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龍門大米”地標品牌,鄉村振興路上米香飄
徜徉于惠州市龍門縣鄉間田埂間,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把大地染成了綠色的海洋,在充足的陽光和雨露滋養下,稻田生機盎然的景象描繪出豐收的希望。
“龍門大米”記載由來已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龍門縣的特色農產品之一,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龍門大米”與眾不同的品質:口感軟糯、飽滿、煮粥濃稠、煮飯香軟,其優秀品質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目前,全縣水稻種植面積19525.27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00%,年產量達10.9萬噸,上市商品量達5萬多噸,年產值達到3億元以上,品牌價值12.9億元,“龍門大米”已成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憑借“龍門大米”優良的品質、鮮明的特色,龍門縣深入探索“龍門大米”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以地理標志品牌培育打造為依托,讓傳統農產品煥發品牌活力,讓“小地標”創造出更多的“富民奇跡”,助力鄉村振興!
政府搭臺,精準入局
近年來,在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的帶動下,龍門縣全面啟動“龍門大米”縣域公用品牌打造工作,把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培育和注冊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來抓。2022年1月5日,龍門縣農產品行業協會提交第61954089號“龍門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申請,2022年11月21日,注冊公告。此次成功注冊,標志著“龍門大米”在實現品牌富農、助力鄉村振興邁出了重要步伐。
立足“龍門大米”高價值品牌的發展需求,惠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引進第三方知識產權代理服務機構,實施“龍門大米”地標品牌運用促進和推廣項目,搭建地理標志品牌運用交流及分享平臺,常態化開展座談培訓會,對符合申請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條件的企業進行指導與培育,幫助企業規范進行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申請和使用,制定并完善《龍門大米地理標志使用管理辦法》,整合推廣企業商標品牌,推動“龍門大米”地理標志品牌運用,發揮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
創建園區 ,聯動發展
2019年,為了提高“龍門大米”的品牌影響力,惠州市龍門縣人民政府積極推行全產業鏈搭建,總投入3.06億元建立“龍門大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總體規劃形成“一心四區一帶”的空間功能布局框架,集聚加工、科研創新、生產示范、休閑旅游等綜合功能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產業園累計引進國家級示范合作社9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糧食專業合作社22家、糧食種植家庭農場56家,成功打造出“雙豐魚”“順喜來”“一米愛”“山鋤谷”“錦燕”等一批民營大米產品品牌。借助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牽頭搭建華南農業大學龍門絲苗米研究院、大米檢測中心、智能信息化中心、現代農業高科研學基地等創新平臺,引導龍門縣青年農民走創新興農之路,輻射帶動龍門縣及周邊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其次,“龍門大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主體創立產業扶貧聯盟,以高于市場價10%—20%的價格與全縣約1000戶貧困戶簽訂了糧食收購協議。遴選出2019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舉辦2019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班、優質稻高產示范片創建技術培訓班,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人才,讓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通過高位部署產業園功能,“龍門大米”產業有企業牽頭、社會資本、政策扶持和土地資源等多個優勢共同助力,形成“市場引導企業,企業帶動農戶”的新格局,促進產業結構提檔升級,助推鄉村振興。
緊抓品質,叫響品牌
紛繁的商品市場中,最先打動消費者的是品牌,那么決定口碑、回購率的關鍵,則是品質。所以,抱團發展、統一標準、保障品質、叫響商標品牌,成為“龍門大米”的地理標志品牌發展路徑。
為統一“龍門大米”生產標準,保障優質產品供給,龍門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地方特色農副產品產業,在當地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逐步建立“企業+工廠+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實現抱團發展。
通過為農戶提供種子、水稻收購及加工、技術服務、農機農資等方式,提高種植產量的同時,保證穩定品質。另外,結合“六統一分”(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肥料、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分戶經營)的經營模式,建立了綠色水稻生產基地,生產加工出優質美味、營養成分較高的“龍門大米”,實現產品質量集中強化,產業鏈條擴充增效,“龍門大米”區域品牌叫響了,鋪就了興農之路,造福了一方百姓。
結尾
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能夠有效賦能鄉村振興,讓富有地方傳統特色、品種品質優良、文化底蘊深厚的農產品成為致富金鑰匙。如今,“龍門大米”已順利接住了鄉村振興的“接力棒”,續寫著它的地理標志商標品牌故事,前路可謂一片光明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