觀測星空,掌握時間概念后逐漸孕育而成;而文脈則是貫穿文化與文明最核心的脈絡。
“通過數字化技術,把現代人很難看到的遠古、上古時期以來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發展脈絡重現人間,讓大家深度體驗,什么是文脈,什么是人類文明。”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元宇宙在未來必將成為人類的重要的“平行世界”。而在其完全成熟之前,元宇宙技術已經擁有許多應用場景。在回答“如何為中華文脈作數字化重建”問題時,呂宇斐首先例舉了2017年的全息海洋世界項目,隨后,結合單霽翔演講提及的良渚古城作深度解碼。良渚古城都城肌理的數字化重建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航拍掃描、建模、還原古建筑,而是要通過虛擬技術,重建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城所在地的自然系統、人工系統、人文系統,還原它當時的真實樣貌,讓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直觀地看到遠古先民,真正了解良渚古城的文脈。
溯源華夏歷史·創變智慧未來
延續兩位嘉賓的主題演講,大會開啟了新一輪的圓桌對話。此次圓桌環節首次實現在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下,絲綢、茶葉、陶瓷三大傳統文化遺產的守護者——三大國字號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的掌門人同框,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縱論古今。
![](https://pic.8108pic.com/upload/image/rw/doc/20230417/word_3419_3711e0fb83ab5f971d855954a1aa339d.jpeg)
圓桌對話環節現場留影,左起:主持人、嘉賓呂宇斐、包靜、季曉芬、翁彥俊、溫守諾
圍繞研討主題“中華文脈溯源背景下的藝術與科技探源”,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季曉芬、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相繼發言,以絲路文化的歷史價值、當代價值,詮釋了中華文脈溯源的重要性。關于藝術與科技的互動與創新,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數字內容技術與服務研究中心知識架構師呂宇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東景緣創始人溫守諾依次舉出了實踐案例,探討了藝術與科技間的關系。最后,五位嘉賓分享了各自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觀點碰撞,火花四濺,活動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弘揚優秀文化·激活生長力量
“海上絲綢之路”造就了廣州千年繁華,綿延至今的海絲文化有著深厚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體系,也賦予廣州生長的力量。面對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時代命題,廣州用“繡花功夫”,對永慶坊等老舊建筑進行修復改造、活化利用,用元宇宙、AR/VR等數字科技賦能活態傳承,讓悠久歷史和開放包容的文化滋養人心,激發城市活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通過本次會議,回首千年華夏,知來時路,走腳下路,明前行路,讓文化的力量進一步生發,成為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源泉,創造美好未來生活。作為千年商都發源地,荔灣老城也迎來新的生機,萬匯天地基于花鄉文化肌理,將在地文化融入一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尊重土地、尊重歷史,未來將打造承載千年花鄉歷史的一平方公里美好生活,滋養城市文化底蘊,同時為推動城市化建設貢獻力量。國研經濟研究院城市文脈研究中心方面表示,將與各方攜手,持續守護城市的根與魂,千年文脈流淌不息,活化傳承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