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劇院站鋼結構完工 9月安裝幕墻“綠心之眼”串聯起“三大建筑”
本報記者 趙鵬 實習記者 池陽 通訊員 董浩程
步入夏末秋初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遠遠便看到在“三大建筑”間有塊地面已悄然隆起,如同破土“種子”般正加速“萌發”。這枚生命之“種”泛著鋼鐵的顏色,一根根鋼管編織起來,用葉脈的紋理構成了地鐵北京大劇院站獨特的穹頂。
記者昨天從北京城建軌道公司獲悉,作為“三大建筑”配套交通項目,俯視如同“綠心之眼”般的北京大劇院站鋼結構已于近日完工通過驗收。預計9月初該項目將開展幕墻安裝工作,11月即可實現外立面亮相。
北京大劇院站鋼結構已經全部完工。記者 常鳴/攝
地鐵雙線聯通三大建筑地下空間
走進施工現場,車站外三個下沉廣場式的出入口已基本完成,環形階梯如同植物根莖的切面,在建設者汗水的澆灌下,這枚“種子”已悄然發芽,向四周開枝蔓葉?!拔覀冊诘孛骖A留了5個出口,地下還有4個,可與‘三大建筑’地下空間實現直通共享。”北京城建軌道公司該項目總工薛元新介紹,“三大建筑”呈C型布局,北京大劇院站位于區域中心,恰好承擔著區域流通節點的任務。
車站穹頂層層延展,屋蓋與室內形態呈不規則圓形,與周圍建筑和景觀山體融為一體,凸顯出“種子”的設計理念。這枚“種子”的“萌發”,不僅串聯起了“三大建筑”,更將銜接多層級交通網絡,錨固通州西站及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讓周邊地區和副中心迸發充沛活力。
北京大劇院站施工的順利推進,為“三大建筑”地面景觀施工創造了良好條件,保障了通向“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設施的公共交通路線。根據規劃,在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的三館圍合匯聚處,便是“三大建筑”共享的地下配套設施項目,總建筑規模約30萬平方米,共有2層。作為“三大建筑”及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配套設施和功能補充,該項目集購物消費、餐飲服務、文創交流、親子娛樂、共享停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可滿足市民一站式購物服務需求,將改善本區域商業基礎薄弱、配套服務匱乏的狀況。未來這里有望成為副中心消費服務的新高地和潮流匯聚的“網紅打卡地”。
目前,“三大建筑”均全面進入內部精裝修階段。北京大劇院站將在“三大建筑”運行后發揮城市服務功能,與三大建筑形成功能互補,在承擔交通節點任務的同時,成為流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活水源頭”,持續向內注入活力。
據悉,這座車站為地下兩層雙島四線同臺換乘站。未來,市民可乘坐M101或M104地鐵線抵達車站,從地面的蔥郁風景中走向“三大建筑”,或經由地下共享配套設施從地下直接進入“三大建筑”內部參觀游覽,且平均步行距離只有數百米。
這座車站總建筑面積4.57萬平方米,長400米,高20.13米,站臺寬16米。兩條線路采取平行分布,M104地鐵線雙線在內,M101地鐵線雙線在外,同方向乘客不需經過繞行就可直接換乘。
2000噸鋼管“花籃”撐起車站骨架
站在未來的車站大門前,從下而上升起的花籃狀鋼結構支撐柱在頭頂綻放,化為覆蓋整個車站的鋼鐵骨架,像一株自地底生長而出的巨樹。花籃柱由12根深埋進混凝土結構里的鋼柱支持,根基格外穩固。
不僅如此,在“花籃”兩側各有一座巨大的拱門?!澳忝媲暗墓伴T大概17米高,建成后會有三部扶梯從中穿過,旅客經過‘花籃’下到站廳層,即可前往站臺層或進入地下共享配套設施。”薛元新說,從地上進入車站的旅客經過“花籃”時可抬頭領略車站玻璃穹頂的夢幻景色。從地鐵站登上地面的旅客,還能直接從出口看到不遠處的“三大建筑”。
走進站廳層,建設者們正在搬運著建材。站廳的地面平整,看不到建筑堆料,預留出的扶梯口正等待著最后的安裝。北京大劇院站的建筑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面以上為鋼結構,目前已全面完工。其鋼結構頂部為大跨結構,采用“雙向錯層交叉網格+中心落地花籃柱支撐+周圈輔助支撐”體系,弦支穹頂最大跨度為45米,整個鋼屋蓋面積約為9400平方米,總用鋼量超過2000噸。
目前,車站正在與“三大建筑”同步進行管線與綠化等施工。在9月這里將開始進行玻璃幕墻安裝。據介紹,玻璃幕墻安裝在鋼結構上,落成后的屋蓋將猶如沿著中心落地花籃柱向上盛開的花朵。這朵花的中心將完全采用玻璃穹頂,以保障站內采光。其向四周擴展的外挑結構部分則會采用“玻璃+鋁板”的混合搭配,在美觀之余適當減少陽光直射,更有利于調節站內溫度。
毫米級精準施工化解鋼結構施工難
從站廳層向上看去,鋼結構在天空形成的網格看似相近實則不同。一道道帶有弧度的鋼管相互銜接,勾勒出的輪廓個性十足。
“這里的每根鋼構件都不相同,之后要安裝的玻璃幕墻也是如此,每塊玻璃的形狀都不會一樣?!毖υ抡f,例如要把4厘米厚、直徑80厘米的鋼筋加工出合適的弧度絕不簡單。北京大劇院車站地上鋼結構部分采用空間雙曲鋼管構件,在施工過程中對制作和安裝精度有較高要求??v觀整個穹頂的施工,很難找到兩處一致的安裝規格,可鋼結構的對接精度又要保證在毫米級,不能有分毫偏差。
為滿足需求,項目團隊積極籌劃解決方案,在鋼結構施工中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多項技術,在每根構件上張貼二維碼,為現場構件導料、構件安裝提供準確指導,提高施工精度并減少浪費。與此同時,項目也利用鋼結構加工廠預拼裝、三維坐標抓取、三維胎架布置等方式,保障了鋼構件的順利加裝。
在綠色施工方面,項目還采用了全封閉洗車機、移動式焊接煙塵凈化器、空氣及噪音檢測設備等技術,減少環境污染,保護了公園生態。
不僅如此,項目團隊還在施工管理上推行“三檢制”“樣板引路”和“首件驗收”制度,施工前嚴格按照施工組織設計、專項方案進行交底,通過工序樣板引路實施,明確質量標準,使操作人員完全掌握每道工序的關鍵點、流程和質量驗收標準,讓樣板成為施工交底的實例體現,為大面積施工的品質提供保障。在這個過程中,項目還細化質量措施實施,嚴格管控鋼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防水工程、鋼結構工程和細部工程質量。不僅如此,項目技術團隊還在施工技法上勇于創新,目前該項目已獲得兩項實用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