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老區精神 助力鄉村經濟 野崗埠上的牧歌
記者:王海濤 楊軍 孫明春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稅郭鎮野崗埠村重視生態農業,發揮機械化優勢,發展有機農作物種植和生態規模養豬,相繼成立了盛旺養殖合作社和棗莊玉法生態養殖合作社。通過探索和實踐,使農民獲得更穩、更高、更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走出一條生態農業規模養殖新路,為野崗埠村的的經濟發展寫了新的一頁。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稅郭鎮野崗埠村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水資源豐富,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小山村。村里有一天然之泉,涓涓流淌,甚為甘甜,終年不竭。名曰:飲馬泉,自古以來是該村人畜飲水重要的水源地。故以泉取名“馬泉莊”。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口大增,村圩擴大。莊前面臨湖灘,野草叢生,漫無邊際,因此更名為“野漫湖”。又因村落背靠高低不平的紅頁巖崗(紅頁巖崗蘊藏質地優良的鐵礦石),后又演變為“野崗埠”沿用至今, 全村已發展到2910人。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農作物為主。
同時,野崗埠村也是一個紅色村。在革命戰爭年代,該村出勞力、糧食、牲口,支援前線。為紅色政權的建立做出了應盡的貢獻。建國初期,野崗埠村在鄰村大辛莊村的影響下,在棗莊地區率先成立了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調動了村民勞動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該村有的地段因土地平坦,地理肥厚,便于管理,被市中區確定為玉米良種培育基地。進入21世紀,許多行業飛速發展,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由于歷史的原因,以野崗埠村由于村南“野漫湖”處多平原地,土地肥沃,但平整低洼,經常被水淹,村北多丘陵地,土地貧瘠,糧食減產收成低,加上家庭單干,土地按等級分配,分配零散,不利于機械化大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種地收入較低,許多村民種地積極性不高,有的種樹,有的閑置土地不種,也有的每畝地以一二百元的價格租給別人種。
針對以上情形,野崗埠村兩委按照上級指示,因勢利導,根據本村地多草茂的地理環境,創立了盛旺養殖合作社、棗莊玉法生態養殖合作社。2020年3月盛旺養殖合作社應運成立,注冊300萬元,合作社成員7人,全部為村兩委成員,法人代表為該村黨總支書記,會計為村委委員。旺盛養殖合作社為村集體性質合作社,其資金資產全部為村集體所有。村集體一次性投資12.5萬元,引進川中短毛黑山羊95只,其中孕羊63只,幼羊32只。目前又繁育了8只小羊,共有103只。根據測算,平均一只羊每天養殖成本1.5元,一只羊從出生到成年出售約是4個月,這樣一只羊的養殖成本平均為180元。而我們的孕羊一般50斤,28元/斤出售,能賣1400元,公羊18元/斤出售,成羊一般40斤,720元。全年每只黑山羊能繁殖兩次,預計年凈利潤10萬元。
棗莊玉法生態養殖合作社全稱棗莊玉法生態有限公司萬頭美麗豬場合作社,該合作社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租用土地180畝,其中150畝用于合作社、有機農作物種植,剩余備案土地用于建設豬舍及輔助設施建設。
生態養殖場座落在稅郭鎮野崗埠村南的低洼的平原地上,這一帶土地中間低四周高,村民主要種植冬小麥,夏季雨水較多農作物經常被淹,很多村民干脆一年只種一季。為此,村兩委聯系高玉、鞏守法等股東創建農村合作社。該合作社以每年900元的價格租用村民的土地,本項目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建筑物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占用一般林地20畝,項目生產規模為年出欄瘦肉型生豬,苗豬20000頭的生態規模養豬場,以便帶動村民的養殖業及村民玉米飼料生產加工業的發展。養豬場的肥料進田,進行循環利用,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他們在項目的運作中,以農民為主體,以種植有機糧食、養殖生豬、苗豬,加工飼料和肥料為主要經營內容。核心是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資產量化入股,推行農村“三權”抵押融資,推進農村土地、資金、設施設備、科技技術、勞動力等要素集聚,使農民獲得更穩、更高、更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
合作社實行家庭經營,自愿加入,民主管理,提供服務,經濟參與的原則。經濟管理上合作社實現“四統一”,即統一飼料供應,統一防疫保健,統一管理技術,統一市場營銷,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為廣大養豬合作社員服務。
合作社是聯系養殖戶的橋梁,可以優化各個養殖戶的資源,讓眾多養殖戶共用一個對外平臺,可以體現集中采購的優勢,為大家共同發展搭建一個絕佳的平臺,用大家的資源,完成每個養殖戶的愿望。 資源共享 、利益共享 、經驗共享、 一致對外 ,共謀發展。野崗埠村合作社養豬項目于2020年7月開始建設實施,項目總計劃投資1億元,第一期投資3000萬,自籌資金70%,30%銀行貸款。 項目能耗:耗用能48KWH,折標煤58.8噸,耗水16000立方。養殖場建成需要安排20人就業,帶動當地玉米的銷售及有機肥的使用改良當地土壤環境。每年帶來2000萬的經濟效益。 野崗埠合作社在成立短短的時間里,逐步形成了“辦一個合作社,帶動一個產業,興一方經濟,富一幫農民”發展態勢,有效地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科技推廣,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發展產業集約化經營,提高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科學養豬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它不僅是發展生態農業、發揮機械化優勢的的良好舉措,同時,在帶領村民致富的前提下,各位股東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首先,體現了生態農業特點。養豬產生的糞水使用固液體分離機分離,把固體加工成有機肥料,以便自己使用或出售給農戶,液體加工成氨水,當作液體有機肥。經過處理的糞水不會污染環境,可以生成有機肥循環使用。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又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能創造利潤。 其次是有利于發揮機械化優勢。150畝用于合作社、有機農作物種植,這種經營方式,能合理使用機械化,解放了生產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據有關人員測算,每畝地的經濟效益比以前提高15%——20%之間。 從野崗埠合作社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在“黨支部+合作社”模式中,黨支部發揮了政治、組織優勢,合作社發揮了市場、技術優勢。把這些優勢結合起來,有效破解了傳統農業發展瓶頸,探索出一條可借鑒能復制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全村土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惠農資金打捆使用,大型農機具、農業新技術、種植新品種推廣應用,農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依托科技優勢,冬小麥、春棉花等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農業產出效益逐步提升。 合作社使大量農民從田間解放出來,部分村民自己創業,多數外出和就近務工,逐步形成多元增收格局。按照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拿出大部分收入用于農戶分紅,一部分留作公益金,用于第二年生產性投入、發展村上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實現了村民和村集體的共贏發展。 合作社將農民的主要精力凝聚到發家致富上,減少矛盾糾紛;通過評選三好社員、優先配置用工名額等措施強化對農民的管理,促進農村工作的開展;增設人頭股,使無地農民沒有土地卻享受土地收益,為一些棘手社會問題解決作了有益嘗試。 合作社與基層黨組織互為支撐,相互依托。成立合作社以來,該村支村兩委領導班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觀念以及舍小家、為大家的為民意識顯著增強;村民的民主意識、守法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有了明顯提升,參與新農村各項建設更為積極主動,大大加快了農村民主建設進程。 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野崗埠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軍中,以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志存高遠、持之以恒的精神,把新型農村合作社辦出了特色,它像一棵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綠芽,在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形成一片片亮麗的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