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雙喜”回家》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11月6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遼寧日報兩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
在遼寧日報的獲獎作品中,消息《“48萬封來信”研究項目在我省啟動》獲二等獎,通訊《“雙喜”回家》獲二等獎。
(圖片來源于遼寧日報)
原文鑒賞:
《“雙喜”回家》
時隔23年,“東南飛”的“雙喜”終于回到了它的“出生地”——沈陽。
10月10日上午11時,拿到3家子公司營業執照的那一刻,65歲的姜天恩潸然淚下。“雙喜”是一家企業的名字,“雙喜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它的全稱,姜天恩是公司董事長。
對于老一輩人來說,“雙喜”品牌可謂家喻戶曉。
沈陽是“雙喜”的老家,黎明鋁制品廠是“雙喜”的前身。在遼寧創造的新中國工業史上千余個“第一”中,“雙喜”的產品就占了兩席——第一口壓力鍋、第一口電壓力鍋。改革開放后的十余年間,“雙喜”是中國炊具行業的長期“霸主”,消費端常常“一鍋難求”。
(雙喜壓力鍋一鍋難求)
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東風勁吹大江南北。而遼寧,這個最早步入計劃經濟、曾擁有無限驕傲與榮光的“共和國工業長子”,卻出現嚴重不適。這一背景之下,“雙喜”也盡顯疲態,公司內部市場意識淡薄、經營機制僵化、冗員負擔沉重,而南方新生企業則資金充足、技術先進、沒有包袱。激烈的競爭,使“雙喜”很快就從“風光無限”的山巔跌至“被迫停產”“資不抵債”的谷底。
1996年,在“雙喜”生死攸關的時刻,姜天恩接任總經理。此前,他已在這里工作了15年。1998年,在他的主持下,“雙喜”改制。1999年,使盡渾身解數仍無力回天的姜天恩在數十次考察后,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去珠海試一試、闖一闖!
帶著23名員工離開沈陽時,已是深冬。那一天,姜天恩至今記憶猶新,“萬般不舍,心如刀割!”
為何這么做?姜天恩解釋,老樹“復活”無望,覓他處重新“播種”是唯一選擇。
這顆種子,在生機勃勃、風起云涌的珠三角迅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2000年5月8日,珠海“雙喜”建成,當年即收回成本,且創利超千萬元。隨后,“雙喜”喜報不斷:2004年,獲“中國名牌”榮譽;2008年,雙喜工業園落成,第一億口壓力鍋下線;2015年,在“新三板”鳴鑼掛牌;2019年至2021年,雙喜壓力鍋在天貓平臺上同品類銷量連續三年蟬聯第一。如今,“雙喜家族”已有100多個品類、400多個型號,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余年,“雙喜”業績一路上揚,卻一直有個巨大的遺憾——其在東北的市場份額微乎其微。用姜天恩的話說,“故鄉”真的成了“遠方”。
如今,國內市場消費升級大潮澎湃,作為居家必備用品的廚房電器既迎來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
帶著強烈的緊迫感、危機感,姜天恩認識到,“雙喜”必須要有新的騰躍。然而,“起跳點”在哪里?
2021年,姜天恩加盟遼寧省政協創辦的“全球遼寧人”平臺。在這里,他每天都能獲取大量來自家鄉的信息——從中央對東北的關心與支持,到這里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與力度、轉型升級的方向與舉措、招商引資的政策與摯誠,種種變化,都讓他看到了一個深刻調整、充滿希望的遼寧。
姜天恩坐不住了。他向公司管理層提議:“雙喜”該回家了!
這并非一時沖動。在姜天恩的規劃里,“雙喜”急需完成產品、市場、文化三個升級。而遼寧,有滿足他目標的“充分條件”。如果說,遼寧的振興勢頭越來越強、營商環境越來越好是他的信心所在,那么,這里深厚的科教底蘊、完備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才資源、獨特的區位優勢,則是“雙喜”的發展所需。
(大東區領導與雙喜電器代表親切洽談)
作品簡介:“雙喜”曾是全國家喻戶曉的壓力鍋品牌。20世紀90年代,受遼寧發展環境影響及企業內部問題,企業業績斷崖式下滑,陷入被迫停產、資不抵債的境地。企業負責人迫不得已帶領職工“南飛”珠海,進行二次創業,并重現輝煌。20多年后的今天,遼寧營商環境、發展勢頭都在變好,看到家鄉的喜人局面,“雙喜”決定“回家”,并投資建設“兩總部一基地”。得知這一消息,記者十分興奮,遂與企業取得聯系,實地采訪、調研,與有關人員面對面長談,采、編團隊幾經修改編發。
社會效果:此稿刊發,正值東北振興、遼寧謀求振興新突破的關鍵時刻。見報后,稿件在遼寧政、商界引發關注,影響較大,一時成為現象級話題。不少讀者、網友紛紛微信留言、跟帖、點贊,社會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