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汽車智能座艙分級與綜合評價報告在京重磅發布
2023年5月17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行業專業力量編制的《汽車智能座艙分級與綜合評價白皮書》(下簡稱“白皮書”)在CICV 2023汽車智能座艙與智慧生態建設專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該項聯合研究是全球首次對汽車智能座艙進行分級和綜合評價。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座艙工作組立項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曹東璞代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進行發布。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 克 強線上出席并致辭。他指出白皮書是首次對汽車智能座艙進行分級和綜合評價,明確了智能座艙的定義、分級,提出了汽車智能座艙的“三橫三縱”技術架構,并提出了智能座艙綜合評價框架體系,不僅對我國汽車智能座艙行業產品開發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對全球汽車智能座艙創新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公維潔、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設計創意學院雙聘教授馬鈞、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郭鋼、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曹東璞、華為終端BG智慧出行軟件部部長季神洲、佛吉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未來座艙中國區負責人王佳棟、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院智能空間高級主任張惠、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用戶體驗測評部部長王巖共同見證發布儀式,來自整車、零部件、高校、研究機構等行業專家共計100余人參加了本次發布會。
《汽車智能座艙分級與綜合評價白皮書》發布儀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智能座艙成為智能汽車各類新技術的綜合應用空間,發展智能座艙有助于提升產業整體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帶動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發展。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針對智能座艙系統本身作為新技術新產品的正向開發思路,其根本原因是智能座艙市場快速爆發,加之智能座艙屬于多學科融合領域,行業尚未有一套系統性理論支撐,更沒有形成相關理論-技術-產品的研究鏈條。
白皮書聚焦于智能座艙基礎性工作,重點圍繞三項任務展開:一是對汽車智能座艙進行定義與分級;二是對未來智能座艙發展提出技術架構,并結合技術發展特點描繪藍圖;三是面向智能座艙產業需求,研究提出一套可供行業自定義、模塊化選用的綜合評價框架體系。
白皮書以技術引領和應用規范為目標,從人-機-環融合的角度對智能座艙進行定義分級,從人機交互、網聯服務、場景拓展三個核心能力的演進,提出了從“功能座艙”到“全面認知智能座艙”的五個智能座艙級別。
汽車智能座艙定義
汽車智能座艙分級
智能座艙涉及汽車、人機交互、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多領域技術和多學科交叉,其技術架構較為復雜。白皮書初步提出了汽車智能座艙“三縱三橫”技術架構,“三橫”是指智能座艙主要涉及的人機交互技術、系統與零部件關鍵技術和基礎支撐關鍵技術,“三縱”是指支撐智能座艙發展的車艙平臺、云平臺和擴展設備。
智能座艙“三橫三縱”技術架構
根據智能座艙的人機交互、網聯服務、場景拓展發展趨勢,白皮書描繪了智能座艙未來發展藍圖。第一階段:L2級部分認知智能座艙實現大規模市場化普及,預計將在2025年左右實現;第二階段:L3級高階認知智能座艙實現大規模市場化普及,預計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第三階段:L4級全面認知智能座艙逐步實現大規模市場化發展,預計將在2035年以后實現。
智能座艙未來發展藍圖
白皮書構建了智能座艙評價框架體系,從產品和用戶兩個角度提出包括安全、智能、高效和愉悅四個一級指標。安全和智能主要用于評價座艙的產品先進性,高效和愉悅主要用于評價用戶體驗。評價體系為智能座艙測評提供了方向性、框架性的參考和指引,評價體系對三級及以下指標保持開放性,后續做到可持續迭代升級。
汽車智能座艙綜合評價框架體系
本白皮書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自2022年課題啟動以來,來自智能座艙全產業鏈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逾200位專家參與其中,課題組累計舉行了超過50場技術研討會,是我國汽車智能座艙領域的一次協同行動,圍繞智能座艙定義、分級和綜合評價達成了廣泛共識。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元宇宙等顛覆性技術的不斷演進,智能座艙形態將會持續改變,下一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將進一步聚焦前沿共性技術,發揮引領作用,聯合行業積極開展動態評估和深化研究,強化智能座艙標準頂層設計,深化智能感知、人機交互、網聯系統等前沿技術研究,不斷加強行業合作,推動汽車智能座艙產業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