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恒之聲丨龍吉生:讓我們在全球一起做點事
3月8日,康恒環境與日立造船株式會社于上海阿納迪酒店聯合主辦“凈·未來”國際固廢產業合作交流大會暨康恒環境 × Hitachi Zosen Corporation 全球伙伴日活動。三百五十余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機構齊聚一堂,共慶康恒環境與日立造船合作十五周年,探討固廢管理的合作與未來。
康恒環境董事長兼CEO 龍吉生博士發表《讓我們在全球一起做點事》主題演講,回顧了康恒環境與日立造船合作15載以來的發展歷程與豐碩成果,對未來固廢管理的全球化布局做出展望。
以下是演講全文整理。
“尊敬的各位嘉賓、合作伙伴、朋友和同事們,大家下午好!
衷心感謝您百忙之中抽時間蒞臨康恒環境與日立造船技術合作的15周年活動,借此機會,我想與您分享康恒及與日立合作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
康恒環境和日立造船是如何結緣的呢?
我記得是2004年,日立的高浦先生和增田先生找到我,談到日立造船正計劃拓展中國業務,探討如何打開垃圾焚燒設備市場,因為日本與我國的法律法規、商業習慣、思維模式、招投標流程、性能擔保方式等都大為不同。應該是06年,成都洛帶焚燒設備合同成了日立造船在我國的首個業績。
08年,增田先生說,鑒于中國不可能一直進口設備,日立正在探討將爐排技術轉讓給數家中國企業并在國內生產,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并進一步擴大日立品牌的市場份額,問我是否有可推薦的技術受讓方。
08年8月,增田先生對我說:盡管有幾家正在商談技術授權協議,但都不是太理想,因此,龍先生組建一家公司與日立技術合作如何?那時正值我決定留在國內發展,還是返回東京工作的關鍵時間點。3個月后,11月17日,盡管康恒環境尚未正式成立,但在我家樓下瑞泰賓館會議室與日立造船召開了第一次技術授權協議商談會議。
康恒環境于12月4日正式成立,09年3月6日我們在四季酒店正式簽訂了技術授權協議,開啟了垃圾焚燒技術和裝備國產化之路。
我們因日立造船的全球化而結緣,因一起做點事的初心而相互成就,共同促成了固廢行業合作史的一段佳話。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3年開始,康恒環境的國產爐排銷售市場份額年年名列前茅,14年康恒引入戰略投資者中信產業基金,正式轉型為投資-建設-運營的固廢全產業鏈企業。18年,康恒環境已成長為中國固廢行業主力軍之一,并為了更好地為國內市場服務,也為國際化打基礎,與日立造船成立了合資公司:康恒昱造,開展技術改造和提升等業務,并引進了高熱值爐排技術。
20年我們又引入上實、寧波城投等戰略投資者。
21-22年雙方確定了中國以外地區的合作框架,特別是在東南亞市場緊密合作、頻繁互動,共同開啟了全球化之旅。
上月9日我去日立本部開會,得知1995年我在日本做新瀉縣中越項目咨詢時日立的市場對接人峰村先生已晉升為日立環境本部長,技術對接人坪井先生晉升為技術部長了。
和日立合作至今,從最初階段成都洛帶的高浦、增田、馬先生,白木、五十嵐、田中先生,到后來的吉崗、三野先生,巖本、玉川、小林、小杉先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的各位都高升了。
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康恒環境與日立造船的技術合作,大幅提升了焚燒爐排的國產化率,改變了只有大型發達城市才能使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狀況,為中國固廢行業帶來了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的一次大變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康恒證明了自己配得上這份信任。15年來,在中國大江南北“開花結果”。
在占據全球垃圾焚燒總規模約一半以上的中國市場,日立技術和裝備份額超30%,康恒環境貢獻了其中約8成的業績。2013年以來,康恒每年的機械爐排國內銷售市場份額均列第一,同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累計份額占比10%。這就是合作共贏的力量。
合作如蘭,揚揚其香;采而佩之,共贏四方。
康恒充分發揮屬地化的優勢,不斷突破創新。
結合中國國情,從爐排技術改良到全廠技術落地、從爐排大型化、高效發電、近零排放煙氣凈化技術到減碳、負碳技術,康恒環境貢獻了一系列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與模式,與日立造船攜手走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的最前沿。
全國首臺單爐1000噸/日爐排于2016年在石家莊市投產,之后在三河項目進一步應用;全國首例全廠發電效率高于31%的高蒸汽參數爐外除濕再熱高效發電技術于2020年在三河投運;自2017年以來,近零排放煙氣凈化技術在寧波、青島等多個代表性城市應用;2020年開始承接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高效協同處置工業有機固廢》及中奧國際合作項目《生活垃圾焚燒碳排放實時監測和低碳高效智慧焚燒技術研發及示范》,研發工業固廢協同焚燒技術、減碳負碳技術,不斷促進行業發展;垃圾焚燒發電廠為區域居民供暖的全國首個項目于2023年在青島西海岸投入運營,央視做了宣傳報道。
這些技術的突破,也將助力碳中和目標的早日實現。
康恒積極探索焚燒廠智慧化應用,實現了運營項目智能化管理系統全覆蓋,滿足了一體化管控需求。智慧焚燒ACC+AI投入運行,提高了燃燒穩定性;此外,數字化垃圾池、碳排放智能監測等系統試點上線,進一步提升了垃圾焚燒、碳排放的管理水平。
同時,康恒不斷優化“靜脈產業園”模式。不僅推進物質和能源雙循環的工藝和技術實踐,并以去工業化設計,讓垃圾焚燒設施更好的與周邊環境、地域歷史背景匹配,將園區不僅打造成環保教育基地,還提升為工業旅游景點,為行業帶來鄰避變鄰利的第二次變革。
從康恒最早的珠海、寧波項目,到代表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三河、漢川、新會項目,以及柳州、南寧、青島西海岸等項目。3座魯班獎,多個國際設計類與可持續發展類大獎,便是對康恒環境靜脈產業園的最好注釋。
如今,由于人口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全球垃圾量持續增加,尤其是東亞、南亞、中東及非洲等地區,但固廢處置管理水平和能力卻存在巨大缺口。
以全球80億人,每人每天產生1Kg生活垃圾計算,預計全球每天有800萬噸垃圾產生。而全球垃圾焚燒處理規模目前僅約200萬噸每日,未被科學無害化處理的垃圾正危害著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環境保護與治理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或企業能獨立完成的。在2018年康恒成立十周年大會上,我說過,中國的垃圾焚燒發電的經驗和技術,不僅僅要讓中國的環境更潔凈更友好,也一定可以為全球服務。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也是中國環保人的使命。
去年3月底,前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博士參觀康恒環境珠海項目后,豎起大拇指,表示這才是“一帶一路”需要的技術。在隨后參加博鰲論壇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金墉博士禁不住說起了康恒的名字,被記者提醒:您這有替企業宣傳之嫌。
4月初,馬來西亞安華首相帶團訪問我國,委托馬方住建部倪部長參觀三河項目后說,這種技術不僅馬來西亞急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就需要此類技術。
今年1月,我與東盟秘書長高金洪博士第三次見面,高秘書長表示東盟正需要這種性價比高且實用的技術,值得推廣。我也表示,愿意為東盟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和培訓。昨天,我對聯合國人居署Erastus先生說,我愿意為聯合國提供固廢管理最新技術指南,以改變目前的“堆肥、填埋”技術指導。
為此,康恒環境計劃在接下來的5年,向海外加大投資,建設處理規模更大的垃圾焚燒發電設施,為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環保做一點有益的事情。加上國內已有規模,預期到28年康恒在全球投資建設的焚燒發電項目整體提高一個量級。
如果能實現這個構想,那時,我們真的可以說為全球環境做了一點事了。
胸懷使命,手握信心。我們全力以赴,希望五年后在海外能再造一個康恒。
正如剛才的數據顯示,全球僅有1/4的城市生活垃圾實現了垃圾焚燒發電處理,還有大量的垃圾正在填埋或者露天堆放,甚至都沒有收集,而這些垃圾每天都在產生溫室化效應極強的沼氣,更不用談替代燃煤發電了,這才是對地球的威脅。全球環境的保護,有太多的事需要我們去做,但是,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我的觀察是:還沒有。
首先是全球對我國的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現狀還不知曉,我去年11月份去歐洲,拜訪了幾家全球著名的環保企業和咨詢公司,他們聽完介紹后非常驚訝,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垃圾一定是還在填埋或者露天堆放,沒有他們的援助,怎么可能發展呢?我2月初在東京過春節,上網查了查日本是如何報道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23年的一篇權威性文章總結了全球垃圾焚燒發電的最新動向,但是找不到中國二字;大部分權威專家總結的垃圾焚燒發電最新動向的參數也與我們的項目有一定差距。
這就是現實,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講好中國故事,也沒有做出讓別人了解我們的努力。
要想在全球做點事,首先我們要了解全球,還要努力讓別人了解并理解我們,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有效地為地球村民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
但是,要實現全球化,任重道遠,我覺得有4點至關重要。
首先是客戶對品牌的認知與口碑,沒有品牌的國際化,康恒的國際化就無從談起。這就需要我們去做宣傳,講好中國故事。
其次,能否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場景的技術匹配和技術創新,也是實現國際化的先決條件。這就需要我們自身不斷突破。許多成功的先輩告訴我們,國際化首先是要融入當地,履行社會責任,要成為本地企業,雙向奔赴雙向融入勢在必行。這就需要我們放下自我,要有強烈的利他精神。
單打獨斗很難持續,同行形成產業聯盟,合作共贏,才足以更好地應對全球市場挑戰與機遇。這就需要我們有廣闊的胸懷,海納百川,有合作共贏的價值觀。
從故事的開始,20年前日立造船探索進入中國市場,與康恒因此結緣;到今天,我們在這里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化發展。
任何行業和企業的命運,都離不開時代背景。從VUCA時代到BANI時代,我們面臨更多的不確定、非線性與不可知,但是我們有信心、不觀望、敢行動。
英國著名學者馬丁·克里斯托弗曾表示,“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我認為,當今時代的競爭不僅是鏈與鏈之間的競爭,更是網與網之間的競爭。
要走出去在全球做點事,僅康恒環境一家是難以成功的,我們不僅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一起走出去,合作與共贏。更需要與志同道合的友商一起,相互學習相互提升,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全球化之路。
因此我在此倡議:我們志同道合的企業一起成立WtE國際聯盟,讓我們在全球一起做點事。
期待精誠攜手,共同推動全球固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改變盲目的價格競爭,共同提升產業標準化、效率化與智慧化;
●通過聯盟大大提升市場應對靈活性,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場景的模式需求;
●重視社區、客戶、員工、供應商、股東等利益相關方平衡,實現行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時光荏苒,我們的使命與初心不變!
我在日本做了15年垃圾焚燒發電,回國后又做了15年,我希望在全球再做點事。
創造更潔凈更友好的生活環境,為可持續的美好未來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