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書德校長:在南京博頌,我們的主要功能是發現和培育
4月13日,一場名為“學校新生態教育沙龍”的中小學校長高端研討會在南京博頌學校召開。在這次研討會中,博頌學校中學部新任校長、原北京十一學校名師曹書德老師針對博頌學校中學部的辦學,提出了“導師制”和“一生一課表”等策略,并倡導建設學?!敖逃律鷳B”,引發了各方關注。論壇之后,我們專門采訪了曹校長,就博頌學校中學部的辦學愿景、管理機制和課程變革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
【曹書德】
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在北京市十一學校任教近20年,并任課程院副院長、學科首席、教育顧問等職務。近年來,在課程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其課改經驗被《中國教育家》《基礎教育課程》雜志做過專題推介。在《中國教師》《中國教師報》等報刊發表50余篇文章,出版《走下講臺做教師》等專著。
問:曹校長,歡迎您來到南京!南京的家長可能對您并不熟悉,可是您的一張照片卻到處流傳。這張照片是您多年前出版的《走下講臺做教師》一書的封面用圖,在這張圖中,您和您的學生在教室里扳起了手腕。相信這張照片是您特意挑選給出版社的,您是否想借此表達您對教育的某種期待?
曹:你說的這張照片是有故事的。2012年6月6日,我帶的高三學生正在教室里自主復習。因為第二天就是全國高考日,學生普遍有點緊張。我發現后,就叫班上的每個男生跟我比賽扳手腕。所有的同學都過來圍觀,大家發出了陣陣歡笑聲,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就輕松了好多。當然,比賽的結果是我輸掉了大多數場次。當時學校教攝影課的李強老師正掛著相機在高三教室“采風”,他發現后隨手拍下了幾張,并從中選擇了一張投給《人民畫報》,沒想到《人民畫報》公開發表了。這下我“出鏡了”。李希貴校長知道后,也在他的講座中多次展示這張照片。這張照片反映的是師生關系的平等與融洽,自然,而且生活化。這是我和我所在的十一學校一直追求著的。在十一學校,我們有一條基本的教育價值觀,那就是“教育學首先是師生關系學”,只有教師主動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和諧的關系,教育才有了前提。因此,如果要說教育期待,那么我希望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能憑借其人格與學識贏得學生的喜愛與尊重。十一如此,博頌也是如此。師生平等、友好,方能一起享受校園的美好生活。
曹書德 《走下講臺做教師》
問:您在北京十一學校工作了很多年,對這所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想必非常熟悉吧!十一學校的老領導李希貴校長曾說,學校的育人模式有三個要素:第一是課程體系,第二是學校的治理體系,第三就是學校的價值體系。那么對博頌學校中學部來說,我們首先要關注或者重建的,是哪個體系?
曹:學校的課程體系和治理體系是基于價值體系建立的,所以博頌學校中學部首先要明確的是教育價值觀。對博頌學校中學部來說,我們首先要建立起核心價值觀,其中包括:第一,學校教育以發展學生為第一要務,課程設置和治理體系絕不可短視和功利,須放眼學生的終生發展;第二,教育學首先是師生關系學,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關系,以此奠定教育的基礎;第三,把資源用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學生的合理需求應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和滿足,“學生第一”要落實在日常的細微之處。
問:不得不承認,南京的教育很“卷”,不同層面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同層面的需求,學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您到南京博頌學校后,如何在這種“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血路”,讓家長和孩子對學校放心、稱心甚至動心?
曹:教育“卷”到一定程度,受傷最嚴重的一定是學生。學生不僅沒有了當下的快樂生活,而且也必將失去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動力。我和博頌中學部的老師們不會投入這種“槍林彈雨”,也談不上去“殺出一條血路”,但我們一定會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在了解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精耕細作”。通過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同伴中結識到志趣相近的人,通過激勵讓每一個學生覺得自己在學校有進步和期待,通過課程讓每一個學生取得學業方面的突破,通過選擇讓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成長負起真正的責任。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不僅可以在考試中拿高分,更能在考分之外獲得生活和精神上的快樂。
問:從家長的角度看,學校的師資是決定他們是否選擇把孩子送來的重要因素。博頌學校中學部的師資,能否支撐您剛才說的學校的價值追求、辦學愿景和教育品質?
曹:博頌學校中學部在選擇教師時看重的是教育情懷、學識品格、專業素養。我們教師團隊中既有像我這樣有著20多屆高三畢業班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也有能夠進行多語種教學、大學先修課程教學的新入職教師。學業成績肯定是要追求的,核心素養也是絕不松懈的,但絕不能以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在博頌,我們會通過職業規劃和興趣引領,讓孩子點燃自己的美好未來。在博頌,父母不必為孩子的成長焦慮萬分,可以分享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博頌是一所不用上培訓班的學校,也是家長特別“省心”的學校,因為我們有足夠多元的課程滿足孩子的需求,也會有時間管理、學業規劃等課程幫助孩子們學會自主學習。
問:博頌學校設有國際部,具有很好的國際視野和外語教學基礎。成立中學部后,我們是否會在課程設置上沿襲這樣的傳統,或者是否會進行一些創意變革,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有料”“有趣”?
曹:博頌學校中學部的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等課程設置理念與國際部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中學部和國際部完全可以融通課程資源。博頌學校國際部具有完備的課程體系和成熟的實施經驗,中學部的學生當然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修國際部的課程,而且有部分學科比如第二外語、藝術、技術本身就會打通選課。尤其是我們還將根據學校辦學目標和學生發展需求,開設孔子學院、牛頓學院、達芬奇學院等特色課程群,從而讓學生找到最適宜自己發展的路徑,為未來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其中孔子學院通過文化講堂、圖書館通用課程、人文拓展社團等形式,營造深重而開放的文化氛圍,讓每一個博頌學子親歷高品質的思想盛宴,能從此處“讀懂世界”;牛頓學院則通過開設創新課程和實踐課程,通過專業導師的指導和創新項目的參與,同時通過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和交流能力,培養具有科學創新潛質和潛力的學生;達芬奇學院指向藝術特長生培養,依據國家美育新政策對人才培養和選拔的要求,通過“藝術+”的方式連接社會,通往未來,以期培育一批批領軍各個行業的藝術創新者。一句話,學校課程要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強勁的動力。這一點,博頌學校中學部有基礎,有能力,也有決心。
曹書德 南京博頌學校
問:我聽說博頌學校中學部將采取“選課走班”的方式,并制定“一生一課表”,這樣做的用意是什么?會不會有人因為取消了“行政班”,而對學生在校期間的集體認同感感到擔憂?
曹:博頌學校中學部將采取“選課走班”的教學方式,真正實行“一生一課表”。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以高中數學為例,學校將開設數學Ⅰ、數學Ⅱ、數學Ⅲ三個層次的課程。其中數學Ⅰ是為準備選學人文社會、語言、法律、經濟、藝術、心理等專業方向的學生以及有出國留學意愿的學生開設的。它立足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滿足國家統一高考的要求;數學Ⅱ主要針對準備選學金融、工程、礦業、農林醫等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它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略有拓展;數學Ⅲ則是為喜歡數學,并且自主學習能力強,善于獨立思考,準備選學計算機、信息學、數學、物理等專業方向的學生開設的。它在數學Ⅱ的基礎上有拓展和加深,與大學的數學內容有一定銜接,為學生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數學競賽做準備。
實施“選課走班”之后,原來固定的行政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由教學班、導師班取代,這樣做,可能有人擔憂學生的集體認同感會被削弱。其實,選課走班后,學生所屬群體會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歸屬感的來源也會隨之豐富。每個學科的教學班,會從班級層面為學生提供學業歸屬感;各種社團活動,會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同伴之間的關系。因此,歸屬感的建立將從過去“我要在這個集體中找到我的位置”,擴展為“我可以創建一個團隊來證明我的存在”“我可以和其他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來完成任務”,這些途徑對學生建立自我意識、認識自我有很大幫助。
問: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努力講好自己的“故事”,您覺得,對博頌學校中學部來說,我們的“故事”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我們該如何講好這個“故事”?
曹: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曾經為許多學生寫過推薦信,為他們編輯的文集寫過序言。不是說這些學生的語文素養特別優秀,我才寫推薦語和序言的。事實上,我所肯定與贊賞的,只是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甚至某一個亮點。某學生的閱讀不怎么樣,但寫作很精彩;某學生的幾何不怎么樣,但函數、不等式學得相當輕松。對這樣的學生,如果我們開出的“藥方”只是千篇一律的“查缺補漏”,往往收效甚微。但如果我們“揚長避短”,鼓勵甚至放大他們的“長處”,反倒更能促進他們的進步。事實證明,賞識與展示學生的某一點優勢,其功效比“查缺漏,補短板”要高出許多。關鍵是,學生能從此以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始真正地學習。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拿放大鏡去看他人的亮點”的做法。
每一個博頌的學子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故事,作為學校,作為學校的老師,我們應發現他們的故事,培育他們的故事。只有每一個學生身上有了屬于自己成長的獨特“故事”,博頌才會有一本厚厚的、讀不盡的“故事集”。
南京博頌學校
問:您是否送三句話給新入學的中學生家長?
曹:第一句話:孩子的人生之路不是父母設計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經歷無數次探索、嘗試、選擇之后走出來的。放手讓孩子到博頌來選課走班,就是給了孩子一塊自主生長的沃土。
第二句話:學業成績肯定是要追求的,但絕不能以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在博頌,我們會通過職業規劃和興趣引領,讓孩子點燃自己的美好未來。
第三句話:父母不必為孩子的成長焦慮萬分,恰恰相反,要時時與孩子共享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在博頌,我們和您一起和孩子共同書寫進步和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