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山、耶魯、哈佛…中美大醫生齊聚“盛諾醫學苑”探討復雜癌癥病例
8年前患乳腺癌,接受根治手術;7年前患結腸癌,經手術聯合化療臨床治愈;前不久又發現另一側乳腺癌,還是非常罕見的MSI-H(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癌癥病例,三度患癌之外,患者還有腫瘤家族史和林奇綜合征——一種由于DNA錯配修復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癌癥綜合征。
本身案例就非常復雜、罕見,患者又由于既往多次治療,對手術和化療有了陰影,接下來如何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案?日前,由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主辦,由華醫網、世易醫健、醫學界協辦的“盛諾醫學苑”首期中外醫學交流活動在zoom會議舉行,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美國耶魯癌癥中心和美國哈佛醫學院/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的四位中美權威專家共同探討了該病例,針對患者復雜的病情和個性化的需求探尋解決方案,貢獻中外醫學智慧。
活動現場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任丁培榮教授表示,目前醫學界對林奇綜合征與乳腺癌發病的相關性還存在爭議,不太建議為了實現器官保全,過早手術讓腫瘤暴露。
美國哈佛醫學院/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林奇綜合征中心主任Matthew B. Yurgelun教授認為,林奇綜合征加上家族腫瘤病史,患者未來出現子宮癌、卵巢癌、胃癌和其他消化道腫瘤的風險非常高,對部分器官需要考慮實施預防性切除手術。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內科主任王紅霞教授則認為,雖然患者不愿意手術,但對新發的乳腺癌,及時進行手術干預是必要的。同時,手術可以明確患者腋窩淋巴結的情況,以決定后續治療方案。
對此,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前主席、耶魯癌癥中心主任Eric P. Winer教授表示,患者經過兩次腫瘤治療后對手術和化療有陰影,需要更多遵循患者的意愿,為其設計創造性的治療方案,如免疫治療等。
四位專家深度探討了免疫治療、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可能,共同為患者尋求最佳治療方案。這種中外專家的聯袂合作,深度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價值觀和理念。
通過中外專家的共同探討,患者可以獲得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醫療體系的多元化意見和治療方案。這種資源共享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療選擇,也促進了全球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還有助于中美專家互相學習,吸收彼此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推動全球醫學技術的共同進步。
在全球化的今天,疾病的防治已不再是某一國家的獨立責任。通過這種形式的醫學交流活動,各國可以共同應對衛生健康領域的挑戰,攜手應對全球性的健康危機,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建設。
據研討會主持人、盛諾一家醫學總監范蒙介紹,未來盛諾一家將持續打造“盛諾醫學苑”這一面向國內醫生群體的醫學教育平臺,通過邀請中外權威專家線上線下對話和交流、分享國際前沿醫療信息和診療經驗、探討復雜病例等,促進中外醫學交流與合作,共同學習,最終令廣大中國患者受益。