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趨勢:中國市場的膳食纖維產品需要第三次迭代
膳食纖維被稱為人類的“第七大營養素”,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在2019年發表研究,認為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有助于健康長壽。研究人員通過185項前瞻性研究和58項臨床試驗證實:高膳食纖維攝入與心血管死亡率以及冠心病、中風、2型糖尿病和結直腸癌發病或死亡率的降低顯著相關,膳食纖維攝入可顯著降低體重、血壓和總膽固醇。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偏向精細化,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問題也顯露出來。
2023年7月,WHO(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最新膳食指南,強烈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至少25克膳食纖維。但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纖維攝入白皮書》的調查數據,中國居民膳食纖維攝入嚴重不足,日均攝入量只有8-11克,且呈下降趨勢,能達到《2022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最低攝入量要求的(25克/天)人群不足5%。因此,與缺乏膳食纖維相關的便秘、腹瀉、肥胖等腸道健康問題也隨之出現。
實際上,為了響應衛生部等15部委聯合制定等“慢性病防控計劃”,早在2013年,中國膳食纖維協會就提出了將每年的12月17日作為“全國膳食纖維日”,以便中國居民提高意識。近十年來,隨著人們對膳食纖維的重視,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幾代膳食纖維產品。
膳食纖維的初代產品,多以大麥若葉青汁和羽衣甘藍粉等植物為主要原料,采用機械法或化學法加工制成的產品。但這類產品存在有效成分較低,口感不佳等缺點,食用可能導致咽喉的不適感和腹痛、腹瀉、皮膚瘙癢等過敏情況。
第二代膳食纖維產品采用化學法、酶法或生物法改性制備,例如低聚果糖、抗性糊精和菊粉等,這些產品更關注增加膳食纖維的溶解性和功能性質,相較于第一代產品,它們的營養組成更全面,沒有致瀉成分,不易過敏,并且口感更好。然而,這些產品存在易腹脹、通便效果不明顯、功效單一,無法雙向調節等問題,而且大多數產品的膳食纖維含量僅能滿足國人每日所需的12%至24%,無法達到有效補充的標準。
經過了幾輪迭代,中國居民對膳食纖維產品也有了更高的認識和要求。相較于讓人眼花的產品宣傳,更多消費者開始去關注產品的配方是否科學安全、有效成分是否足量充分等問題。
對于大部分受眾來說,新一代膳食纖維產品,不應只是“簡單粗暴”地解決便秘、腹瀉等表象問題,更應該從源頭改善國民腸道“土壤”的健康狀況。這就要求新一代益生菌產品營養均衡、有效成分配比科學且足量。
根據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入25克膳食纖維,除了日常飲食之外,普通成年人還需要至少15克膳食纖維的補充。這也意味著,一款成熟的膳食纖維產品,其有效成分含量能夠達到國人膳食纖維需求總量的60%。
此外,功效單一的傳統膳食纖維產品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國人的健康需求,多效的膳食纖維,能夠省去多次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益生元的麻煩。新一代膳食纖維產品必須通過科學配比,一次性滿足人體對可溶性膳食纖維、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益生菌、益生元以及鎂元素等成分的需求,使之真正成為腸道健康的“調節器”,從源頭改善國民的腸道健康狀況,提升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