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鑄科技利器,建設農業強國 首期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即將啟動
黨的二十大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政策引領,吹響科技強農集結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勠力同心、攻堅克難,不斷創新突破,研發出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探索出一條條新模式、新路徑、新范式,農業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科技在諸多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合成藥物等領域,農業科技研發、轉化、應用仍然任重道遠。
在此背景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吹響了科技強農集結號,著重強調“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具體包括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
協同聯動,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科技興農,除了政策要素之外,還需要科技、產業、金融等要素的協同聯動。農業科技創新周期相對較長,要補齊“短板”,需要長時間、穩定性的投入,因而在產業與資本之間建立正向互惠的關系,直接影響著科技興農成果的落地。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對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這一模式旨在促使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金融賦能,實現三角循環,這正是農業高質量發展所亟需的發展模式。近年來,農業科技前沿技術得到市場和資本廣泛關注。紅杉中國、IDG資本、高瓴創投、金沙江創投、源碼資本、祥峰投資、熊貓資本等知名VC/PE機構均在農業賽道廣泛布局;同時,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也以資本投資加科技賦能的方式涌入農業科技賽道。農業科技已經成為資本下注的方向,生物育種、智慧農業、合成生物等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根據艾格農業的數據統計,2023年1-3月,中國農業食品領域已披露的PE/VC投資金額共32.07億元,其中生物農業(主要包含生物育種、合成生物等)吸金12.59億元,在各細分領域中排名第一。
凝心聚力,組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投資聯合體
正是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投資聯合體應運而生。聯合體是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下,按照“自愿、平等、開放、共享”原則,由致力于加快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投資平臺、產業資本等發起的農業科技創投服務平臺,旨在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以創新要素、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農業科技經濟融合,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范式變革,推動農業產業鏈螺旋式上升的高級化進程。
聯合體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圍繞農業科技創投全生命周期和產業全鏈條推動金融產品和創投服務的協同創新,圍繞構建農業科技產業創新生態、引領農業科技有序有效投資、設立農業科技創投引導基金、創新農業科技投融資模式、打造投后產業賦能平臺、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六個方面開展工作,積極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的支持作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為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持,把科技創新、產業振興和金融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農業科技插上金融翅膀。
共襄盛舉,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活動召開在即
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科技、相關產業和金融機構溝通交流,引導各界發揮合力構建良性農業創新生態,有效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國家農業科技創投聯合體今年擬舉辦一系列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并以此為抓手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激發金融市場活力,有序引導社會資本聚焦農業科技。
首場活動擬于5月30日在國投金融大廈舉辦?;顒訉⒀堔r業農村部相關領導出席并致辭;頂尖行業專家權威解讀政策方向,深度剖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底層邏輯和演變趨勢;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分享不同領域行業經驗,闡述觀點和困惑,共同研判未來10年農業產業升級所帶來的千萬億級市場機遇,為社會資本有序、健康投入農業科技探明路徑?;顒又性O置圓桌對話、互動提問等環節,在突出權威性的同時,讓活動更加生動、接地氣,成為思想碰撞、經驗交流的高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