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商業評論》專訪萬可中國CEO:以敏捷組織變革 驅動業務韌性增長
萬可中國CEO張彥達在接受《中歐商業評論》專訪時表示:“要成為最敏捷的跨國公司,就需要在組織內部打造‘贏’的文化,提升組織的敏捷性與創新能力,才能為業務戰略的落地提供強大的組織力支撐。”
1951年,萬可集團在德國明登成立,憑借獨創的彈簧連接技術,萬可不斷潛心研究、設計、制造創新型接線端子和連接器,引領了一個又一個行業變革。經過70多年的不懈努力,萬可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生產電氣連接器的公司之一。作為成為全球電氣連接行業和自動化行業的引領者,萬可的產品廣泛應用于能源、工廠、鐵路、樓宇、船舶、過程工業、汽車等領域。
1997年,萬可進入中國市場,并在天津武清成立了獨資子公司。在中國市場發展的這二十多年來,恰逢中國自動化市場發展的黃金期,萬可持續深耕中國市場,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中國工廠和倉儲中心已經是除德國本土之外最大的產業園區,并成為萬可全球九大生產基地之一。
2024年,憑借在企業文化、人才培養、可持續領域的突出表現,萬可中國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杰出雇主”。萬可中國CEO張彥達表示:“員工是企業戰略轉型和業務成功的核心要素,堅持以人為本,為員工打造持續成長和有歸屬感的職場環境,是萬可中國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
01深化本土戰略,打造全價值鏈生態體系
要想建造百年屹立不倒的高樓大廈,企業就必須時刻關注外部世界的變化,關注市場的風吹草動、瞬息萬變,不斷調整戰略戰術,才能打破殘酷的叢林法則,實現組織的基業長青。
對許多跨國公司來說,在中國開展業務會涉及新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如何能夠快速預見并應對變化,形成對環境的預測和把控以及及時調整應變的敏捷性,成為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優勢。
作為一家擁有70多年歷史的德國家族企業,萬可深知,不確定的時代洪流席卷而來,沒有企業能獨善其身,也沒有企業能夠完全規避時代變革的巨大沖擊。
作為萬可中國第一任本土CEO,張彥達表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和行業動態下,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引擎作用,重塑和強化在中國市場的獨特競爭優勢,是萬可集團持續引領行業發展的關鍵。
因此,張彥達帶領萬可中國厘清自身優劣,及時進行戰略和業務轉型,秉承“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加大本土化投入,更快速、高效地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更好地為中國客戶服務。
張彥達坦言,要真正實現“在中國,為中國”,就需要決策本地化,“我們需要在離客戶最近的地方快速決策,更需要與公司總部進行充分的溝通,才能得到更大的自主決策權”。
為了配合公司業務戰略的順利轉型,2024年,萬可中國還提出了全新的公司愿景——“成為最敏捷的跨國公司”。
張彥達認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打通三個關鍵點:第一,真正以中國客戶為中心,“如果中國客戶需要某個產品,那么就在中國研發,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才能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第二,加快推進研發、生產、供應、銷售和服務全價值鏈建設。“萬可中國要實現研產供銷服全產業鏈打通,不是基于某一點,而是每個環節都打通。”第三,實現產品的敏捷快速迭代。“中國市場巨大,客戶需求多樣,萬可中國要緊抓客戶需求,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敏捷迭代,才能真正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02打造“贏”的文化,提升組織敏捷性
企業戰略轉型,必然伴隨著新舊價值觀念的改變,以及制度結構、管理模式的升級轉變。戰略順利轉型,必然需要文化價值變革來支撐。
在張彥達看來,要成為最敏捷的跨國公司,就需要在組織內部打造“贏”的文化,提升組織的敏捷性與創新能力,才能為業務戰略的落地提供強大的組織力支撐。
“敏捷代表主動求變,就必須愿意自我改造、自我變革、自我轉型,擁抱變化。當市場、客戶需求、技術模式等要素都在發生變化時,組織如果不敏捷,就只能被淘汰。”
文化變革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打造敏捷組織并非易事。文化價值觀具有堅固性和無形性,一種文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是牢固不易更改的,這就是我們常忽略的文化價值觀的慣性。
張彥達坦言,“文化價值觀變革最大的挑戰在于要在組織內部形成共識,打破傳統的習慣和認知,尤其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流程和習慣。”
傳統的認知根深蒂固,為了在組織內部打造“贏”的文化,張彥達在內部發起了一場價值觀的轉型與變革。“組織要成功進行變革,首先就是要選‘對’領導者,其次就是有統一的價值觀,最后還需要高效的執行。在變革過程中,領導者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躬身入局,成為文化變革的榜樣和引領者,才能消除員工對于變革恐懼,帶領組織順利實現價值觀的轉型。”
為此,萬可中國在內部不斷培養和塑造變革型的領導文化。張彥達認為,領導者首先要有變革管理的能力,如果領導者自己都不能夠理解和適應變化,那么就很難帶領團隊和業務走向成功。其次,領導者要具有開放和學習的能力,外部環境復雜多變,領導者要能夠及時快速調整;第三,以身作則的能力,管理者不能成為官僚主義的代言,而是必須躬身入局,將自身的實踐經驗和開放學習的能力形成標桿,賦能業務和團隊。
“在打造變革型領導力的過程中,官僚主義是最大的‘攔路虎’。組織變革的失敗,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管理者的問題。很多管理者以傳統的經驗進行決策,甚至連基本功都廢掉了。”
張彥達表示,管理者要躬身入局,意味著要與自身的權力惰性相抗爭,深入一線,以身作則,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監督自己的“鏡子”,獲得反饋及時調整,才能發揮榜樣的力量,激勵員工追隨自己。
除了培養管理者的變革型領導力,為了讓員工對公司的“贏”的文化價值觀達成清晰的共識,張彥達還帶領團隊在組織內部發起了多輪“價值觀大討論”活動,通過企業文化變革工作坊的形式,就核心價值、戰略引領、流程優化、高效團隊、激勵機制五個部分進行討論,涉及高層、總監經理、部分管理層、一線銷售人員約250人。
通過自上而下的領導者引領,以及自下而上的員工大討論,萬可中國的管理者與員工在內部形成了廣泛共識,員工更加積極地參與文化變革當中,從理念到行為踐行公司“敏捷”的理念,從而為公司業務戰略的順利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撐。
03以人為本,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的職場
公司對員工的堅定承諾也是萬可中國取得成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萬可中國,組織與員工是一種雙向奔赴的關系。
張彥達表示,這一切得益于萬可中國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多元包容的職場來激發員工的動力。“包容性意味著為每位員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溫馨、吸引人的環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知識和經驗,提出更為真實、坦誠的觀點,更好地推動公司發展。”
作為全球連接技術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領軍者,萬可的成功離不開對于外部變化的敏捷響應,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以及對于人才的重視和長期投入,這些因素成為萬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基。
面對數智化轉型的時代洪流,萬可中國將依靠自身硬件和軟件優勢、創新的物聯網解決方案,為客戶的數智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并積極布局新能源儲能、智慧物流、半導體、智能照明等行業。在新本土化戰略的引領下,萬可中國通過打造敏捷組織,賦能本土化創新和營銷服務,更加凸顯本土化的產品制造和技術研發創新的價值,從而不斷助力業務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韌性增長。
文章來源于《中歐商業評論》,作者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