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必達之地 山西“晉”待您來
千年之前,唐代文豪柳宗元以一首《早梅》,落筆“能開天地春”的生機盎然,但也發出了“何用慰遠客”的悵惘之問。如若時光流轉,作為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的柳宗元從唐穿越而來,遍覽如今的山西,又將在“何用慰遠客”之后,續寫上怎樣的千古流傳?當你真正的走進山西,自會知曉答案。
何用慰遠客 積淀千年的底蘊是見面禮
山西,八百里太行從這里崛起,五千年文明史在這里沉淀,延綿的黃土高原與翻騰的黃河,塑造了醇厚的土地和勤勞的人民。山西,這表里山河之地,是時間的贈予,珍藏著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完整印記。
山西在中華人類史、文化史及文明史的演進過程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當你站在山西的厚土之上,可以更加深層次的認識、了解中華文明,“在山西看見最早的中國”,數千年的文明進程在這里留下了深刻印記,數千年間,無數人來到這片厚土叩問文明、探索歷史,試圖探尋“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在這里,在山西,可以溯源人類起源最深沉的歷史,可以一窺華夏古文明的燦爛輝煌,領略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脈傳承。
對話歷史 走進中華古建奇觀的寶庫
常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截至2023年初,山西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總數排名全國第一;其中古建筑420處,占比79%,排名全國第一;對外開放221處,開放數排名全國第一;39處被山西省政府明確為國寶級文物;全省117個縣(市、區)中101個縣(市、區)分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古建不僅數量多,而且時代序列完整、品類豐富、形制齊全,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寶庫”。可以說:有一種古建,就叫“山西古建”。
從最北的平城大同到最南的河東運城,15.6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散落著時代的歷史遺珠,歷經歲月洗禮,娓娓道來著我們身后的過去。這其中不乏云岡石窟、應縣木塔、晉祠、永樂宮等等耳熟能詳的古建代表,更多的是默默承載時光,印刻著一個個時代DNA的古代建筑,時刻喚醒者中華兒女的血脈。來山西,更像是一場尋根之旅,尋自己從何而來,尋一代代先輩走過的足跡。
見證傳奇 共享先輩躬親實踐的山西智慧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追溯晉商的崛起和發展,從相互間的扶持、到商幫間的攜手、再到跨國界的合作,揚鞭萬里的山西商人,不僅把和衷共濟的商業倫理,播撒在他們馳騁而過的每一片土地上,也無不透露著屬于山西的智慧。
當然,現如今的晉商已與現代商業相融合,也并不局限于山西,而是散布于全國,繼續保持著誠信經營、以義制利,延續著百年間晉商的輝煌傳奇。當我們走進山西的座座大院,走進屹立千年的平遙古城,路過日升昌記票號,關于晉商的種種將隨著歷史建筑慢慢的浮現,帶我們穿越時空,重溫那段歲月,重回晉商不畏艱險、勇于開拓、與時俱進的年代。
舌尖上的山西 一口晉味兒回味無窮
山西似乎總是和“碳水大省”的稱號難舍難分,眾多美食界的弄潮兒每每來到山西,總能被一碗熱騰騰的面征服。這碗面可以是刀削、河撈、剔尖、手搟,也可以是白面、豆面、莜面、玉米面,山西的美食智慧集中在碗里,濃縮著用料、技藝和文化,造就出一代代山西人難忘的故土鄉愁。
如果“碳水大省”是在美食上對山西的偏見,那眾多地道的特色美味,則讓山西成功躋身美食大省的名列。從晉北到晉南,這里濃縮了中國北方獨具代表性的飲食習慣和美食文化,吃在山西品在中國,山西人不算挑剔,但眾多美食足以讓口味刁鉆,正如游客來到山西,吃幾頓晉菜,那一口晉味兒就再也難舍難分。
繼往開來 新時代的山西同樣精彩
山西的精彩遠不止于此,如果說古建給予了山西內在的千年底蘊,彰顯著歷史上曾經的輝煌,那時代的發展則讓山西更具多變的外在,賦予了新生的活力。城市建設日益完善,居住環境、空氣質量顯著優化,文娛體育賽事豐富呈現,山西正一步步改善以往的刻板印象,并大跨步向前邁進。
植物園、鐘樓街....龍城新地標正承接著這片熱土過往的璀璨繼續閃耀,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以現代基建串聯古今,千年山西“晉”在眼前!山西,正在這本厚重的歷史之書上續寫新篇,在新時代下書寫著新的精彩!
無論是五千年的盡頭,還是近在咫尺的雕琢,山西是悠遠的,也是現代的,游走于千年歷史的長河,品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山西都值得你此生必達。何用慰遠客?這就是山西給出的答案,跨越千山萬水的相遇,山西“晉”待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