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經濟周期中的增長密碼——2024首屆中日流通大會于東京圓滿召開
歷時近3個月的精心準備,3月7日,2024首屆中日流通大會于東京圓滿召開。本次大會以“經濟周期下的流通變革”為題,90余位中日政府代表、專家學者、零售企業代表及行業上下游從業人士齊聚一堂,圍繞業態創新、商品與經營戰略、自有品牌等多個維度,以深度分享和圓桌討論形式,洞察零售流通行業的發展經驗和演進方向,共探中日兩國零售創新的新思路、新機遇。
大會伊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日本代表處首席代表史銘發表開幕致辭,他表示:中日兩國于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2022年為50周年。回首第一個50年,中日雙邊經貿關系始終處于健康發展的狀態。第一個50年期間,中日雙邊貿易額增長了300多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金額累計超過1200億美元,在華企業超過3萬家。
而在過去幾年,盡管有多重因素的影響,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顯示,仍然有90%的日企希望擴大在華業務或維持現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日本代表處期待建立中日之間品牌交流的服務平臺,不斷深化中日流通事業合作,共創美好未來,并祝首屆中日流通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日本代表處 首席代表 史銘
隨后,2024首屆中日流通大會發起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致辭,他認為:盡管過去幾年出現了一些挑戰,2023年中國的GDP仍然實現了5.2%的增長,全年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實現7.2%的增長。但與此同時,2023年中國超市零售額同比下降了0.4%。受到低價零售的沖擊,超市行業轉型方向不清晰,行業感到普遍的焦慮和茫然。
放眼日本,在“失去的30年”中,面對經濟零增長和嚴重的少子老齡化,日本零售業實現了可持續增長,并誕生了優衣庫、無印良品、7-11、大創、唐吉訶德等眾多優秀的零售企業;同時,日本的價值創造型超市呈現了旺盛的生命力。陳立平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大會加強中日對雙方流通領域的了解,促進兩國行業交流和商品流通的發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教授 陳立平
其后,2024首屆中日流通大會主辦方、上海亞東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璐進行致辭,她認為:長期以來,日本流通業以其精細化、高效和人性化的特點,在全球享有盛譽。中國流通業也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大數據營銷、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模式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并處于全球前列。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科技、消費者需求等多個方面的快速發展,中日流通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在變革中保持競爭力,是中日雙方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次大會邀請中日流通業的資深專家學者、標桿企業高管齊聚一堂,期待通過各位嘉賓的交流探討,共同探索更多發展機遇,推動中日流通業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亞東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董事長 孫璐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川邊信雄以7-11為例,分享了日本便利店在變革期的發展與演變。
在日本,便利店是僅次于超市的第二大零售業態,且集中度非常高。排名行業前三的7-11日本、 FamilyMart(全家)、Lawson(羅森)三家企業,在全行業的銷售額占比92.5%,門店數占比89.5%。從便利店各類目商品的銷售額來看,2022年,快餐及日配食品、預包裝食品的占比達到62.2%。
7-11日本從1960年代開始快速增長,并擁有獨特的成長路徑。1990年代后半至今,面對數字化浪潮、少子老齡化、單身化等社會現象的出現,7-11日本采取了新的成長戰略,包括積極推進全渠道戰略、提供新產品和新服務等。他指出,7-11如今面臨的課題包括國內成長空間縮小、國際競爭激化等,而前進的方向則是推進數字化(DX)和社會平臺化。
早稻田大學 名譽教授 川邊信雄
唐吉訶德原董事間島吉和從折扣導向型成長戰略出發,分享了唐吉訶德連續34年增長的秘訣。唐吉訶德企業經營的DNA包括:
第一,顧客至上原則。整個集團的所有行為和價值判斷都以企業原則為基礎,從企業經營(管理層)到店鋪運營(員工),都要根據“顧客至上”的原則行事。
第二,靈活變革應對行業。在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應對變化的能力。唐吉訶德追求“個店經營”,讓門店員工可以自行、靈活地做出真正滿足客戶需求的決策;同時,根據每天變化的顧客需求,精細調整商品組合和店鋪布局。
他還指出,唐吉訶德的成長源泉包括獨特的商業模式、娛樂性十足的店鋪布置、現場的“授權委托”(經營放權),以及多彩的店鋪形態。
唐吉訶德 原董事 間島吉和
日本流通經濟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李雪博士對日本食品超市的發展趨勢與模式進行了剖析。她指出,1990年代以前,日本綜合超市的市場規模一直高于食品超市,1991年食品超市的市場規模首次超過綜合超市,此后兩者間差距不斷擴大,綜合超市逐漸呈衰退趨勢。
目前,日本食品超市的發展已進入第四階段:折扣型食品超市崛起,通過參與上游、并購工廠開發自有品牌(PB)等方式,掌控供應鏈,推進低成本運營;多強調高質低價,以高性價比、差異化商品建立口碑和信任度,因而在消費緊縮的大環境下贏得消費支持,并實現快速成長。
未來,日本食品超市的發展方向將會是:全面擴充中食(即熟食、即食RTE)品類,實現餐桌替代(HMR);此外,超市促銷將從推薦食材向推薦菜譜、食譜轉變,Meal代替Food成為關鍵詞。
日本流通經濟研究所 特任研究員、博士 李雪
全日食株式會社開發總部長長谷川剛介分享道,全日本食品株式會社是由日本全國1600家店鋪組成的自愿連鎖聯盟,加盟店在保持獨立經營的同時,共用總部功能,其功能包括提供商品采購支持、銷售支持、店鋪支持,以及信息系統方面的支持。
如今,采購和運營成本增加已成為日本食品零售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對中小零售企業尤甚。全日食總部與加盟店緊密配合,推出全方位舉措以應對這些挑戰。
為了應對產品價格上漲的現象,全日食加入了全日本超市協會(All Japan Supermarket Association,AJS),能夠從食品、日雜、農產品、水產等品類中嚴選800多件銷售潛力高、利潤可觀的商品,并提供給加盟店;與此同時,也鼓勵加盟店售賣自有品牌商品。
為了提高生產力,全日食總部完善了生鮮配送中心,增加單次配送產品量并減少送貨頻率;加盟店引進了一系列智能化設備,并調整了人員調度模式,旨在實現1.5倍人效。
全日食株式會社 開發總部長 長谷川剛介
玉川大學管理學院國際管理系教授神谷涉圍繞自有品牌(PB)在日本及歐美的發展路徑、未來方向進行了分享。他提及,日本自有品牌經歷多個發展階段,目前第5代自有品牌剛剛起步,表現為“高質低價、價格破壞性商品”。
總體而言,日本PB可分為4種類型:高端PB、主題性PB、主力PB、低價PB,其中高端PB和主題性PB統稱為“附加價值型PB”。神谷涉就各類PB的發展情況、典型案例展開了剖析,并指出,附加價值型PB與價格破壞型PB將是日本PB今后拓展的領域。
玉川大學管理學院 國際管理系教授 神谷涉
SENKO商事株式會社常務董事田中正志及其團隊圍繞SENKO集團的物流及全球貿易業務進行了分享。
SENKO集團2023年銷售額達6962億日元,其中68%來自物流業務,服務對象包括大型GMS、知名電商公司、知名連鎖藥店、大型量販連鎖店等。物流是零售流通行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為了提供 “超越物流”的服務,SENKO集團也提供解決方案、咨詢、ICT支持等方式優化物流,從而解決社會課題和創造新價值。
SENKO商事株式會社 常務董事 田中正志及其團隊
伊藤洋華堂入華27年,目前擁有7 家GMS綜合百貨、2 家食品生活館以及1家購物中心。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黃亞美分享道,入華初期,伊藤洋華堂還是一個“水土不服的洋商場”,但通過做正確的事情,逐步走向高質量發展——“從零出發” 洞察消費需求,“從量出發”創造差異化消費場景,“從質出發”提供高品質消費體驗。
為了滿足顧客對“新”和“品質”的需求,伊藤洋華堂十分重視四類商品:一是安全放心、高品質高標準的自有商品,二是日本名物、具有品類特色的特色商品,三是生鮮 、3R、精加工這類優勢商品,四是具有季節性、趣味性的話題商品。
放眼未來,中國伊藤洋華堂認為生活模式變化使得商品需要轉變為“高品質高日常+高情緒”,既要滿足功能價值,也要滿足情緒價值;服務層面,構建全渠道體驗至關重要;店鋪需要重塑商業功能,提供一整天都樂在其中的情緒體驗;還要重視社會價值,關注ESG與SDGs,與利益相關方共創共榮。
伊藤洋華堂 中國總代表 黃亞美
安徽生鮮傳奇商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衛認為,中國在30年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商圈的不斷割裂對大賣場業態的沖擊巨大。“千米距離”則是社區生鮮店與超市和菜市場競爭的關鍵要素。202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在社區生鮮店購買生鮮的比例為30%,較2019年提升了14%;超市和菜市場占比均為25%,較2019年分別下降16%和12%。
談及社區生鮮店的商品戰略,王衛認為關鍵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深耕供應鏈,二是自有品牌,三是保障商品安全;在社區生鮮店的管理戰略方面,數字化,AI的作用不可忽視;而在服務戰略上,則需要真心地“以消費者為尊”,才能超越“術”的層面創造價值。
安徽生鮮傳奇商業有限公司 創始人 王衛
冰山冷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業環境事業部總經理孫兵分享道,冷鏈在生鮮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程冷鏈過程中,物品必須貯存在合適的低溫環境下,而目前中國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達30%甚至更高,其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最初一公里,即產地的快速預冷及凍結。通過解決產后預冷預處理的短板,農產品全程冷鏈瓶頸將得以突破,上下游將得到更好的銜接,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助力提升鄉村振興。
冰山冷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商業環境事業部總經理 孫兵
在大會最終的圓桌環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對話4位中國零售業代表,探討他們在企業發展和借鑒海外經驗中的心得。
青海一家親超市董事長賈建全分享道,青海一家親在經營超市生鮮方面,基本遵循了菜市場的理念。過去,大家認為中國大賣場的生鮮做得不錯,可能是由于時代和商機好,但大賣場在生鮮經營的專業度上明顯有所欠缺。而在菜市場里,多個賣肉、賣蔬菜的攤位同時經營,卻都生存得很好,是因為競爭的存在促使他們滿足了不同顧客的需求。阻止中國大賣場衰退的一個關鍵點是,將生鮮做出煙火氣來。
青海一家親超市 董事長 賈建全
螞蟻商業聯盟董事長田建忠分享道,螞蟻商業聯盟成立于2017年,6年多以來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自有品牌開發,逐步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二是加大與日本和在歐美的交流與合作,為成員企業引進全球范圍內的優質商品,也讓優質的自有品牌走出國門;三是推進大數據的運用,除了成立螞爾科數科公司,還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聯合組建了中國消費品大數據研究院,定期產出消費品報告;四是自成立之初延續至今的的培訓模塊,令許多成員企業受益頗豐。
螞蟻商業聯盟 董事長 田建忠
廈門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連慶達分享道,在元初正式進入零售之前,團隊已經做了十年的國際貿易,將中國的優質食品出口到全世界,因此對國際化有深入的積淀。
在元初看來,食品是無界的,客戶在哪里,業務就在哪里。顧客永遠需要高質平價的產品。元初曾在溫哥華找到本地一個很好的散養雞蛋供貨商,這些雞蛋在高端超市賣得較貴,而供貨商認為它們可以賣得更便宜。于是,元初與對方建立了合作,售價可以達到高端超市的30%-40%,顧客因而可以以低價買到更好的產品。
幫客戶找到更好的產品、與供貨商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邏輯上并不是一件難事,核心在于企業要擁有內在的驅動。
廈門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連慶達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李燕川分享道,自己曾在1995年被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商務局外派到日本卡斯美超市學習,當時日本老師傳授了這樣的理念:做社區超市,就應該把自己當成社區的一份子,去做對社區有益的事情。在卡斯美學習的三個月非常艱苦,但他也由此學習到了對商業市場的感知——商品要能夠做到這種程度,顧客才會喜歡。
如今,商業的價值觀需要回到本質,也就是商品研究。商品能否暢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顧客的了解。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 原董事長 李燕川
創新無限,交流無界。以首屆中日流通大會為契機,與會嘉賓不僅分享了寶貴的經驗與見解,也共同探討了零售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本次中日流通大會的召開,能夠進一步推動中日流通行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幫助企業在新的市場形勢和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環境下,挖掘變革與創新的路徑,助力中日零售業的進步與發展。
未來,中日流通大會組委會將秉承互通有無、合作共贏的精神,持續構建跨國交流平臺,促進中日零售領域的更深層次合作,期待攜手共尋經濟周期下中日零售的創新與增長密碼!
更多大會嘉賓分享詳情,請掃碼關注主辦方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