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那些事|因為不可預測,所以不要有僥幸心理
“不可預測”,幾乎是每一種疾病存在的共性問題,多發性骨髓瘤也不例外。事實上,不僅僅是疾病,任何事情都很難做到“十全十美”、“萬無一失”。醫學是一門發展中的未知科學,臨床上有很多懸而未決的難題。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為客觀理智地應對。
最近,我閱讀了一篇剛剛在線發表的文章,題目是《治愈骨髓瘤:全力以赴》。咋一看,很令人振奮,但作者非常清醒,除了談新藥和新型治療,他們客觀分析了骨髓瘤診療中的一些障礙,包括可及性問題、經濟負擔問題、新藥效價比問題、生活質量問題等。這篇文章也提示我們必須冷靜、清醒,不可盲目樂觀。因此,我必須提醒大家,骨髓瘤診療中,我們不能存在僥幸心理。
大家都希望通過有效的治療獲得深度緩解和長期穩定,于是“不惜血本”選用自費新藥,但無論哪種方案組合,總有一定比例患者療效不佳,總有一些患者獲得緩解后短期內出現疾病復發進展;這些,我們都無法預測。所以,我們追求規范化診療,注意治療中的經濟毒性問題。
大家都希望治療中毒副反應較小,總想著用一些支持性藥物預防不良反應、降低不良反應,比如護肝、護胃、護腎、護心、預防神經炎等,事實如何?這些藥物是否真正降低了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沒人能夠回答。患者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及嚴重程度,我們沒法預測,大部分“防不勝防”。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預防感染,注意衛生,注意合理飲食,注意適當多飲水,注意減少不必要的陪護,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感染,才是我們最懼怕的不良反應之一,也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但一些時候是因為大家沒有“注意”好。
大家都希望通過“有限”的治療獲得“時間盡可能無限長”的緩解與穩定。化療,的確不可避免對身體帶來一些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損傷,因此,都希望通過“短平快”的策略完成治療,就可以進入“無治療”的長時間緩解階段。抱歉,很難做到。無論初診還是復發進展,在充分誘導后,適宜移植患者進行自體移植,即便獲得深度緩解,那也要擇期開始長期維持治療,目前尚沒有充分有力的數據讓我們“停藥觀察”。正是因為不可預測,所以不可心存僥幸。究竟能不能僅僅進行“有限治療”就實現長期緩解與穩定,一些臨床研究正在進行,我們期待其結果。
新藥的不斷涌現,讓很多患者獲得深度緩解。一部分適宜移植的患者通過誘導治療,幾個療程后就獲得殘留病陰性,他們還需要自體移植嗎?對于高危患者,無容置疑,必須一線進行自體移植;那么對于標危患者呢?有學者提出可以推遲移植,等疾病復發后再進行挽救移植。事實上,真正有意義的殘留病陰性是持續陰性(至少12個月以上),某個時間節點的陰性意義不大,如果患者在1年內就喪失殘留病陰性狀態,即便不存在高危細胞遺傳學異常,往往預示著疾病預后欠佳(功能性高危)。那么,為長遠計,我個人還是主張標危患者一線進行自體移植,不要心存僥幸。
最后,我提醒大家,因為不可預測,所以,不要再問“維持治療多長時間可以停藥”,不要再問“最好的新藥組合是否可以獲得殘留病陰性”,不要再問“最好的藥物組合可以讓患者持續緩解多長時間”,更不要再問“患者預期生存期是多久”。這些問題讓時間來回答,我們就專注于“規范化”。
來源于微信公眾號:邁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